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个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016-05-14胡赟
胡赟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激发;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118—01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提高初中教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学生家长及老师所关注的问题。历史课虽然曾被马克思看作是“唯一的一门科学”,但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旧思想使原本丰富而系统的史学变得支离破碎和枯燥乏味,致使历史课常被视为“副科”而备受忽略。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及人文素养的人,因此,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二、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优化课堂导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导入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课堂导入方法:
(1) 悬念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程度越大,变化性越大,就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计疑点来制造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可通过设疑:“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反动派的领袖蒋介石反而要‘放虎归山呢?”等问题进行导入,使学生围绕西安事变的背景、诱因、经过、作用、影响等,积极参与学习。
(2)歌曲导入法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往往直接作用于人心、打动人心。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大都喜好唱歌,因此用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十分有效地使学生感兴趣,并引起共鸣。如,在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铺垫时,可播放一曲《国际歌》,激昂的歌曲瞬间能将学生带到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受压迫的年代,令学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中国共产党,推翻剥削制度的原因。
(3)诗词导入法
中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较为喜爱,因此运用诗词导入法既能巩固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如,在教学“宋末元初”之时,教师可朗诵一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悲壮无比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使学生瞬间受文天祥高尚情操的渲染,从而对于其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有浓厚的探究欲望。
(4) 影视导入法
相比诗词与歌曲而言,影视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曲折跌宕的情节等特点。相比传统的导入法而言,更轻易让可塑性较强的初中生所喜爱。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及《鸦片战争》的片段,在学生观看完片段后提问:“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又如何会得到支持?禁烟有什么阻力?鸦片战争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果不禁烟会不会爆发鸦片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深思,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学生已不能满足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他们对影像资料的刺激会更加敏感。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影像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应成为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3.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课堂气氛大都比较沉闷,从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育模式应由“单方面”向“合作式”的改变是很有必要的,如“合作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调查研究、团队竞赛(如辩论、情景剧)等。
4.优化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贯穿课堂始终的,由成功的导入到抑扬顿挫的叙述,再到发人深省的结尾,每一步都需要教师应用精彩而凝炼的语言。课本中诸多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气势磅礴的壮观场景都需要借助教师的语言,方能淋漓尽致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历史教师语言的魅力是需要长期锤炼的技能,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历史教师,更是需要长期的积累。
5.优化作业布置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课后作业,学生们的态度大都是应付差事,如此对学生的史学水平不但没提高,反而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课后作业的布置应当同时具备趣味性和科学性。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可以设计如下作业:“1942年抗战时期正逢河南闹饥荒,宋美龄在白宫访问时从国内带了很多丝绸被单,每天至少更换一次,还抽着进口的英国特制的香烟,对此《华盛顿邮报》讥讽道:‘这个国家的人民还在饿着肚子抗击敌人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夫人却在万里之外的美国享用着飞机运来的免税香烟。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