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文明批评角度来看《梦十夜》之第十夜
2016-05-13苗伍君
苗伍君
摘 要:夏目漱石于明治41年7月25日至8月5日,在朝日报纸上发表了《梦十夜》。这是继《虞美人草》之后,漱石发表的又一得力之作。《梦十夜》是一部分别由作者十个怪异的梦组成的短篇作品。本文就以第十夜为中心,从近代文明批评角度来进一步阐述梦境的玄幻以及作品背后的思想。
关键词:夏目漱石 第十夜 不安 近代文明
夏目漱石原名为夏目金之助,他学贯中西,是日本著名的作家、评论家、英文学者。也被称为“日本国民作家”。他的作品与现实社会紧紧相关,很多是以讽刺社会现实为主。笔锋尖锐,大胆。语言深刻幽默,刻画人物形象逼真。
明治四十年代可以说是夏目漱石作品的盛产期。《坑夫》《文鸟》以及《三四郎》都盛产于明治四十年代初期。夏目漱石以“四篇”为题,出版了最初的小品集,即是《文鸟》《梦十夜》《永日小品》《满韩各处》。其中,《梦十夜》是一部非常优美的短篇小品集。漱石在给朋友高浜虚子的信中,这样提到《梦十夜》:「小生夢十夜と題して夢をいくつもかいて見様と存候。第一夜は今日大阪へ送り候。短かきものに候。御覧被下度候。」(以“梦十夜”为题写了几个梦,第一夜今日送至大阪。敬请浏览)在十篇的小品文中,每一夜都有其主题思想,而不同的主题思想又似乎存在着关联性。
《梦十夜》看似是一篇短篇小品文,实际上仔细挖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可以说,梦十夜不单单是十个混乱无章、光怪陆离的梦,更是十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这些故事后面,又隐藏着文明的脚步、时代的气息。
第十夜主要是以叙述町内的好男子庄太郎的经历为核心的。庄太郎是一个戴着巴拿马帽子的水果贩,喜欢欣赏水果店里颜色鲜艳的水果,喜欢端看从水果店门前经过的美女。一天傍晚,一个衣着华丽的女子光临水果店,庄太郎立刻就被她的美貌以及衣着的颜色深深吸引。女子借口说水果沉,庄太郎便自豪奋勇地提出要帮她把水果拎回家。谁知,女子把她带到悬崖边,要挟他跳下去,否则会被猪添。庄太郎拒绝了,在和猪打斗了七天后,最终还是被猪添了。最终庄太郎死去,巴拿马草帽也转眼成了小健的所有之物。
这样荒诞不羁的一个梦境,其中却隐藏着很大的寓意。
一、作品的构造——时间,空间的转换
在第十夜中,作者也同样作为旁观者在梦境中出现。而第八夜中所出现的庄太郎再次登场,在第十夜中充当主要角色。关于庄太郎的悲喜、传闻以及生死都是由朋友“健さん”(小健)来传达的。作者站在圈外,冷眼观看这一切。
石原千秋认为:“这是一篇从空间的无限到时间的无限,向他界,即是阴间转换的物语。”女子把庄太郎领到的“非常に広い原”(广阔的原野)是“鏡の世界”(镜子世界),也即是“非现实,虚无缥缈的世界”。女子勒令庄太郎被猪添,否则就会坠落悬崖,这种“切り岸(悬崖)”是他界空间的展现。而后面出现的和庄太郎打斗的“無尽蔵”(无穷尽)的“猪”的出现,也即是时间的无限转换的结果。同样,女子也同样是他界的。所以,可以说《梦十夜》是有关他界的物语。庄太郎作为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和他界的人和事物进行接触,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第十夜中的“猪”和“巴拿马草帽”的寓意
在文中,庄太郎和“猪”打斗了七天六夜,此处值得怀疑的是,为何作者会用“猪”的形象来作为庄太郎所打斗的“对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在日本人的眼中,猪是“俗物”,在这里,很可能作者把“猪”比喻为“明治时期的俗人” ①,也可以说,庄太郎和猪的打斗也即是夏目漱石和恶俗的近代文明的斗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庄太郎的巴拿马草帽。巴拿马草帽是作者贯穿全文的线索之一。从开始庄太郎的出场,是带着巴拿马草帽的,接着见到那位非常艳丽华贵的女子后,脱帽致意,再三谦让。以及到最后,庄太郎死后,巴拿马草帽又成了“健さん”梦寐以求的心爱之物。为什么两个人那么中意巴拿马草帽呢?巴拿马草帽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据了解,巴拿马草帽是当时最流行的舶来男子的帽子,在全日本没有草帽的年代,帽子在另外一方面代表着人的身份高贵、阶级地位至上。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帽子是明治以后的日本人逐步接受西方近代化的象征。文章最后说,巴拿马草帽归了“健さん”。而“健さん”虽然一直否定着庄太郎的“爱看美女”这一癖好,但却热衷于巴拿马草帽,这是否就意味着“健さん”就是庄太郎的后继者,其实也在默默受着西方近代化的渲染。
三、《第十夜》中“不安”思想的流露
駒尺喜美在『夢十夜異説』一文中提出,庄太郎和梦中出现的无穷无尽的“猪”进行格斗的场面也就是夏目漱石和“世间”斗争的图景。只要“手杖”触到猪的“鼻子”,猪就会自动“陨落”。在这里,猪被轻而易举地打败,恰好体现出夏目漱石优于一般“俗人”的“自负”与“知识意识”。后来,猪来势汹汹,无穷尽地出现,庄太郎再也没有力气和猪进行打斗。最终不抵“猪”,被添,也可以体现出夏目漱石宁可孤身一人胆战心惊,也要坚持和周边众多“俗物”奋战到底的“世间意识”。在这里,与其说体现的是一种“原罪”、“存在论”的思想,不如说“无穷尽的猪的出现”可以理解为夏目漱石对周围社会的“恐惧感”。或者是在“原罪、存在论”的基础上,逐渐生成对世间、周围社会的恐惧和不安。
平岗敏夫也在『夢十夜―詩情豊かな想像世界』一书中提到,夏目漱石在描写庄太郎和无穷尽的猪进行斗争的意味就在于着重突出与俗恶的近代文明的斗争。其中,也体现了留学归国后的漱石看到一系列的社会状况后,内心挣扎,以及对社会所怀不满。漱石用幽默的笔调描写“庄太郎”的“爱美”形象和“与猪大战七天六晚”的场面,光怪陆离,气势磅礴。这岂不是只有在梦中才出现的场景吗?
上文已经提到,《梦十夜》中的每一夜是有所关联的。佐藤泰正在《文学その内なる神》中也提到,第一夜和第十夜是夏目漱石的意识的写照。第一夜着重于“诗情”,第十夜则着重于“散文性”。柄谷行人认为,《梦十夜》恰好是作者人生的暗喻。②在第四夜、第五夜和第十夜中,都出现了“绝壁”或者是“河岸”之类的事物,文章大都是以主人公本身“渡不过去”,或者是拒绝“渡过去”为主题,或者是“跳下悬崖”,抑或“拒绝跳下悬崖”为主题。如果第一夜是以 “百年”为时间段来描写超越“死亡”的话,而在第四夜、第五夜以及第十夜中,“死亡”可以作为“空间表象”的再现。尤其重要的是,关于在悬崖边,猪的出现有着很深刻的意义。“猪”是俗物,也可以喻为被西洋文明说吞噬的日本人的“代表”。和第一夜相比较,可以发现第一夜中“对于女性大胆求爱而感到恐怖的男性”和第十夜中“面对死亡有恐惧感”的男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归结为夏目漱石的“自我恐怖”和“缩小意识”。这种自我缩小的意识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作为一种渺小的成分而存在,同样,这种意识常让他苦不堪言。
四、夏目漱石对近代文明的批评态度
漱石对近代文明的批评是妇孺皆知的。首先,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明治时代是空间的大变革时代,是各种矛盾激荡的时代。
明治维新运动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张向西方看齐,提倡“文明开化”。纵观这个时期,很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在“新旧文化撞击”,在社会的各种矛盾展现面前,很多人都有着对这种矛盾无所适从的恐慌和不适应。有人盲从于西方的近代化潮流;也有人在强大的近代化潮流中反躬自省,对待这种变迁持批判态度也给日本国民带来了极大的忧患意识。
“明治时代一方面在推行肤浅的全盘西化,另一方面却又在恢复传统的狭隘的爱国主义及家族制度,因而在意识形态的领域里出现新旧价值观交汇过程中的激烈冲突,使人们的思想陷入更大的混乱” ③
夏目漱石便是批判日本盲从于西方近代化中的典型的一位,在作品《我是猫》中,他笔锋尖锐,用幽默的语言来批判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强大的西方近代化冲击下,迂腐可笑,只在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面对新的社会变革却无所作为。同时也揭露了“金田先生”为代表的实业家的丑恶。
其次,作者的自身经历也对他具有如此强烈的“近代文明批评精神”有一定的影响。夏目漱石幼年被家人嫌恶,过继给别人,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他容易产生对人类的不信任,厌倦世俗的思想。在作品《道草》中,记载了他对养父母和亲生父母的情感:“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另外,漱石早年的留学生涯也过得相当不愉快,面对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的格格不入,他曾竭力寻求二者的差异,并深陷其中,苦恼得不能自拔,经常想借“写家书”聊以安慰,曾多次邮寄书信给夫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安慰和理解,家庭矛盾进一步激化。
夏目漱石也曾在公众场合明确表明对日本一味“崇尚西方”的近代化的反感。他在《现代日本之开化》的演说中对日本近代化的模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西方的开化是内发性的。相对地,日本的开化是外发性的。内发性即主动去改变,而外发性则是由于外部强加的压力而不得不采取的改变自身的形式。所以,西方的文明是到一定阶段自身爆发的,一步一步踏实走来,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而日本的近代文明则是跳跃型的,缺乏衔接性的。
同时,漱石的批判思想得到了一些思想家、评论家的认同。日本著名的评论家中村光夫认为:“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坛第一个对文明开化提出批评的作家。”并指明,漱石思想具有旁人无可比拟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在于发源于欧洲的文明在“被抄袭”到日本后产生了在欧洲不曾发生的问题。粗看《梦十夜》中的第十夜,表面上是对庄太郎等人的“爱美主义”的批判,实际上作品内部流露出对世态的不安,以及对西方近代化的批评,隐含着深层的含义。
注释
① 平岗敏夫,『夢十夜―詩情豊かな想像世界』[M].おうふう株式会社,2000:213.
② 柄谷行人,内側から見た生―漱石私論2畏怖する人間[M].講談社,1990,10:25.
③ 彭仁煌,贾鹏飞. 解读夏夏目漱石的《梦十夜》之第十夜[J].文学评论,2013,6:25.
参考文献
[1] (日)平岗敏夫,『夢十夜―詩情豊かな想像世界』[M].おうふう株式会社,2000.
[2] (日)越智治雄,『漱石と文明』「漱石と夢の極点」[M].東京:砂子屋書房,1985.
[3] 孙树林.梦十夜与儒释道[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 139.
[4] (日)三好行雄.『夏目漱石事典』[M].学燈社,1992.
[5] 彭仁煌,贾鹏飞.解读夏夏目漱石的《梦十夜》之第十夜[J].文学评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