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2016-05-14蒋宜吉瞿燕鸿
蒋宜吉 瞿燕鸿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103—01
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因为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进而促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笔者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老奶奶今年刚过完她的16个生日,你知道她今年有多大吗?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只过16个生日的原因时,笔者出示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今天学完这部分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了起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趣味情境,开启学生的乐学大门
兴趣是力求认识和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如,在教学“九加几”一节内容时,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结合学习内容,笔者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金苹果,准备奖励给表现好的小朋友。比一比,哪位小朋友表现最好?出示:金苹果图。(上面一行9个,下面一行5个)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根据数学问题探索“九加几”的解决方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把奖品呈现出来作为学习材料。创设这样的比赛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鼓舞学生,促使其进入了新知探索的最佳状态,使他们的思维置于新知的前沿,情绪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时小学生去探究其中的过程就水到渠成了,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三、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画面所反映的问题编成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一天,猴妈妈和猴宝宝来到一片桃园,看到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猴妈妈摘了两个桃子,问猴宝宝:“把这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桃子?”“一个。”猴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猴妈妈拿起其中的一个桃子问:“把这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呢?”“这……”猴宝宝摸着自己的头,回答不上来。看到猴宝宝答不上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教学,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得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