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2016-05-14王志国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路径思想政治互联网

王志国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以其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特点,迅速的被大学生接受和使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互联网,凭借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虚拟性与开放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优势,成为了大学生信息交互的重要平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新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性人才的重担,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安全稳定以及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在对互联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进一步研究,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生情”、“校情”“教情”的特点,另外笔者对在校大学生常使用的互联网内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的广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参与和应用比较多,但是媒介素养深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日均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平均在5个小时左右,有的学生甚至达到十几个小时。虚幻的网络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例如,过渡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浪费了本该读书学习的时间,也浪费了本该用于生活学习的金钱;对虚拟空间的依赖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生疏,甚至吃饭都在新媒体客户端订餐,诸如此类行为很多,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孤单和恐惧感。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由一些专科学校合并升级而成,生源素质不是很高,学生受媒介负效应影响的可能性很大。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德育团队成员自身新媒体素养偏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不强也是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易受媒介负效应影响的一个原因。

基于以上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积极准备、顺势而动,结合互联网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方法,这样才能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传统教育资源互补的优势,努力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互联网环境下,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都可以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并且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作用。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加强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使各种媒体之间相互协调,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和综合效应,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网络。同时,在多种媒体形式中融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常态化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位。如利用微博、微信、飞信、QQ群等,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或者难点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引领;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阵地优势,如利用校园橱窗、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等传统媒体开展师生典型人物的学习与宣传,营造好氛围,唱响主旋律;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宣传活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地气”和与时俱进。

二、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在互联网上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互联网环境下,QQ、飞信、微博、微信、人人网、手机APP客户端、社交网络等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以也不可能忽视这些互联网工具,必须把它们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阵地。广大的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互联网平台,以渗透式、引导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统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这些平台上,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作为主体平等的进行知识交流、心灵沟通、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以及生活情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

三、利用互联网的媒介特点,实现“线上”和“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结合。基于网络技术的“线上”宣传具有网络的本质属性,那就是网络的虚拟性。所谓虚拟性是指在网络中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具体表现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虚拟性。有网友在自己的微信中这样阐述:网络是真实的,真实的不是人名,不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灵感和灵魂。这恰恰说明了虚拟的空间给了表达真实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表达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实现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想法。这种方式就是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的良好结合。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性的特点,依托新的媒体技术,建立微信圈、QQ群等,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开展在线交流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将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统一起来,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诉求,利用现实性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促进理论的消化和吸收,使学习更加深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四、增强互联网环境下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是伴隨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的一代大学生,互联网迅速地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工作、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道德认同、以及学习的方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抽象、生硬,并且案例长期不变。已有的教学方式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老化的内容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麻木。网络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环境,也激活了大学生早已麻木的神经。因此,利用互联网,结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树立大学生高尚的信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引起了人们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也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但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下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还需要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借力互联网,使之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040512

【参考文献】

[1] 丁谨靓.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4(11).

[2] 柏 华.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4(35).

猜你喜欢

新路径思想政治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