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贫困生对助学需求的调查研究

2016-05-14肖晗予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贫困生高职

【摘要】助学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资助,还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关怀。基于需要层次理论深入研究贫困学生对助学的需求,将有利于助学资金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助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助学工作更加人性化地落实。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助学需求;马斯洛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基于需要层次理论深入研究贫困学生对助学的需求,将有利于助学资金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助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助学工作更加人性化地落实。

本文对高职贫困生的需求和资助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为主和谈话为辅的方式。以C市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中的贫困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58份,回收719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712份。大一、大二、大三各年级的比例分别为48%、35%、17%。

一、贫困生对现有资助方式的态度

目前,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争取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获得资助。除此自外,为扩大受助面,各高职院校还从学校财政拨款,通过特困生学费减免,发放学校助学金和各种临时生活补贴来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个别访谈内容分析来看,57%的贫困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国家助学金资助,因为国家助学金拨款金额多,受助面相对较广,而且申请门槛较低,受资助的学生不需要偿还本息,是一种在学生看来最为方便实惠的资助形式。29%的贫困生选择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虽然需要在毕业后偿还本息,但申请条件也相对较宽,申请金额一般在五千以上,是一种比较容易能达到及时解决学费生活费困难的助学方式。选择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贫困学生相对较少,虽然这两项属于荣誉,且金额较大,但对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的要求较高,一些自身条件不是很优秀的,或持保守态度的贫困生并不把它们作为首选。对于一些校内补助和社会助学,选择率相对不高,一方面由于这些政策的宣传普及率不及国家助学政策高,另一方面也由于金额有限,竞争相对激烈,每人能得到的资助并不太多,所以贫困生们并不把主要的希望寄托在此。

二、贫困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

对于贫困生的帮扶,物质资助是一方面,精神上的关怀也不能缺失。贫困学生对于助学满意度的体验,很大程度上不仅在于获得了多少助学物资,还在于其是否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调查结果来看,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导致这种情绪的不仅来源于经济压力,还有学业困难、就业困惑和来到城市求学后的人际交往压力。一般情况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五个层级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但也存在意外情况,而且人在同一阶段可能有多种需要并存,最为强烈的需要在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主要行为倾向。对于贫困学生,不能仅满足其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其心理层面的平衡与健康也值得关注。他们虽然家庭贫困,但仍然坚持选择求学之路,本身说明其本身是有一定精神层面的追求的。他们走出贫困的家庭,来到城市求学,本身非常渴望被新集体接纳,更希望自己能通过努力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们渴望通过求学深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也深切地希望自己能够融入校园并适应社会。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部分贫困学生存在比一般学生更严重的学业困难,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认识受到种种局限,有的人为了兼职,并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学业基础本身就比别人薄弱,而他们本人对学业困难的体验往往比一般同学更为敏感。一方面学习不好导致的挂科要面临补考核重修,这意味着要缴纳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一位同学曾对笔者表示,自己在生活上已经不如别人,如今学习也比不上,这令她感到沮丧和失望。人际交往中爱与归属的缺失也是贫困生面临的大问题。部分贫困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封闭自己,既渴望被他人接纳又不敢主动融入集体。在一些贫困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矛盾中,一部分是由于其自身的心理解读产生误差,以至于一些小问题被扩大,他们过于敏感地将一切问题归结于贫困生的身份。也存在个别人对贫困生存在偏见的现象,若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将加重贫困生适应群体的困难程度。

三、贫困生对助学形式的希望

现有的助学形式主要分为物质资助和精神扶助。物质资助包括各级奖助学金、临时补助、特困生学费减免、各类贷款和勤工助学岗位,其中贷款需要贫困学生在毕业后偿还本息,勤工助学则需要贫困学生通过付出劳动来获取报酬。精神扶助包括学业指导、职业指导、心理团辅、心理咨询、主题班团课、各类文体活动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将这些归纳为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就业帮扶和心理关怀六类,让学生针对这六项进行排序,最迫切需要的放在第一位,以此类推,最不迫切的放在最后。“助学金”这一选项被大多数同学放在首位,而就业帮扶和心理关怀这些精神类的扶住措施被放在靠后位置的概率较大。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一些贫困生的想法。他们对于生活最基本需求依旧迫切,助学金相对来说申请门槛低,没有勤工俭学发薪水的时间差,且不用像贷款一样偿还本息,能够快速解决一部分学费或生活费困难。而对于精神帮扶的不重视,总结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贫困学生首先还需要解决生计问题;其次,大家对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程度普遍不够高;最后,学校相关教育工作者组织活动的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实际获益有限。总的来说,部分贫困生对于高层次的需要尚处于无意识的阶段,有待教育工作者通過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发掘。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实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从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来看,2014年我国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064.25万人次,资助总金额716.86亿元,比2013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24.86%。在高职教育领域,除了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和校内无息借款资助等形式,还有新生入学资助,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以及退役士兵学费资助等助学形式。贫困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多样化的资助形式正是从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各种层次的需求。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切入点,结合高职院校一线工作深入研究贫困学生的助学需求,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积极拓展助学形式,努力做到“按需提供、分层满足、育人为本”,将更加有利于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客观上推进助学育人工作有效落实。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帮困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520

【参考文献】

[1] 陈 俊. 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调查与思考——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10):37-38.

[2] 魏继华, 张 萌, 钱 伟. 高校贫困生心理诉求现状及成因分析——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47-48.

[3] 黄钢威.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与高校反贫困生心理贫困对策研究[J]. 2011(10):206-209.

【作者简介】

肖晗予(1984—),女,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思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生高职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