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辽河流域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经济形态研究综述

2016-05-14刘晓辰

刘晓辰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初,新乐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下辽河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面貌,填补了下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空白,推动了辽河文明起源的研究。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下辽河流域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主要的考古学文化有新乐下层文化,偏堡子文化,高台山文化,新乐上层文化。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畜牧、采集、渔猎并存的经济形态。

关键词:下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经济形态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21-04

下辽河流域位于辽宁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43°,东经120°-124°,包括沈阳、辽阳、锦州、抚顺、阜新、鞍山等城市。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西侧有医巫闾山,东有千山山地,西侧有柳河、秀水河,东侧有浑河。流经区域东西两侧为丘陵地带,中部为开阔平原,雨量充沛,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四季分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下辽河流域的中心区域是下辽河平原,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思永先生对这一地区做过考古调查,由于缺乏系统的发掘资料,只是将沈阳地区作为东北地区考古文化南北分界线,认为此地区之南为农耕文化区,其北为游牧文化区[1]。1956年,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根据陈元普先生提供的线索,对沈阳市新民县偏堡子沙岗遗址进行实地调查,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后被定名为“偏堡子文化”[2]。1973年6月,沈阳市文管办根据孟方平提供线索,在新乐宿舍地区进行了一次考古调查,发现五处文化堆积地点,同年10月,进行了首次试掘,确立了这一地区存在两种不同文化类型叠压关系,暂名为新乐下层(第一期)文化,新乐上层(第二期)文化,根据房址与细石器共存的事实,提出“原来认为凡是出细石器的遗址便统称为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看来是不妥当的”[3]。1973年7月,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对位于沈阳市新民县高台山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墓葬7座,1974年-1980年又先后对高台山进行了四次发掘,从而揭示了一个新的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后被命名为“高台山文化”[4]。1981年-1982年,沈阳市文管办对因基建施工破坏的新乐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确立了新乐遗址上、中、下三层原始文化的地层关系[5],为沈阳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地层根据。进入20世纪之后,为了配合城市基本基建,下辽河地区考古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了众多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期文化遗址,为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新了材料。

自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这一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下辽河流域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的逐渐完善,围绕着不同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的经济结构、生业方式等问题的研究逐步展开,成果颇为丰富。本文以新乐下层文化、偏堡子文化、新乐上层文化、高台山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经济形态进行综合分析。

一、新乐下层文化经济形态

新乐下层文化,是下辽河流域首次明确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房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存,为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树立了一个标尺,将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从原来的5000年追溯到7000年前,目前明确的属于这一文化的遗址仅有新乐遗址一处,碳十四测年数据并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年代跨度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6],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乐下层文化经济类型主要包括原始农业、渔猎、采集三种,至于哪种形式占主导地位,目前学术界还存在意见分歧。以郭大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发掘报告以细石器与房址共存,是原始农业定居生活的反应,出土的细石器数量较多,还发现了榛壳、橡子仁、山里红籽等炭化果核,多见石磨棒和石墨盘,由此推定,东北地区传统的采集渔猎经济,在下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中仍占主导地位。”[7]周阳生先生[8]也持相似观点;以黎家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通过对出土石器的分析,新乐遗址出土的砍伐工具较多,既有一定数量的石斧,又有大量的砍砸器,说明当时是火耕农业,黍与石墨盘、石磨棒共存的事实也是新乐人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一种反应,出土的动物遗骸看只有羊、鹿、猪三种,且出土数量很少,新乐人的狩猎活动远不如农业生产发达,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也不如农业生产重要。”[9]以刘凤芹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新乐遗址出土的石、骨、角质生产工具与兴隆洼不同,出有较多的细石器,磨盘、魔棒与石铲的出土很少,且形制不规整,从镞、尖状器和网坠的大量出土看,当时的人们主要经营者渔猎业。”[10]郝立泉也持有相似的观点[11];以朱永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学界对于新乐下层文化的认识主要依据新乐遗址的发掘所得,该遗址前后经历六次考古发掘,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煤精制品、木器等丰富的物质遗存,从碳化的黍谷物颗粒、榛子及浆果的果核发现,反映出新乐下层文化除渔猎采集生产方式外,已有诸如烧荒点种等食物生产的经验,这种食物生产应该是早期农业形态。”[12]常乐[13]、彭博[14]、张树范[15]学者也持有相似的观点。

判定新乐下层文化的经济类型,农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是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尚无有关标本测定数据,仅能通过发掘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分析当时的经济形态。近年来伴随浮选法在植物考古学的运用,社科院考古所已经在兴隆洼遗址进行系统的采样浮选工作,出土了丰富了炭化植物遗存,赵志军先生根据浮选结果分析认为,兴隆洼文化处在“似农非农”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即以采集、狩猎为主,农业生产为辅的农业经济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16],新乐下层文化年代略晚于兴隆洼文化,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供参照,而且在新乐下层F2房址中出土了炭化谷物,堆积较厚,数量可观,经辽宁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鉴定为黍[17],以待可以利用植物考古学的方法对新乐下层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和论证。

二、偏堡子文化经济形态

偏堡子文化,是下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沈阳新民县偏堡子沙岗而得名,距今4500年-5000年,典型的遗址有沈阳肇工街遗址[18]、新乐遗址[19]、新民高台山遗址[20],偏堡子文化对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对偏堡子文化比较关注,但关于偏堡子文化经济形态的探讨,限于资料匮乏,学术界讨论较少。汤卓炜从人地关系发展角度探讨,认为“偏堡子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陶器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与新乐文化及小珠山文化有明显差异,石器以磨制为主,少量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偏堡子文化当时采用的是低强度采集、渔猎经济土地利用方式,生业模式的继承性则与中全新世相对稳定而优越的大暖期气候条件有关,尚无农业经济存在的确凿证据,但是渔猎、采集经济生业模式的存在却是比较肯定的。”[21]

三、高台山文化经济形态

高台山文化,是下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时代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最早发现于沈阳新民县高台山,1988年彰武平安堡遗址发掘后,被改称为“高台山文化”[22],主要分布于沈阳市新民县,法库县,彰武县。根据碳十四测年,距今3335年-4355年,典型的遗址有新民公主屯后山[23]、新民高台山遗址[24],彰武平安堡[25]等,遗存多为墓葬,灰坑,房址并存,一处陶窑,出土了大量的生活工具,生产工具,动物遗存等。高台山文化是辽西地区魏营子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主要来源[26]。

关于高台山文化经济形态,限于资料匮乏,探讨较少,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发表的《新民高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1976年发掘简报》提到“这种文化类型或可属夏家店上层,是沿辽河、浑河流域分布最广,延续年代最长的,以定居、农耕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陈明焕从人地关系角度探讨,认为“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出土的家猪和家犬比例最高,说明有以家畜饲养为主的畜牧业,还有少量的野生动物,也有狩猎活动,食物来源总体来说比较匮乏,高台山文化时期是以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定居农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为主的畜牧业为辅,此外还有比重较小的狩猎、采集经济。”[27]曹钰笛从下辽河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生业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下辽河地区处于北温带,周围河流众多,物产丰富,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青铜时代早期出土的生产工具中石器最多,出土的生活用具也较多,出土的狩猎、捕鱼的工具有石镞、石锤、棍棒头、石球、网坠、石刀、石斧等,大量陶器的发现不仅反映出了此时制陶业的发展,同时也显示出农业的发达,正是为了满足丰收食物的盛装与烧煮,陶器才大量制作,当时居住在下辽河地区的先民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狩猎和捕鱼为辅的生活,渔猎业较为成熟。”[28]汤卓炜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认为,“出土的石质生产工具发现的不多,主要有半月形穿孔石刀、石镰、石刀等。而骨器制作却非常精细,出土大量骨器,其中用猪、牛、鹿肩胛骨或下颌骨冠突部分制作的骨铲最具特色,更适合于非旱地农业耕作活动,辽宁阜新勿观池遗址发现的一些水渠遗迹,推测可能用于稻作农业的灌溉,联系大连大嘴子发现的同时期水稻的考古资料可以推测,这里也应当于古代稻作有关,这些干渠、支渠和毛渠的组合说明,3.5kaBP这里曾经存在一套属于高台山文化的农田灌溉系统。[29]”

四、新乐上层文化经济形态

新乐上层文化是下辽河流域东部最早识别的一支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3000年-4000年,略晚于高台山文化,因1973年发现于沈阳市皇姑区新乐电工厂宿舍院内而得名,据已发表的发掘报告分析,新乐上层文化分布很广,遗址点密集,主要分布于浑河、蒲河、沙河两岸的台地或河漫滩地上,海拔在50米左右[30]。遗址中房址、灰坑、墓葬并存,并伴有纵横交错的深沟或环壕,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典型的遗址有新乐遗址[31]、千松园遗址[32]、辽宁大学遗址[33]、百鸟公园遗址[34]、郭七遗址[35]等。

在新乐上层文化(或称马城子文化[36])中,能反映经济形态的资料较少,学术界尚存在分歧,现归纳如下:曲瑞琦认为“新乐上层文化经济模式是一种受黄河流域原始文化影响最深的农业文化”[37],但并未做详细的分析,徐欣通过对新乐上层文化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工具的综合研究认为“新乐上层文化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已较为齐全,从砍伐工具、种耕工具、收割工具,最后到加工工具,仅仅缺少翻耕工具,不过石质翻耕工具的缺少并不代表其不曾存在,但是所有事实均证明在新乐上层文化中农业经济在人类的饮食结构中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经济作为经济生产的主要部门,在经济成分中占据着主导作用,新乐上层文化是一种以农业经济为主,采集、渔猎、畜牧经济为辅,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一种经济模式”[38],刘焕民认为“这一时期人类以农业、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39]赵晓刚认为“新乐上层文化的遗址多分布于河流的台地或河漫滩上,非常适合开展农业和渔业经济,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刀、石镐、磨盘磨棒等工具看,原始的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占到了一定的比例,石镞、棍棒头的大量出土表明狩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比重,网坠仅在部分遗址出土,表明捕渔业不是社会经济的主要产业。”[40]付永平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分析认为,“该时期农业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占据很大的比例,优越的自然环境通过狩猎、捕渔及采集活动获得食物,做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在墓葬中,普遍用猪和鹿的下颌骨随葬,说明畜牧业在此时发展到一定阶段,新乐上层文化的经济类型应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和采集经济为辅。”[41]此外,陈明焕从生计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探讨,认为“根据生产工具的种类和制造水平可以推断,马城子文化时期建立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农业经济基础,山地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并且遗址靠近河流,为马城子文化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可获取的渔猎资源,马城子文化时期生计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家畜饲养和渔猎、采集经济,山地丘陵地带遗址的渔猎经济比重大于平原地带的遗址。”[42]

对新乐上层文化经济形态基本认同的是这个时期的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至今尚未发现谷物实物,缺乏这方面的发现来予以证明,对于新乐上层文化经济模式的真正面目还有待考古资料的继续补充和论证。

五、结论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新乐下层文化、偏堡子文化、高台山文化、新乐下层文化时期的经济形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辽河流域处于辽西地区与辽东山地之间,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传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因此下辽河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呈现出或此或彼,既此又彼,又独具特色,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地区在史前时期、早期青铜时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畜牧、采集、渔猎并存的经济形态,同时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与黄河、长江流域有明显的不同,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探讨该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经济形态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下辽河流域古代文明产生的动因与过程的探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思永.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梁思永考古论文集[M].科学出版社,1959.51-57.

〔2〕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新民县偏堡沙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记[J].考古通讯,1958(1):1-4;李恭笃,高美璇.试论偏堡文化[J].北方文物,1998(2):11-16.

〔3〕〔19〕〔31〕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新乐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4):449-466.

〔4〕〔20〕〔24〕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新民县高台山遗址[J].考古学报,1982(2):121-129;新民县文化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新民高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1976年发掘简报.沈阳考古发现六十年(报告卷)[M].辽海出版社,2008.94-101;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新民东高台山第二次发掘,沈阳考古发现六十年(报告卷)[M].辽海出版社,2008.105-121.

〔5〕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辽宁沈阳新乐遗址抢救清理发掘简报[J].考古学报,1990(11):969-980.

〔6〕赵宾福.东北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及文化系统.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12-19.

〔7〕郭大顺,姜万里.沈阳考古-回顾与展望.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1-3.

〔8〕周阳生.纪念沈阳新乐遗址发现四十一周年暨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17-39.

〔9〕黎家芳.新乐文化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历史博物院刊,1986.10-15.

〔10〕刘凤芹.从民族学有关资料看中国早期新石器遗址的经济文化类型[J].华夏考古,1994(2):50-58.

〔11〕郝立泉.从出土文物看新乐文化的原始渔猎[J].史前研究,2002:301-302.

〔12〕朱永刚,郑钧夫.下辽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区域特征及其相关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2015(1):23-27.

〔13〕常乐.试论新乐文化的地理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关系[J].史前研究,2013:197-201.

〔14〕彭博.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房址结构与农业传播[J].黑龙江科学,2015(2):71-73.

〔15〕张树范.新乐文化的生产技术简析.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0.254-262.

〔16〕赵志军.从兴隆沟遗址浮选结果谈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东亚古物(A卷)[M].文物出版社,2004.187-199.

〔17〕王富德,潘世泉.关于新乐出土炭化谷物形态鉴定初步结果.新乐遗址学术讨论会文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内刊),1983.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考古队.沈阳肇工街和郑家洼子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89(10):885-892.

〔21〕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2〕〔25〕孙杰.辽宁彰武县平安堡遗址调查记.辽宁文物.1984,(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89(2).

〔23〕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新民县公主屯后山遗址试掘简报.沈阳考古发现六十年(报告卷)[M].辽海出版社,2008.117-141.

〔26〕田耘.顺山屯类型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J].辽海文物学刊,1988(2).

〔27〕〔42〕陈明焕.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夏至战国时代人地关系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8〕曹钰笛.下辽河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浅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9〕顾玉才.辽宁省考古工作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M].文物出版社,1999.98-107.

〔30〕〔35〕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沈阳市道义镇郭七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学报,2013(4):7-19.

〔32〕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千松园遗址2010年发掘简报[J].考古学报,2013(9):3-21.

〔33〕赵晓刚,付永平.辽宁大学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M].科学出版社,2007.294-326.

〔34〕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百鸟公园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M].科学出版社,2009.21-37.

〔36〕赵宾福.马城子文化新论:辽东北部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整合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6辑).科学出版社,2007.143-145.

〔37〕曲瑞琦.沈阳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43-46.

〔38〕徐欣.新乐上层文化经济模式分析.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3辑).辽海出版社,2008.315-321.

〔39〕刘焕民,沈彤林.沈阳城市考古综述.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320-321.

〔40〕赵晓刚.新乐上层文化综述.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83-87.

〔41〕付永平.新乐上层文化相关问题的探讨[J].东北史地,2011(2):24-29.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bstract: Since the early 1970s, Xinle site uncovered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new stone age in lower Liaohe river basin, filling the gap of prehistoric culture of lower Liaohe river basin and promoting the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Liao river civilization.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work moving forward constantly, archaeological work from new stone age in lower Liaohe basin to early bronze ag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which mainly included Xinle lower culture, Pianpozi culture, Gaotaishan culture and Xinle upper culture, the area of which formed the unique economic form with agriculture, stockbreeding, gathering, fishing and hunting coexisting together.

Key words: Lower Liaohe River Basin; New Stone Age; Early Bronze Age; Economic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