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探讨
2016-05-14王思语
摘要: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比上一年下降。据商务部世贸司统计,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4.59万亿人民币,较上年下降7%,并且进出口总额下降幅度均在13.2%与1.8%。此外,发达国家在外贸结构上,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现发展。这说明在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分工下,我国传统的以低成本的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逐渐减退,新一轮的大国的贸易竞争越来越往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转移,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方向发展。面对复杂的外贸结构调整与新一轮的竞争机制的加剧,发展我国服务业,以及我国服务贸易"走出去"是国内产业升级、贸易强国战略的一大关键引擎。
关键词:我国服务业;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也有了长足的提升。在规模上,我国对外贸易服务进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2 325亿美元,增长了53.84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3.20%。在结构上,我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比由1982年的9.56%上升到了2014年的12.50%。即使如此,我国同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在对外出口中占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服务业仍应积极对外开放,利用服务贸易以及服务FDI带来的技术外溢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时至今日,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已深入人心,特别是近期众多贸易投资新规则的涌现更是给我国的投资与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正是基于此,展开有关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相关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有所助益。
一、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下面就从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结构、方式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当前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1. 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更是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为44亿美元,到了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增长至660亿美元,上涨了1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6.24%,高于我国同期的GDP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其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82年的25亿美元上涨至2000年的301亿美元,上涨了12.04倍,年均增长率为14.82%;进口额由1982年的19亿美元上涨至2000年的359亿美元,上涨了18.89倍,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7.74%。进入到新世纪后,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服务贸易更是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从2000年至2014年的14年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27%、15.72%、18.39%,均高于同期我国的GDP增长率。
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额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在2009年度受次贷危机影响,使得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量受到影响,服务贸易出口额1 286亿美元,出口额略有下降较去年同比降低7.07%,但是在2010年就迅速得以回升至1 702亿美元,并超过经济危机前的水平。2015年,我国服務贸易量进出口总额达到7 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出口额2 88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进口额4 248.1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增幅均比上年有显著提升。同时,全年服务出口和进口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连续12个月以来运行在10%以上。
2. 贸易结构日趋完善。时至今日,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贸易结构体系,服务贸易行业中已经包括了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建筑服务、通讯服务、运输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服务等内容。尽管总体上看贸易结构还不尽合理,但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旅游、运输行业为主,但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建筑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等迅速发展,在服务业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因而,服务业领域得到扩展促进了服务业种类的增多。就旅游而言,我国的旅游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293.45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2 217.7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5.54%,其中出口增速为9.38%,进口增速为18.22%。但其在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经由2000年的44.46%下降至2014年的36.12%,其中旅游出口比重下降29.36,旅游进口比重上升6.63%。就运输服务而言,其总额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在25%上下浮动,但是运输服务出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至2014年上升了4.27%,运输服务进口所占比重下降3.79%。在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建筑服务及其他服务领域,2000年~2014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97%、18.27%、19.88%、18.70%,其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最为显著。就其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来看,金融服务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中的占比由2000年的0.27%上升至2004年的1.54%;保险服务占比基本保持稳定,在4.5%上下浮动;建筑服务占比略有上升,由2000年的2.42%上升至2014年的3.29%。
除了旅游贸易、运输贸易、金融贸易与保险贸易等,一些新兴服务业贸易也迅速崛起,如通信、文化、广告、传媒等,由于国家对于这些服务领域的政策支持,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潜力也逐步被开发出来。综上,我国服务贸易在结构上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传统服务贸易稳定增长、新兴服务贸易迅速崛起。
3. 贸易方式逐步国际化。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扩大与结构体系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的方式逐步向国际化趋势靠拢,一些新的贸易规则例如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TISA(国际服务贸易多边协定)、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等诸多规则正在逐步的被我国解读、接受与引进。其中,在2013年9月29日挂牌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便采用了负面清单加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外资引入模式,自贸区的重要一环就是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自贸区首批入住了25家企业、10家银行、1家金融租赁公司,其中25家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属于金融领域的,此外还有文化、运输、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服务性质的企业,为自由贸易区域内服务行业的促进发展,和对对内外服务贸易的带动具有可以说这些公司与企业都或多或少的与服务贸易相关。
4. 贸易额逆差持续扩大。从总量上看,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服务进口与服务出口的增速却并不同步。1982年~2014年我国服务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8.02%,而服务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21%,远低于服务进口的增速。在此过程中,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由最初的顺差逐步转变为逆差,并且贸易逆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1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 325亿美元,进口额为3 816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 4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7%,创历史新高。就贸易差额的结构来看,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旅游与运输服务,2014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为1 079.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35%;运输服务逆差为579.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201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建筑服务、商品相关服务、电信服务、计算机服务、信息服务等,其中建筑服务贸易顺差为104.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82%;商品相关服务贸易顺差为22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82%,比上年同期下降8.08%;电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顺差为94.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53%。相较于贸易逆差而言,贸易顺差的规模还很小,这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的 国际竞争力还比较薄弱。
二、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发展较低,相对于我国的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和所处地位来说,我国的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与所处地位还都难以与之匹配。其次,我国服务贸易的行业发展不均衡,目前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这些传统的行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贸易占服务贸易总值的五成以上,而那些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很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国际竞争力较为低下。最后,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存在极大地区域不平衡,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中西部的服务贸易水平还较为低下,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区域战略有着紧密的关系。
2.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对低下。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如运输、旅游等)中,而在知识密集型(如电信、软件、咨询等)与资本密集型(如银行、保险、建筑等)行业的服务贸易规模小、层次低,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尽管我国在银行、通讯领域已有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但是其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并不高,在许多方面同国际同行业的大企业还具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并购浪潮的发展,这种企业的规模优势也在不断降低。此外,新国际规则的制定也给我国企业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要想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做大、做强,就必须要了解、遵守、利用国际上通行的规则。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贸易体制与国际仍有不少的差异,这就给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上的竞争力。
3. 相关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仍不健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与经济与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为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但是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以往的一些法规、条例等难以适应我国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我国的服务贸易方面,缺少一部统一基本法,在相關领域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这给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服务贸易的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一些以往没有出现的贸易领域、贸易问题,在这些方面需要国家进行相关立法。此外,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贸易规则,而我国现行的法规体系与这些规则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兼容性,这就给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相关部分完善法律法规,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
4. 国际背景下服务贸易新规则研究较为缺乏。近年来,随着贸易相关国际规则谈判受阻,使得许多国家把谈判的重心转移到区域、复边、双边上来,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协定,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这些协定的制定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等都值得研究。这些新的贸易规则(如TISA、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等)的适用性问题也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在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当如何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制定什么样的规则等也需要更多的探索。此外,我国服务贸易研究缺少完备全面的统计资料,给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
1. 制定产业鼓励政策,发挥服务贸易优势。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优先发展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口优势。同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但是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要逐步放开管制,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再由政府进行调控。在服务业的政府管理中就可以尝试引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即政府只需规定出市场中企业不能做什么,未规定的地方与领域可以自由进入,“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的模式无疑会大大提高服务领域企业的发展空间,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同时,促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中高端制造业,二者协同促进。此外,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创造更开放、成熟的市场更能够吸引外资进入,继而享受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2. 创立服务贸易自主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品牌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垄断,意味着更高的利益,因此我国的服务业要想走向国际必须要创立出一批世界品牌。服务不像具体的商品,其质量难以直接进行识别,市场对于服务的识别往往不得不依赖于品牌,这就要求我国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要更加重视品牌的塑造。除了能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以及更高的利润外,品牌还有助于自我保护的实现,具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名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就会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因此,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应当鼓励、扶植贸易企业创设品牌,尤其是对那些新兴服务行业(如信息、金融、传媒等领域)更是要给予优惠政策(如在税收、投融资等方面),使他们能够较快的发展起来,继而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此外,服务贸易自主品牌的创立能够缩小我国服务业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我国服务企业的服务水平与服务层次,这对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产业的结构升级也是十分有利的。
3. 研究贸易规则,应对贸易壁垒。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在服务贸易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贸易协定与贸易规则,我国要想在国际服务领域中有所作为,就必须要了解、熟知相关的国际规则,在服务贸易、服务投资中要遵守相关的国际规则,不能再按国内的规则去做事,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规避潜在的贸易壁垒。此外,我国也不能被动的去接受规则,而是要积极地去参与制定对我国服务贸易有力的国际规则,例如“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于加强我国同欧亚大陆各国的经贸联系就十分有帮助。
4. 完善与服务行业相配套的法律规章与监管体系。相比而言,在中国的经济立法体系中,服务贸易立法是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加强与我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经济、行政和刑事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与配套措施,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构建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亟需建立一整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业标准化体系,提高整体水平与透明度。例如,依据国际GATS规范,借鉴并逐步接纳世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的先进之处,促进我国融入国际服务贸易一体化潮流,从而提升我国的服务贸易的投资环境,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5. 積极推进境内外服务贸易电子化与便利化。在探索推动服务业双向开放举措方面,将逐步推进重点行业,并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在金融、教育、文化、健康、电子商务等领域实施试点,形成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体系;同时,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推动服务产业发展创新,促进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二者融合发展;此外,重点支持技术贸易、文化贸易、健康产业等重点领域发展。
6.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贸易层次。人才的层次与水平在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领域,可以说就是一批掌握了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的人才之间的竞争。加强富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庞大的优秀人才队伍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近25年来,中国香港从世界各地引进会计师、建筑师、精算师、规划师、评估师、律师等10大行业的专业人员形成团体效应,仅仅会计师就有2.6万余人。因而,庞大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已成为港内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这样我国的服务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继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高水平服务人才的培养外,我们还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让那些高水平人才学有可为、学有所为,同时也要能够吸引外资企业中的人才“回流”,继而逐渐缩小甚至超越外企,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婧.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156-158.
[2] 何亚东.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3):5-15.
[3] 刘文奇,段元萍.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2).
[4] 赵维加.构建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J].财经研究,2000,(4):59-64.
[5] 张文倩,秦子雅.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商贸纵横,2015,(7).
作者简介:王思语(1990-),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政策)。
收稿日期: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