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05-14王晔平
王晔平
【关键词】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107—01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德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而数学学科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讲究数形结合、类比论证等。人们认为,对于数学,学生能做题,考试得高分就行了,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数学教学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更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这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有体现,尤其是现在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设置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项,由此可见一斑。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①通过渗透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实际应用,加强数学学科社会功能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②增强课堂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发挥教学评价手段对学习的作用,适当鼓励、表扬,增强学习动力和信心;④根据数学学科严谨的特点,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在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同时,向学生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在数学研究方面也取得重大成果,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数学家的研究成果都在世界上取得了领先地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思想,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对称、和谐、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笔者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恰当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注重数学发展史、世界观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