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效历史课堂“三法”

2016-05-14周志宏

甘肃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周志宏

【关键词】 历史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119—01

一、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读懂,如果老师再照本宣科,学生不但不感兴趣,反而会反感老师的这种教法。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设计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用问题把课堂教学内容串起来,使知识问题化,让学生通过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来学习课堂内容。例如,在讲“彩陶知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让学生讨论,通过他们热烈的讨论得出这样的观点:1.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给人们的启发;2.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炕周围的土被烧硬给人们以灵感;3.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变硬成形,最初成为一种盛东西的器皿,等等。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更激活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他们通过积极讨论、参与学习的过程,很快完成了本节内容,对知识的记忆也更加深刻、牢固,从而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按统一的标准、教法去教学生,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丧失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首先,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备课,寻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历史学科中的突破口,确定他们各自的学习目标;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学习能力强、接受知识快的学生给予其方法指导,并提供给超出课本知识的内容,既让他们“吃饱”,又能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对那些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在课前先给他们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让他们提前预习,在课堂上偏重于对这些学困生进行讲解,重点抓基础,要求其当堂记住课本基础知识,同时尽量催促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中上水平的学生要求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记住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尽力刺激、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再次,利用当堂训练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要求全体学生按时完成基础性的习题,对中高层次的习题要求中高水平以上的学生完成。尤其是材料分析题,要求那些优秀学生完成,并要他们给其他学生进行讲解。

这样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会解决好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矛盾,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三、注重培养学习技巧,让学生学会参与

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的多边互动学习过程。它要求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指导学生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要阅读的目的;阅读中,了解学情,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阅读后,要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即要培养学生用心去读书,读书过程中要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与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甚至争论,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活动的深刻性。例如,在讲中国近代史时,我设计了讨论的题目——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他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讨论气氛十分热烈,使问题在他们的讨论中得以解决,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是对教材内容、知识结构、阅读学习技能技巧进行重新梳理和再加工的过程,在学完一节课、一单元、一章节后,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用提纲、图表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提炼知识要点、找出记忆规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同时也便于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