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2016-05-13孙鲁毅
孙鲁毅
(广西民族大学 人事处,广西 南宁 530007;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孙鲁毅
(广西民族大学 人事处,广西 南宁530007;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和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受生产要素成本高、缺乏创新导致效率低下、内需不足且受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大三个原因影响,中国也不可避免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努力改善民生;保证公平正义,统筹协调发展,以此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稳步转型。
关键词:经济发展;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持续高增长的发展阶段,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转型。据相关部门调查统计,1978年到2014年的36年间,中国保持了9.77%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来计算,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如果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来估算,我国可在2030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有些时候经济发展并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有很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经历了很长时间也未能如愿以偿地进入高收入国家的队伍,比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国家的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增长之后就长期的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陷入了一个怪圈,这种怪圈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那我们国家也会不会出现像以上国家一样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我们该如何采取措施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变为高收入国家?
一、何为“中等收入陷阱”?
在经济学上,“陷阱”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一种均衡状态,不管外界用何种力量或者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破坏了均衡,把人均收入推到较高的水平,但是经济内部的某种力量一定会发生作用,使人均收入回到原来中等水平。“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是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报告中提出的,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一段比较高的经济增长达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由于国内外种种原因的限制,经济发展出现一种停滞、不可持续性,相应的制约发展的矛盾不断累积,然后形成了严重的经济问题,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冲突和危机。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表明一个国家不是自然而然的就会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所说,这一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并不多见,中国能否成功跨越这一陷阱,对于人类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先生指出的,中国如果从中低收入社会成功转向高收入社会,成功的经验可供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借鉴和学习。[1]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标准判断,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7485美元。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正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是不是每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我们必然会思考一个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对我们有什么威胁?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研习国内外文献我们得出“中等收入陷阱”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生产要素成本升高。为什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经济在刚开始会有较快的发展?因为这些国家的生产要素成本在经济起飞之初价格比较低,这些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等。廉价的生产要素带动着经济在一段长的时间内的高速发展。需求是不断扩大的,需求决定着生产,生产需要生产要素,然而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所以矛盾开始出现了,要扩大生产就必须增加生产要素成本。一旦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肯定会影响到生产和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规模。一味的想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生产要素成本的升高是发生“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创新。这个原因是承接第一个原因而来的,当考虑到完全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的方法不可持续时,就要加强领域进步和创新,比如说技术。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决定的是效率。生产要素的投入是量的问题,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质的问题,在数量上达到饱和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高质的含量,也就是提高效率。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解决生产要素不足或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比较好的方法。这里面所提到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当生产要素不足或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时,不注重创新,经济肯定会陷入减速状态并且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怪圈里。一旦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发展就处于低成本优势丧失与中高端市场创新制约的双重困境中,经济发展极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第三个原因是国际环境的原因。一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这类国家生产的的产品数量多,种类少。由于国内消费不了这么多产品,因此这类产品就要靠出口,这是一种情,产业结构单一,依附于国际市场;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国内内需不足,但是产业结构比较丰富。由于技术创新力不够,发现不了新的投资领域,发现不了新产品,所以导致内需不足,找不到具有战略意义的有效的经济增长点。及时这种国家到中等收入阶段,国家有一些资金,有一定资本筹措能力,但是它创新力低,找不到有效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机会,即使投资也很可能是重复建设。一旦内需不足,就会寻找找国际市场,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际市场。而且这些国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高能耗、高物耗的。只要国际市场比较稳定,这还是能给这类国家提供暂时的经济发展机会。但是国际市场环境一旦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比如全球或地区经济危机),内需不足的情况就会很快凸显出来,经济发展很快就会停滞,也就陷入了我们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
综上所述,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主要由生产要素成本高、缺乏创新进而导致效率低下、内需不足,受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大所导致。当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与错失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时机有关。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例,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维持“举债增长。同时,由于经济危机频发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加上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以及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等相关政策和体制的制约也使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我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
首先我们来分析我国生产要素的成本。将人力资源作为重点对象来分析我国生产要素的成本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曾经预测中国劳动力短缺将会出现在2004~2009年。结果在2004年,中国的确出现了民工荒的迹象,而到2009年,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民工荒的现象在各大电视媒体上屡见不鲜,而且根据我对部分农民工的访谈发现,他们的收入在2004年到2009年一直在增长,而且以后还有再增长的趋势,在2008年下半年增长的尤为厉害。民工荒的出现其实是体现了一种经济学中的一种现象—刘易斯转折点。根据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理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其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着;按照发展的逻辑,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这个转换的节点就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已经或者是快要接近“供小于求”的局面,进而带来的结果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升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这项调查显示,就工资增长预期来说,企业主认为2010年平均工资收入将比2009年实际工资收入增长9%,而打算继续外出务工人员的预期则高达14%。就是说,务工人员的工资增长预期比企业主预期高出5个百分点。其他资源,例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由于过度的开采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价格也在不断的升高。
其次,我们来分析我国的创新局面。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无限量的生产要素供给,过度的消耗资源和低效率必然导致我国资源的匮乏和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我国必须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现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尽管“十二五”规划中把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要支撑,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其中最根本的制约仍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占比37.1%,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所占比24.7%,分别比1995年下降了19.8%、15.1%。数据表明,企业科技活动整体呈现一定的下降态势,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动力仍不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力。[2]我国除了科技创新能力较差之外,我国现行的体制机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掌握着重要资源的支配权,无法使资源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使资源达不到最优配置,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为市场营造良好的秩序。这就需要政府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我国创新的局面不容乐观,需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最后,我们来分析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在分析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之前,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一国经济增长主要靠三方面的带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净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在2009年和2010年,净出口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01~2007年,中国的GDP平均增长率是10.2%,相对于以前速度提升了3.6个百分点,但是在这3.6个百分点里面,外需的贡献是63.9%。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在本世纪以来是加速了,但是加速的主要因素不是内需提升了,而主要是外部需求形成的拉动力。一旦世界的经融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比如爆发金融危机,中国的外需就会崩溃,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便会放缓。
表1 中国经济发展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中国现在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可能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
四、我国应该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结合美国、日本、西欧等许多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客观地说,“十一五”时期已经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转变,开始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环境污染排放减少,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生态建设富有成效。但是这种速度远远不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3]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调整投资、消费、净出口的比重关系,将重点放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上,避免出现滞涨的情况。
(二)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努力改善民生
政府需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能,努力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还给市场,让市场来更好的合理的配置资源;政府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对于市场失灵的情况和垄断行业进行政府干预,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关乎民生的事情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百姓的生产生活。
(三)保证公平正义,统筹协调发展
我国现在同发达国家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一样面临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两方面。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公平正义,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要保证公平正义就必须统筹地区和城乡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我们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地区和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11-15(1).
[2]孙福全,陈宝明,彭春燕.突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创新能力制约[N].科技日报,2011-05-30.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0-10-28).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10/28/content_21216295_5.htm.
责任编辑:何玉付
How to Avoid “Middle-income Trap”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UN Luyi
Abstract:With over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achieved great economic improvement, and has stepped into the stage of middle-income and the largest scal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effect of three reasons: high cost of production factors, low efficiency caused by lack of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of domestic demand and affected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China is inevitably facing the threat of “middle-income trap”.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should be transformed to guarant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overnment functions should be transformed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fairness and justice should be guaranteed to ensure the overall and coordinate development, thus to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a steady pace.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middle-income trap;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2-0107-03
作者简介:孙鲁毅(1978-),男,山东烟台人,广西民族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专业2014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改革、基层社会管理。
收稿日期: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