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6-05-14董建军
董建军
【关键词】 数学教学;高效课堂;备课;
创设氛围;教学环节;主体
地位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73—01
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做起,真正地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高效课堂教学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真正实现。
一、精心备课,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1.把握教学内容、课型的有效性。同一种教学方式,在低年级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放在高年级就会使学生感到幼稚。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方式可分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类,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探索学习和接受学习应各司其职、灵活运用。因此,针对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因此,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适切性,使其体现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师制订的数学教学目标既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又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
二、创设良好氛围,扩大学生参与面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生机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失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入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
三、优化课堂各个教学环节
1.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机的环节。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保持与发展。教师可以安排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时,教师可以以长方体(教室或纸盒)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研究空间里的线与面、面与面平行的关系。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的思维活跃,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2.领会知识的环节。该阶段需要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为以后运用知识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性质时,教师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学的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发现,认真研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了平行线的性质,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逻辑推理的能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检查运用知识的环节。本环节教学重点应放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概括小结,通过选做一些课堂练习,从中发现问题进行反馈回授并提出注意事项,进一步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从而使全体学生力争达到“会学、学会”。
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品质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积极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的恶性循环,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应付作业、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