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与新课改理念深度融合探析
2016-05-14陈金涛
陈金涛
【关键词】 课改;教学实践;理论;课堂;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69—01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一面学习、一面实践,一面探索、一面总结,积累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心得。我常常深思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新课改要求相比究竟还存在着哪些差距、应当找准哪些契合点去努力呢?本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打破传统备课理念,真正实现质的跨越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是毋庸置疑的。备课,这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的教学常规工作,那究竟如何备出一节高度彰显新课改特点的课呢? 我认为应当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目的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
另外,还应当从整体上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备教材的利用价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提供了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教材上的学习模式是不是适合于自己学生的特点、是不是最佳模式都不一定,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决定是否使用教材资源或在多大程度上使用教材资源,这就是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其次,备课程资源的开发。既然教师已经分析了教材的利用价值,已经决定在教学中有所取舍,那他就应当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课程资源加进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资源的内容很广泛,凡是与教学相关的生活情境、直接或间接经验、乡土资源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再次,备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往我们在备课时往往是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去考虑,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教案设计应当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经常问自己:这样的教法学生能接受吗?学生要怎样去学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真正实现由教案向导学案的转变。
二、一切为了学生,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其次,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构建焕发活力的“生命态”课堂。叶澜教授在他的《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一文中指出:“将结构化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人的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
再次,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真正将讲堂变为学堂。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放心去“练“;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学生都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念、评价方式要进一步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因此,这样的评价是动态的、开放的,也是一个系列过程,它不是像过去那样只给出一个结果,也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为了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最佳的自我。
四、探索实施作业的个性化
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要求,我们在给学生留作业时也可以多动点脑筋,兼顾不同的学生,尽量减少以巩固知识为主的机械重复的作业,尝试留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要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总结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实践,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把游戏的、实用的、感性的、审美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引进课堂,并由课堂拓展至课外,努力实现自身教学实践与新课改理论的深度融合、完美契合,真正体现出课改精神实质,使教育过程成为儿童精神变革、生活实践、创新创造的生活过程,让儿童生命在课堂中焕发活力,让儿童在课堂里幸福地成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