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
2016-05-13夏德磊
夏德磊
摘 要:当前基础阶段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教学形式正变得多种多样,教学观念正逐步更新,教学新思想新思路层出不穷,有些人主张删除某些旧课文,选编一些时代气息更浓更贴近中学生的范文,有的主张拼音教学滞后教,更有甚者,要求大量删除中小学古诗词选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观念 古典诗歌教学
众多的语文教育专家及一线的语文教师,为语文教学工作破旧出新,呕心沥血,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就目前语文课改工作来看,成效并不如其他学科那么明显。本文拟对古典诗歌的价值特点及现在初中语文课程古典诗歌教学做一浅析,以图抛砖引玉,推动古诗词教学工作继续往前迈进。
一、古典诗歌的特点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政治、经济算筹、诸子百家、医卜星相、传说故事、家庭伦理无一不包,而这中间,诗词歌赋是最能体现并代表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一环。
就古典诗歌而言,虽然从古至今,方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重气韵,有的重境界,但其最本真的内核却不会因人而不同,那就是兴发感动的力量、崇高的人文精神价值以及启人联想想象等特点和价值。语文课标上也有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些要求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若合符契。
诗歌中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四时节气的变化,春天草木的萌发,秋天草木的摇落,这自然界种种的物象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人的心灵。晋代陆机《文赋》曰:“悲落叶于静秋,喜柔条于芳春。”正是外物触动了人心,诗人才用诗笔把它表现出来。所以《诗品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不独陆机,古往今来,众多诗人都在时刻关注着身边的社会变化和物事迁移,因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由感受感动最终形成诗文,为我们后人贡献着美好的诗情和心灵。李商隐《无题》诗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句。当飒飒的春风吹起,春天到来的时候,就唤醒了一个女子内心的感情,这是春风引起的感动。春鸟欢鸣,也一样令人动容,诗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勋《春怨》);苏轼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那外界的春风春鸟,美丽光景,与人何干?欧阳修用诗回答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这正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人与外物的关系,全系于一颗敏感、善感的心之中。著名学者、教授叶嘉莹女士在为中小学生编选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的序文里动情地说道:
“曾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的。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语文学科古诗教学,应该首先了解到这一点。利用古诗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孩子在吟咏体味中,走进前人美好的心灵。我们当然不会要求现在的孩子也去写这些格律谨严的古体诗,只要在阅读中多一份喜悦,多一些兴趣,能拥有一颗敏感、善感的心,以至于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也能体会到一份诗情,正确乐观积极地看待生活,抹掉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就算是古诗教学中的一大收获。可喜的是,对于培养孩子对古典诗文修养、打捞语文根底这方面的工作,上海教师丁慈矿先生已经走在我们的前列,其所选编的《小学对课》等一系列适合小学生(部分教本同样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有智且有趣,不过,针对初中生的选本还不多见,这正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亟待开挖的一处宝藏。
诗可以兴的传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辞海》对“兴”的义解中有:兴,《诗》六艺之一。谓触景生情,因事寄兴。《诗大序》:“四曰兴。”孔颖达疏引郑司农云:“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一言以蔽之,兴的意思是外物在人内心兴起的一种感动。就作者而言,外界的事与物可以兴起诗人的内心感动,就学生读者而言,这些事与物所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生二、二生三以致无穷的感动,这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关于“诗可以兴”的典型例子,《论语》里也有提到。一为《论语》学而篇所提到的子贡和老师孔子的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是《论语 》八脩篇里提到的子夏与老师孔子的对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由此可见,诗的作用就读者而言确实具有一生无穷的“兴发感动”的力量。所以,诗歌教学,就初中所选100多首诗歌来看,不管是从构成诗歌的质地(包括各种修辞、选用的形象、押韵等),还是结构(包括形式安排、形象与情意排列组合的次序等)等方面,都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文本,通过老师的教授,传达出这一分兴发感动中所蕴含的力量。语文课标在多个环节提到在第四学段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中国古典诗歌一直具有“言志”的传统,诗歌语言更是所有文学体式中最精粹的。对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特别是语感的养成,有着很大的作用。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夏丏尊《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一信念》
教育家叶圣陶也一样谆谆告诫教师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他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好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文艺作品的鉴赏》)
二、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
了解了古诗词的价值特点,再谈具体的古诗文教学。当前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共识:一是语言支离化,为了将教学简单化,古诗词品赏变成了文言文串讲,只注重机械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概念化倾向。许多老师简单地按句“念读”代替对诗文中“诗物”与“诗情”的赏鉴,忽视了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诗意肢解化倾向。许多人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了单调的诗句词句的局部分析,忽视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功效。这样的教学方式脱离文本,不讲形象,只会使得学生望诗生畏,又谈何熏陶与感染。
关于诗歌教学,这里提出两点想法。
1)注重情景创设,用形象代替说教。随着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我们尽可以利用音视频和具体的画面来还原历史场景,抑或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走进某种特定场景,唤起他们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知能,来走进诗歌的诗意空间,领略诗歌的形象美、结构美、音韵美、情感美、道德美。
2)注重身世背景,用感同身受启发学生联想。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或者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中涉及的有关典故或事情的背景,这便于学生理解诗歌。以《石壕吏》教授为例,讲授正文以前,如果能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清楚杜甫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所身经的离乱,承受的痛苦,特别是在长安陷落后心系国家、徘徊往顾以及对战争对人民的态度,说一说诗人只身奔赴行在的艰难,学生自当会感同身受,产生学诗的同情心,共鸣心,诗歌教学的效果也自会提升。
当然,古诗文学习离不开吟诵和基础文史知识的积累,这都是古典诗词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只要抓住要点,提纲挈领地引导教学,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会引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注意的。
参考文献
[1] 江家华.浅谈高中古典诗歌的鉴赏方略[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7(3) .
[2] 王胜强.把古典诗歌当作古典诗歌来教[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3(4) .
[3] 杨淑萍.课前古典诗歌赏析教学模式的尝试[J].教育艺术. 2013(3).
[4] 蔡可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教学设想[J].考试周刊, 2010 (52).
[5] 相正平.古典诗歌中的“悠悠”探析[J].语文教学之友. 2007(6).
[6] 王煜.浅谈课外古诗文积累中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J].教师,2015(8).
[7] 王丽.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背诵方法指导[J].初中生辅导,2015(13).
[8] 孙健.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