走进活力课堂,唤醒语文生机
2016-05-14周筠
周筠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却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便造成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语文课堂的活力,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在问中成长。从情感教育、课堂引导这两个方面出发,探究语文课堂的活力源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时刻充满生机。
关键词:情感体验;朗读;思维训练;语言表达
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人情味,没有把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到实处,教学效果与预想相差甚远。传统的读写记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倡有效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感受语文课堂中生命的律动与成长。那么该如何开展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让语文课堂散发活力,充满生机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才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一、有情感
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我认为首先是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首先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融入感人的或是昂扬向上的适合当时教学气氛的情感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节课成为孩子展翅翱翔的蓝天。
1.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理解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如,我在教学《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再让学生查阅相关长江的资料,学生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长江古有李白诗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诗句都让人自然联想起黄河、长江的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2.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教学《花脸》时,课文中浓浓乡土之情;以及作者孩提时对面具喜爱、因面具闯祸后的害怕之情;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腔报国之情;《唯一的听众》中,小作者怎样由音乐白痴成长为小提琴手的坚强毅力;“岁寒三友”松、竹、梅坚毅挺拔、岿然不动、傲然正气;……怎会不让学生肃然起敬,而有所感悟呢?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有生气
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兴奋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之流就不怕涌动不起来。
1.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提高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让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我在教学语文时采用“导语拨动情思”“泛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入情入境,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问中成长
有时我们在教学中怕学生打断思路,所以遇到学生提问往往会“头疼”。但这时往往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教师要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是荒谬可笑的,也许他们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就会有进步。许多老师会发现敢于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不但表达能力会有进步,而且敢于在公众场合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会说的材料,营造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空间,一节课才会有生气。如,在教学《黑孩子罗伯特》这篇课文时,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课堂的表达中得到提高与发展。
总之,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在总结中不断创新,就可以让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焕发艺术光彩。
参考文献:
[1]魏纯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谈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2008(3).
[2]陈青.“小”题大“做”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阅读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实践谈[J].小学时代(教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