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促教 教学相长

2016-05-14时文利

甘肃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时文利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92—01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将听说读写训练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心灵的深处,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的育人原则,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总结前人经验、践行当代教学模式,笔者逐渐探索出既适合本校学生,也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即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讨论,将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进一步落实到位,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浅入深出,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

1.预习检测。考查学生对于汉字的正确书写;对于作者的认知;对于“标本”、“败笔”、“丘壑”三个词语的比喻义在句子中的理解。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苏州园林》)

2.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不仅感受到语言美,而且对于苏州园林有了具体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了充分的认知。

3.探究分析。在预习检测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我设计的几个问题。这个环节着重训练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对说明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要进行整体掌握。

4.学后检测。在这一环节里,我提出一个问题:“请你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美?请用‘我看苏州园林的美,美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学生既可以对课文内容有所回顾,也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整节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明确化、具体化

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设置,当然还要考虑课时任务的完成。比如《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笔者最初设定了三条:(一)掌握重点字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理清文章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特征;(三)了解我国园林建筑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其中,前两个教学目标的设置具有针对性,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概括提炼信息能力得到了训练和落实。第三个目标的设置就显得大而空,有运用这些词语的模糊性和万能性来搪塞之嫌。如果语文教学目标过空过大,也就等于这个教学目标什么效果都没有。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学目标设置过多,就《苏州园林》这一课,有一位老师在第一课时设置了四个目标,涵盖了字词、朗读、说明文的顺序、结构、说明方法、欣赏园林的美,三个课时的内容放在一节课解决,势必造成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根本无暇深入钻研、理解文本内容。

三、导入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导入语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课堂导入的手段也应不同,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因材施导,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就会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比如笔者给《苏州园林》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城市是生长的童话,园林建筑就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如果把江南比做一位秀美的女子,苏州园林就是她裙裾上最美的图画。”这样时尚靓丽、文质兼美的导语就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具有处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的综合能力,往往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上课伊始,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画外音和生动绚丽的电视画面,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堂。如在执教《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我播放了两组画面:一组是日本入侵前美丽富饶的东北,另一组是日本鬼子铁蹄践踏下饿殍遍野的东北,同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随着画面音乐,学生如临其境,课堂气氛沉重,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又如,笔者在教学《观沧海》时,一边配乐朗读,一边演示课件,通过电脑大屏幕显示湛蓝辽阔的大海,创设一种“出海旅游”的情景;学生边听边看,从而更好地感受到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从学生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具有好动、好奇、好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采用形和声、动与静相结合的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不但能使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又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