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的中国文化传递
2016-05-14邹惠焱
邹惠焱
摘 要:中国文化含蓄,典雅,内敛。委婉语作为一种中国古老的修辞方式,从古至今,一直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委婉语已经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精彩的内涵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和精神文明。
关键词:委婉语;中国文化;文明社会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35-02
委婉语,不管从修辞学的角度,还是从语用学的角度,都在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从本质上来讲,委婉语属于一种语言高级替换,即将我们不愿意听到的直白的粗糙的言语,转变成另外一种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的悦耳的语言来表达。语言通过变异或者转换,展现了新的内涵和文化。委婉语的产生也与交际礼貌、避俗求雅等社会规范有关。委婉语不但在众多语言中普遍存在,从更深的角度出发,它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素养。作者拟从委婉语与文化的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着手,阐述委婉语的古老文化渊源及其语用特征,从而实现委婉语的社会文化语用功能。
一、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定义
在希腊语中对英文“euphemism”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上比较善意的语言形式。在《语言与语言学辞典》中,对该词语的定义是:“是指以一种不明指的,从心理上能够让人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替代一种直接的,容易引起别人不快或者误会的表达形式,以达到有效交流沟通的目的。”[1]换句话讲,委婉语就是指,因为某些言语容易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导致矛盾产生,为了交流沟通的顺利进行,必须要转变一下,用一种相对婉转的表达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将汉语辞格“婉曲”与“讳饰”进行融合以后就是英语辞格“Euphemism”,为了方便实用,将其定义为“委婉”二字。委婉语不仅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形式,也是我们日常用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文明中华来说,它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委婉语的表达对于家庭和谐,社会均衡,民族团结有着更加积极的凝聚作用[2]。
二、委婉语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在众多的修辞艺术手段中,委婉语的发展历史可谓由来已久又经久不衰,这是一种通过比较含蓄的、婉转地形式来传达说话者用意的言语表达。在汉语修辞中我们又可以将其称作为委曲、婉曲、婉转、曲语,也就是有目的地掩盖最真实,最直接的用意,通过一种委婉、曲折、含蓄、不太直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看法。这种表达策略从古至今,在众多的关键交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形成以及发展长期以来备受亲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我国的人文礼仪习俗,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在很早以前应用而生,同时又成为了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委婉语我们可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发展史。因此,要认真探讨这一修辞形式,挖掘它在语言交际中的潜在魅力,确保日常交际的有效进行。
委婉语就是好的话。“好的话”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他是指:不明说,让人感到愉快,尊敬,理解,礼貌,有礼节。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在我们的语言文化,文学典籍中慢慢延续下来。彰显中华文明,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美好价值观也是通过委婉语来实现的。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谈有价值的话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3]。出言便破坏礼仪,这就做残害自己;认为自身不能居心仁厚,不能实现道义,这便叫做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处;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从孟子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对于语言的标准和要求,他们认为说话合乎礼仪,言行得体才能合乎道,顺应理。所谓言为心声,语言作为思想灵魂的载体,若想实现精神层面的道德标准,就必须从语言上下功夫[4]。
三、委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委婉语的现代使用,涵盖了日常生活,文化,社会交往,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或者说一种隐喻表达,委婉语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任何一种社会或者时代,其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和都需要道德规范和情感维系,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宗旨,委婉语的使用和发展与国人普遍奉行的中庸理论不谋而合,同时也符合当下所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委婉语修辞最基本的属性,就是通过婉转曲折的表达形式来避免由于表达过于直接而引起矛盾的发生,其效果要从语气语调的控制与隐喻表达上展现出来[5]。
(一)文化语言方面的委婉语
1.比如说“好”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一些委婉语的用法。虽然这个词字面上极其简单,但用法和意义却很多很丰富。人们经常说“我们很好”,这意味着俩个人的关系非常不一般。还有说法“他对你好吗?”隐含的意思是他爱你吗,或者他喜欢你吗?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比较含蓄保守,尤其是在表达感情方面,也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对表达感情上讲究在“过”与“不及”之间的一种平衡亲切状态,而“爱”或者“喜欢”就太直接,太明了了。
2.“大尺度”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说女性穿着过于暴露,有失大雅,不符合大众所接受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委婉语。“大尺度”一词就含蓄的表达了穿着不雅。
3.“贪杯”形容爱喝酒没有节制的人,此词含蓄的表达了喝酒成瘾的特点。
4.“个人问题”隐讳指婚恋情况,一般属于个人隐私,不好直接询问,所以中国人一般都会问你的“个人问题”如何来取代。
5.“美中不足”中国人在批评别人或者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为了给别人留面子,常常要说“我觉得一切都不错,美中不足的是……”来给别人留有余地,以比较客气礼貌的语言向别人征求意见,这样比较容易得到理解和接受。
(二)社会经济方面的委婉语
我们常用“经济回暖”来说明经济复苏,经济环境得到改善。用“焦虑哥”,“蚁族”“蜗居”委婉的表达了城市年轻人艰辛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无奈,“海龟”与“海归”同音,指从海外留学归国发展的人士。“海带”同音“海待”,指从海外留学归来但尚未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的人。用“杯具”委婉表达“悲剧”,略带一点戏谑的意味,却增加了时尚的色彩。用“下岗”间接说失业,而且是暂时性的,有可能会很快的再上岗。用“出柜”间接的表达同性恋身份,比喻不再隐藏自己的身份,向社会公开承认。为了让整个交流沟通在一种双方都很愉快的状态下顺利进行,可以巧妙地使用委婉语里中的一些花哨、委婉而动听的形式来凸显对方的重要性,减轻对方由于自身某方面的不足而心生的拘束感、自卑感,以及其它一些顾虑,以缓解尴尬的氛围,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得交流沟通更加融洽,顺利。
(三)政治军事方面的委婉语
政府机关单位是委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最常见的就是在一些公共事务中,政府部分为了掩盖自身决策与行为的不当,为了凸显一些政绩,达到维稳效果,就会采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语言学家的研究中,将这种语言形式统称为“官话”。
在中国开会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措辞,“其实绝大部分公职人员是廉洁自律的,而这种败类在我们的红色队伍中只是极个别,不过虽然他们有选择失误的时候,但我们还是应该重视他们的业绩……”这是中国政府典型的官话!还比方说,“彼此就这一问题开展了建设性的会谈,就共同目标的实现坦率地交换了看法,总之,这次会谈具有很大的意义”其中“建设性”“坦率地”“很大的意义”的都是政治委婉语,听话人还是听不出来具体的内容是什么,但是比较“悦耳”。还有2005年通过的《反分离国家法》中提出“必要时将通过非和平手段”这里的“非和平手段”(non-peaceful)指的是战争“war”.在这短短的半句话中一共出现了两个政治委婉语,“必要时”和“非和平手段”表达了我国将竭尽全力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统一的愿望。
四、委婉语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在呼吁世界和平的大背景下,当今中国社会,正在寻求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宗旨。构建一个和平,正义,公平的文明社会,一定离不“人”的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寻求更好地完善人格和更高的道德观念。一句话,“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离不开“语言的和谐”。而“语言的和谐”取决于人们道德理念的认知程度,文化素养,礼仪制度。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基础之上,人们的语言观念才能和谐优雅,而语言观念上的和谐规范往往是通过这一古老而又悠久的修辞方法——“委婉语”——来实现的。“和谐”一词,本身就是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而委婉语的说话方式是温和而曲折,小心而婉转,曲折而不直言,恰恰符合了现代“语言和谐”的要求。这种语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在矛盾两极间找到最佳途径,在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善意,理解,不张扬,谦逊,遮掩人过的优点。总之,在当代社会,大量的使用委婉语,会大大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减少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冲突,对促进社会的文明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同时,大量委婉语的使用也是个人素质与文明的标志,对人格意义上的完善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促进作用。理解掌握委婉语也将会对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6]。
总而言之,委婉语的形成由来已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深入研究该种语言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礼仪制度的发扬继承。委婉语修辞方式的产生、发展以及应用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环境下所倡导的大众性格发展需求,在很大的程度上,引领并发扬了社会交际中的掩饰习俗,符合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同时,它还增加了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多样性,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礼貌交际,让语言表达温暖而饱含情谊。而且,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强化了中庸、和谐的文化发展特点,实现了文化——委婉——人性——文化的良性循环,体现了语言修辞与社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委婉语,作为一种影响着中国民众礼仪习俗的重要修辞手段,祖国文化遗产中浓墨重彩的不朽篇章,将以其不可替代语言生命力继续成为中华语言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何木英.语言选择与文化取向——解读谭恩美《喜福会》的语码转换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0).
〔3〕陈蒲青.四书注释[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4〕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5〕杨文全.语言禁忌与汉民族俗信文化心理探赜[A].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五辑.
〔6〕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