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6-05-14杜鹏
杜鹏
【关键词】 美术教学;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122—01
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注重“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标准。通过对线条、画面、色彩、明暗、大小、长短、形象、空间、质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美;通过对造型、设计等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综合等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美、评价美、寻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留心观察,引发他们的审美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因此教师要重视从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如,教师可用直观的教具、模型、范画、多媒体技术等帮助学生观察美、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开展作品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美术作品发现和感受美的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要多组织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多组织一些评画、评作品活动。在学生完成作业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互评作品,搭建同学间、小组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师生互教、生生互教,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观察作品,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学生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鉴赏名家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鉴赏是学生审美经验形成的首要途径,通过大量的美术鉴赏,学生就会明白什么是美和丑,才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审美境界。名家作品是完美的艺术品,不仅是传播美术知识的典范,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形象美、思想美、表现美,感知和理解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情趣的流露与审美理想的追求,通过美的诠释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产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对形象整体的直接把握和领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审美愉悦,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对美的东西有真正的领悟。教师还应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美与丑、圆满与缺失、好与差以及思想内容的传递表现的识别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增强学生审美鉴别和审美评价的能力。
六、开展课内外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校园中的建筑物,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等无不充满美的因素,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美。如,对学校的建筑物,可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前后两幢教学大楼的空间组合之美、体形之美、比例尺度之美、质感色调之美、象征手法之美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气势情趣等,并让学生感受主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对校园雕塑等景点,可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居城区的建筑物哪些是美的,哪些不符合美的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