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仪式感,这必须有
2016-05-14潘新和
潘新和
传统教育仪式曾遭废弃,丢掉的不是无关紧要的形式,而是宝贵的民族集体精神记忆。
民国之初有人提出学童参拜孔子像仪式要废除,因两派争执不下,教育部作了折中,拜或不拜自行决定。“五四”以及“文革”时期,拜孔象征的师道尊严,一再遭到亵渎、践踏,批孔斗师、斯文扫地,谈何尊师重道?
近年小学生“开笔礼”复又盛行,我为此点赞。传统教育仪式只要仍有精神价值就应继承、弘扬。
古时读书人要行“四礼”: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状元礼。“开笔礼”是首次大礼:开学第一天,学童穿汉服,伴随古乐跟着主礼官端正衣冠,参拜孔子,击鼓明志,朱砂点痣,开笔描红“人”字,诵读《三字经》,茶敬师长,封存心愿……
通过隆重且繁琐的仪式,让学子铭记启蒙开智是庄严而神圣的事。
通过这样的仪式,让孩子感到,上学、读书,步入求知、创造之殿堂,意味着告别蒙昧,开启德性、智慧,过有意义的人生,精神生命由此发端,是值得纪念的大事。滋养心灵的仪式感,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享有。
教育仪式是价值观教育之一。有像“开笔礼”这样永志不忘的仪式,也可以有常规的如开学式、闭学式、升旗式、颁奖仪式、毕业典礼……这些,将嵌入孩子的记忆,化育为精神人格。
教师的教育行为细节也具有仪式价值,往往被忽略了。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到各地上公开课,就有其特有的教学仪式:课前更衣,换上正装,打扮整齐,以一副庄重的仪容仪表出现在学生面前,显示出语文教师特有的儒雅的精神丰采;将自己的著作委托班长赠送给执教班级的原班主任与语文教师;将执教的课文,用毛笔精心抄写、裱褙好,展示给学生欣赏后将其挂在黑板上,课后分别赠送给回答问题最好的与能背下该课文的学生——这成了他上课的固定程式。
这些具有仪式感的细节,是黄老师公开课的一部分,借此将“师道”——教师的学识素养、人格境界传递给学生。
别将教育仪式当作形式主义,有意义的仪式弥足珍贵,该有的必须有。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于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不写作,枉为人》等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