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管控研究
2016-05-14韩革军张文旭陈亮
韩革军 张文旭 陈亮
摘 要:中国经济现进入迅猛发展,空前繁荣时代,但由于人口众多,又经历着世界最快发展和最大规模社会转型,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伴之而来的社会矛盾和合作风险“后遗症”也日益凸显。民族地区高等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思想碰撞、风险敏感地带。高校学生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操控。社会思潮容易向这里激荡,社会问题容易向这里聚焦,社会热点容易向这里传导。也是西方一些反华势力竭力“西化”和“分化”的重要阵地,他们利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搞反华舆论,在民族地区制造民族矛盾,煽动不明真相青年排斥自己的祖国,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危害社会稳定,推动反华思潮泛滥,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和社会危机加重,甚至引发国家动乱与民族分裂。所以强化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稳定,提高风险预警,管控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一直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也是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党政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16-02
一、提升转型期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必要性
转型后的中国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伴之而来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拜金主义盛行、高房价、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各种社会矛盾交织且日益激烈。这种大环境背景下,作为内蒙古民族地区高校青年学生相对于非民族地区高校对于这种转型期带来的社会矛盾感受更为敏感,更为迷惘,主要原因是内蒙古地区一部分的青年学子来自偏远的边疆、农村和牧区,一部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三线城镇,这些高校生源主要为蒙汉两种语言授课,文化氛围不同、民族习惯不同、宗教和信仰不同。在高校中,总的来说,大学生意识形态主流是好的,大学生民族间的文化、生活习性等经历逐步融合,磨合,形成了包容、团结积极向上的凝聚力。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观察到,转型后的社会现状一些负面的能量也侵蚀着校园,社会思潮容易向这里激荡,社会问题容易向这里聚焦,社会热点容易向这里传导。也是西方一些反华势力竭力“西化”和“分化”的重要阵地,他们利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搞反华舆论,在民族地区制造民族矛盾,煽动不明真相青年排斥自己的祖国,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危害社会稳定,推动反华思潮泛滥,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和社会危机加重,甚至引发国家动乱与民族分裂。学者袁贵仁认为,“高校稳定首先是思想稳定和政治上的安定团结”[1]。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忧虑,简要归纳两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不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但在当今大环境下,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日渐淡漠,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之风盛行,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下,青年学子缺乏理想追求,注重现实利益,精神动力和理想信念驱使匮乏和缺失。这些都可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不够,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
(二)民族文化凝聚力逐步下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文化传承和文明成果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在民族间长期制造矛盾,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在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新态势下,中华传统文化中传承了几千年的终极价值和理想追求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和传统观念,正随着全球化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正逐步认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使得民族文化凝聚力逐步下降。
二、要批判吸收西方文化积极成果与抵制“西化”、“分化”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亟需吸收外来文化。所以,没有吸收和借鉴的经验教训,更谈不上积累和创新,发展和完善则失去了基础。社会主义如若实现全面超越资本主义,就必须站在现有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全民重视,防止“西化”逐步渗透。所谓“西化”,就是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上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然后试图在政治上用西方“多党制”和“议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所谓的“分化”,是指利用任何手段和各种机会,拉拢和腐蚀我们队伍中见利忘义、意志薄弱者,培育国家高层领导人和知识分子“持不同政见者”,分化解体党的队伍,企图分裂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国家,让我们陷入国进民退的断裂层和落后挨打的旧中国模式。西方特别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利用这种所谓“软实力”作为“西化”和“分化”中国重要手段。目前,西方思潮意识形态的渗透效果非常显著。在我们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逐步形成一套系统,存在照搬西方国家观点、体系和方法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西方思潮不仅在学术上存有偏见,更是公开反对和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近年来,国内出现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借助“普世价值”推行西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等等,都是西方意识形态浸蚀的结果。当今世界混乱复杂,很多国家陷入政权更迭,诡谲多变,“苏联解体”、“阿拉伯之春”等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强化推行文化霸权,企图以美国式民主及美国文化主宰世界,试图用他们价值观改造世界,对此,我们应该更加高度警惕和清醒认识。当下中国,由于经济迅猛发展,贫富差距加大,一些矛盾正逐步显现,“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所引发的社会动态失衡以及社会各个部分、各个环节运行中出现的功能障碍和结构失调,必然促发社会问题的大量滋生和不断出现。”[2]所以,我们要更加谨慎,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总而言之,对西方文化要有选择的和批判的吸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盲目乱选,拷贝和复制。只有这样,既能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的同时,又能防止西方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
三、建立健全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管控机制
当务之急,要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加强意识形态危机预警,构建民族地区大学生意识形态干预机制。面对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性情况下继承和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聚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要摸清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潜在危机,充分分析全球化带来的危机,防止西方“和平演变”,建立健全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管控机制。
(一)完善大学生意识形态干预机制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最直接、体验校园文化氛围最生动的教育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大学生们找回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这种隐性方式可以平衡受教育者的自尊和地位,缓解抵触情绪,使他们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也达到了潜移默化培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二)加强意识形态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价值观念快速演变和矛盾激烈冲突时期,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人物,时代的变化,不能拿那套“春蚕到死丝方尽”理念来左右教师的行为思想。应加大师资力量和经费,打造一支理论研究专业化教师队伍、学生辅导员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他们的工作和干预,把民族地区大学生引导到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念上来。
(三)强化校园网络信息监控干预机制
随着信息全球化,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意识形态也受到来自网络上各种思潮的影响,网络监控的缺失,将导致的难以估量的损失,一方面一些不良、消极的信息内容侵蚀着大学生们的头脑,另一方面,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利用网络、散播社会主义负面消息,丑化社会主义形象,在民族地区制造民族矛盾,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监控干预机制是当下思政工作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稳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5):2.
〔2〕肖文涛.我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4):106.
〔3〕张付新.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0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