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秘妙 加强“语用”训练
2016-05-14吕英姿
吕英姿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秘妙,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那么如何结合文本的特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呢?笔者简介自己所采用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关注语言形式,以仿促用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材中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潜心会文,关注语言,找准训练点,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进行仿说、仿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丰富独特的感受,提高“语用”能力。
1. 仿说词语,积累语言。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词汇的好习惯,在文本学习中关注词语的特点,进行仿说练习,在仿说中积累语言。如教学《从现在开始》时,笔者抓住“神气极了”这个短语,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神气”,想想什么时候会神气极了,潜心品味“极了”的意思,再试着表演“神气”的样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说“?摇 ?摇?摇极了”。这样的仿说训练,既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画面的回忆,也促进了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发展语言。
2. 仿写句子,迁移写法。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教师应抓住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诵读、揣摩,学习构成方式及其规律,从而迁移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教学《四季》时,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模仿课文里的句式,用
“ ,它对 说:‘我是 ”说话。学生畅所欲言,说得很精彩。然后让学生想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进行仿写。句式仿写训练,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机械仿写”过渡到“灵活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这样迁移写作方法,为写片段夯实基础。
3. 模仿结构,学会表达。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教师要凭借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构段的规律,进行片段仿写的训练。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发现“总分”的构段方式,随后提供总起句“哎,爸妈都加班,我得一人在家,我心怦怦直跳……”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这样循序渐进的构段模仿,坚持适时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读段、写段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二、抓住言语内涵,以练促用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不会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训练、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渐渐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特殊表达之处,注意挖掘文本语言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把文本内容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盘古开天辟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创造”一词,品味、感悟,学习运用。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话,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创造”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对“创造”一词进行观察,说说“创”为什么用立刀旁?“造”为什么用“走之底”?让学生明白了“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在学生基本理解“创造”一词以后,再引导他们用“创造”一词进行造句训练。这样一来,学生既深理解了词语的内涵,也掌握了用法,提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利用空白之处,以说促用
文本中有许多可以放飞读者思维的空白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点,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本的韵外之致与言外之意,更深刻地理解与感悟文本内涵。《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空间可以进行想象,笔者就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角色进行对话。如“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笔者让学生想象一下,飞蛾碰到了什么困境?它是怎样挣扎的?会产生什么后果?又如,当学生从“飞蛾求生欲望”中感悟出生命的珍贵,从“瓜苗不畏险恶环境顽强成长”中感悟出生命的顽强,从“聆听沉稳心跳”中感悟出生命的无价后,再引导学生想象、描述:生命的真谛是什么?有了这样情境的创设,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放飞了他们想象的翅膀,学生就有了练笔的冲动,他们运用的语言能力在这样的说写训练中得到了提高。
四、强化情辞融合,以情促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针对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把理解文本内容和激发学生情感巧妙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魅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在情辞融合中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顶碗少年》这篇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引导学生学完“顶碗少年第三次表演成功”时,笔者顺势追问:“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以后,顶碗少年的哪一点最让你感到敬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那么,下面就请大家以‘顶碗少年,我想对你说……为题目,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然后再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的说,“顶碗少年,你是好样的,若换成是我,早就退缩了”;有的说,“顶碗少年,你的表现告诉我们,成功来自于拼搏”……这样的练笔,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关注特殊表达,以写促用
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特殊的表达之处,如,特殊段落结构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特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了解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巧妙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特殊表达方式的认识,并形成能力。例如,教学《桥》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文中的短句“像泼”“像倒”等的表达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写出老汉的形象,有的学生说“像钢”,有的学生说“像桥”,有的学生说“像山”……学生不仅感知并理解了文本中的语言,还在表达中内化了语言,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