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6-05-14黄荆晶
黄荆晶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成为就业市场上较为稀缺的资源。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坚持培养与就业需求相符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才能不负服务社会经济的重任。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研究了商洛学院“文化产业概论”的教学现状,认为文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狭隘、教学方法落后等不足。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48-02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方案〉(2014-2020年)(试行)的通知》(陕教发[2014]43号),我省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定位指向不清、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试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定位,明确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市场产业链条,为社会输送结构性匹配人才。
文化产业是学术界公认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区域内体验旅游、假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及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商洛地处秦岭南麓,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商洛学院是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本科试点院校之一,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的使命。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13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招生,现在校生共计194人。“文化产业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介绍文化产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回答文化产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原则性、规律性的问题。该门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文化产业全局观的重要载体。该课程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有重要地位,但是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在课程的建设、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教师进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传统观念中,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按照主客二分法,教师是掌握、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教育、被改造的客观对象。学生对老师有权威崇拜心理,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加思考,直接接受,这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主动学习的热情难以为续,理性、系统的批判思维难以形成[1]。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多是以理论为主,以商洛学院为例,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安排,64个学时均为理论学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采取理论讲授法并辅以少量案例传授知识。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文化产业实务介绍,学生很难从抽象的理论中体会文化产业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严重脱节。
(二)教师数量少且教育背景与所教专业有差异导致的教学内容狭隘
文化产业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尚属新型学科,加之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晚,导致专业建设基础较差,教学人员配备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现有教师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整体层次偏低。教师普遍较年轻,在教学科研方面经验不足,未能形成稳定的学术团队,所以研究成果层次不高,对教学及专业发展支撑不够。另外,科研成果数量偏少,且尚未形成院部合作性研究。目前现有教师教育背景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现有的6名专职教师,均为转专业方向教师,教师的相关实践经验较缺乏,导致授课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少有涉及。
(三)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当下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地位。将知识直接灌入学生脑中,养成学生的学习惰性,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还会弱化学生的专业基础。部分教师完全依照教材内容学生讲解和演示,或要求学生依照其事先拟好的议题、方案进行讨论,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改革措施
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教育市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途径[2]。
(一)明确改革目标
“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轻实践而重理论,在学习的能动性上轻学生而重教师,导致学产脱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结构性对接,体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要真正重视实践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文化产业概论”课程的实践课时。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注意在讲解基础理论工程中,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比如,通过互动学习、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策划能力;通过翻转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资源评估能力;通过案例讨论和实地观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事业的管理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视野宽广、专业基础扎实、方法灵活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文化产业人才。
(二)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灌输式”、“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转变教师角色:一是让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向与课程文本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二是让教师从课堂的单一讲述者向和学生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要努力打造师生良性互动的平台,让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对话交流,从而激发师生各自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当将自己看做自主、平等的学习、交流主体。这样,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才不不会处于被动地位,才能积极发现问题,重视对知识的理解,理性地提出质疑。以此为基础,同学之间在平等学习的身份中相互影响;与教师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学生友情和信任。在这样的氛围中交流与讨论,使知识学习接近真正的知识发现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由注重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转向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同时积极促进产学结合,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其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李思屈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文化产业概论》(第三版),此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体系清晰,理论性强,但实务内容稍有欠缺。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笔者对章节目次和教学内容归纳为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和对策论四大模块。在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产业本质论即基本问题的讲解上,如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差距、现代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等。同时,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将文化产业研究的前沿成果融入课堂当中,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如在讲文化产业与文化安全问题时,加入“韩国综艺热”文化输出与文化创造方面的内容;在讲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时,适当加入电子竞技、手机文化等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课外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
1.交往学习法。交往学习法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它有别于知识学习和操作学习[3]。交往学习以合作开放的平等关系为前提条件,以对话交流、互动为学生学习构建桥梁。由于各个交往主体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思想碰撞,更容易活跃思维,提升发现问题、解学问题的能力。如在在学生初步掌握文化产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采取头脑风暴、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讨论,促进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学生自主完成式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式学习法是锻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学生以自我为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主动地发现、理解、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帮助学生拟定自学提纲,提供学习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3.团体学习法。团队成员间的沟通质量影响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建立,从而影响团队学习效果[4]。比如,在学期初,安排学生自由组成9个学习小组,分别对应文化产业的九大类别。各小组分别收集资料与案例,形成文本,并制作幻灯片演示文件。到课程内容讲授到文化产业本质论部分时,教师对各个文化产业类别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由各个小组成员代表报告本组对于某文化产业类别的认识和发展建议。其他各组成员对报告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和质疑,报告组组员要予以应对解答。最后由教师对报告组的报告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点评。通过团队沟通、协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在“文化产业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组合拳”,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领悟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将所学与应用衔接起来。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专业兴起。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处于转型期,面临的困难较为突出,其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较为复杂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俞俏燕.论交往学习对传统学习范式的超越[J].长江大学学报,2005(01):124-127.
〔2〕宗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观察,2015(05):70-71.
〔3〕李静.课程教学中“交往学习法”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1(30):128-129.
〔4〕吴志明,武欣.MBA学生团队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06(01):55-59.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