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016-05-14丁一丹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受访者交流活动

丁一丹

【案例背景】

为了保障行人和我校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在20世纪

90年代末,政府在我校门口建立了一座人行天桥。这个看似平凡普通的桥梁,每天都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可是,最近报纸上报道了有不少繁华道路的人行天桥都纷纷被拆除。很多人接送孩子为了抄近路节省时间,放弃走天桥而选择直接走旁边的斑马线。这座桥梁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吗?走天桥好,还是走斑马线呢?在上学期伊始,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校门口天桥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进入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学生的采访活动应提升一个层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设计模拟场景再现,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掌握采访的策略,完成研究任务。

【案例描述】

“你的采访缺什么?”

在这次主题研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我们开展了一次上街调查的活动。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一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开始设计调查问卷,有的忙着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把自己的问题写在条上,选出适合本小组采访的问题,制作了采访问题表。

可是“计划不如变化”。

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上大大方方,一走出校门就变得畏畏缩缩了,看到了可以采访的人就往后躲。有的小组采访的时候,大家特别胆小,一些问题都没表达清楚,弄得行人总是敷衍或草草了事。为此,在课堂伊始,我们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说说“这样的经历说明我们自身还存在什么问题?”有的孩子说:“这主要是对自己信心不足,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还有的孩子说:“没有哪个人生来会与人打交道,我们缺少说话的技巧”……我们的采访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老师引导孩子:“在小组采访中,我们只要合理分工,让每个孩子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于是,我要求一组学生分成两个小小组,分别负责实施采访和观察采访进程。采访结束后我又组织两方面的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采访记录,看看哪些采访问题得到了受访者的积极回应、有效地了解到了研究需要的信息;采访记录是否齐全、是否抓住了受访者回答的要点。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请提问和记录的同学谈谈感受,说说自己采访过程中的心情、对自己的表现做简要的自我评价、反思采访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请观察采访进程的同学说说观察体会,对采访进程和实施采访的同学进行评价,有哪些表现值得肯定、哪些表现值得商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在学生反思交流的基础上适当概括,提炼采访实施的要点:有序提问、及时记录、注意倾听、得体回应。

“你有好办法吗?”

为了提高大家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办法进行即兴表演。这样能看出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便于沟通与交流,然后进行调整和修改。在下面的案例中,教师率先参与角色扮演时,就是为学生建立较为逼真的模拟采访现场,营造轻松愉悦的交谈氛围。

生(主采访者):奶奶,您好!我们是某小学五4班的小记者。我想采访您几个问题可以吗?

师戴面具扮演受访者:不好意思。我现在很忙!我要去接孩子呢!

生无语。

师:观察员,请想想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生(观察员):我们可以说,奶奶,我们不会耽误您几分钟的,请您帮帮我们。

师:你想提醒大家在采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观察员)遇到突发问题,不要慌张。

师:看大家踊跃发言的样子,一定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吧!(出示板书:随机应变,不慌张)

生:请问你有没有想过天桥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受访者:我不是说了吗,不方便。你看这座天桥的引桥设计和下水道设计就非常落后。现在的交通应该四通八达。哪有这样的?我觉得还有桥上的环境也不好……

师:我又变回丁老师!请各位小观察员想想,遇到这种滔滔不绝、越说越远的受访者,你有好办法吗?

生(观察员):我们应该赶紧接话,把被他带跑的问题,再拉回来。比如跟她说,您对这座桥了解的可真不少。我们还是再来从使用上谈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师:(板书:问题目标要明确)这是采访好坏的关键。说明你们还要修改好采访问题,有的受访者我们可能是第一次见面,我们一定要让对方听清楚,听明白自己的问题……

围绕采访策略,随后,学生也采访了在场其他的模拟采访对象。

“小实践有大作用吗?”

师:我们来请受访者们给各小组打分,请选择你认为适合的表情分。说说哪里扣分?

受访者:我觉得第二组的采访的学生有很大进步。但是他们有时还会跑题,只做了浅层次交流,还需要努力。

师:您认为他们还需要在哪里加强?

受访者:我觉得这次采访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锻炼。希望他们下次和大人说话时都能这样。比如提问时,眼睛看着对方,说话时,不要抿嘴,把嘴巴打开说话。

师:谈谈你的体会。

受访者:他们注意到了刚才丁老师说的问题,且能落落大方、不慌不忙地采访我,所提的问题让我清楚了解采访意图,很好配合。特别是遇到一些问题,他们还会和我做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

师:五班学生在活动中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能帮他们查出是什么问题吗?教教他们怎么做,行吗?

出示:

1.组长电话通知活动任务,接电话的是一位阿姨,组长大声地说:“喂!找小明接电话!”

2.明天就要上街采访,可小张却越想越怕,觉也没睡好。

3.某组上街采访,和路人讲了好半天,也没有把意思说明白,弄得路人一头雾水。

请学生根据框中意思,请各组任选其中一个情境进行模拟表演,其他组进行互评。

【案例反思】

一、搭建“抛锚”支架,提高表达能力

实践发现,在现实教学中,一旦某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在课前的体验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前期准备(选择问题、设计采访单等)反馈,我发现孩子的采访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等问题。将“如何增强采访时的互动交流”作为本次采访指导课的主题。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是让广大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但是,出现这些问题都属于正常的现象,这需要思考和勇气。“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条件。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要求。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多走弯路,可能会困难重重,可能会陷入僵局,甚至可能会半途而废。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或寻找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案例描述二中的模拟采访活动呈现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采访场景,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投入活动之中,既有热热闹闹的参与,又有冷静的观察与反思;通过角色各异的参与者深入细致的回顾反思,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发现、认识、体验和感悟充分外显,生成关于活动方法的丰富资源,使学生对运用方法的策略和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最终使学生提升了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二、提倡“合作”互动,碰撞沟通火花

管理大师杜拉克还曾说过:“团队的目的,在于促使平凡的人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在本节课中,我分别进行了两次小组深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当我们确定主题后,轮流进行小组交流。各组交流完毕后,组际成员可以提出意见或看法。通过这样的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同时,分小组针对收集精典的对白进行探讨与欣赏,自行设计活动中的采访对白,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学生时时处处有交流,使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提高。

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流程指导的同时,要使学生意识到整个活动的完成是一个系统的、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合作工程;要使学生指导合作学习的作用、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注意事项。活动中的合作交往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师生、生生之间。一项研究课题、一次社会服务或劳动实践,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社会多方人员共同参与。大家彼此合作,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互助的心理气氛。所以,在交流中大家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探问”之火花。也许,孩子们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坚持做着,相信1+1总有一天一定会大于2的。

总之,只要老师从细节入手,寻找问题的关键,找到教育的契机,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综合实践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7-31.

[2]潘洪建,李庶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115-127.

猜你喜欢

受访者交流活动
“六小”活动
如此交流,太暖!
“活动随手拍”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