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墨点染黑一生

2016-05-12王爱军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16年3期
关键词:吏部

王爱军

隋朝经学家刘炫是一个奇人,他的眼睛特明亮,可以直观日头而不眩晕,仿佛具有某种特异功能。他自幼聪明机巧,智商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一个人能做到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就相当不错了,可刘炫却能一心五用:“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有遗失。”如此的脑瓜让他读书一览十行,过目不忘,天生一块读书的好材料。照说以他的能力,出将入相都不是什么问题,可事实上,他的一生却让人大跌眼镜。

刘炫因为才华出众,出道并不晚,并且直接被地方官举荐到中央做事。他先是发挥自己的特长,修过国史,订过律历,后来又先后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工作,都是中央的要害部门。然而奇怪的是,他却一直没能混个一官半职。那时工资水平也不高,弄得他养家糊口都很费劲,生活窘迫,国家规定的税赋都交不起,以致地方官跑到家里催讨。无奈之下,刘炫只好厚下脸皮,找到自己的领导内史令诉苦,请求给个官职,提高待遇。内史令很同情他,但提拔干部属于吏部的事,他又不能做主,就亲自送他到吏部,说明情况。

吏部尚书韦世康工作很忙,没时间亲自考察,就让刘炫写个自荐信,说说自己都有什么学问。常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有时就是需要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人家这一问,可就问到了刘炫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他提起笔来,洋洋洒洒,把自己的能耐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说自己儒家经典无所不通,天文律历无所不晓,公文写作更是手到擒来。

刘炫说的话很大,玄得使人发晕,但并非空口白牙,信口胡说。他与隋朝另一位大学问家刘焯是同窗好友,他们曾经先后师从多位当代大儒,学习不仅刻苦,而且专心致志,“闭户读书,十年不出”,生活十分艰苦,衣食无着,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们却毫不在意,只以读书为乐,这奠定了他们坚实的学识基础。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说,隋代能称得起儒学大师的只有两个,即刘炫与刘焯。可见刘炫的表白并不是单纯的自我吹嘘。

然而县官不如现管,韦世康却不喜欢他自恃才高、目中无人的样子,随手将刘炫的自荐信扔到了一边。后来,在很多同僚的说情下,才勉强给了刘炫一个“殿内将军”的职衔,可过了没多久,就因为一件事,再次将他免职。

时任秘书监的牛弘是个很有儒学功底的大臣,鉴于前朝纷乱,南北分离,图籍大量流失,上书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收购古代遗留下来或已散失的书籍。文帝于是颁布了奖励政策:凡献书一卷,奖缣一匹。这一下子调动了社会上献书者的积极性,捐献书籍者络绎不绝。

这一天,殿内将军刘炫也亲自来献书了,书名为《连山易》《鲁史记》,数量达百余卷。主管的官员查验后,发现果然没有收录,便收下了,当即发放了赏钱。刘炫因为此事,发了笔小财。可他高兴得还没缓过神来,就被人检举揭发,说他的书都是伪造的赝品。官府立即着手调查,发现果真如此。原来这些长达百卷的书,都是刘炫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亲自撰写编辑的,然后冒充古书,骗取政府的奖励。

这下可好,“殿内将军”的位子还没坐热,刘炫就被拿下,差点丢了小命,后来虽然被免于死罪,却也被开除了,重新成了一个平民百姓。

刘炫丢官之后回老家教了一阵子书,隋炀帝想起他的才学,又重新起用了他,负责修订律令等,熬了几年,升职为太学博士,显现出光明的前途。在此期间,刘炫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隋炀帝想远征高丽,群臣一片附和之声,而刘炫却上书《抚夷论》,指陈利弊,反对用武,但其言只如风过耳,结果三次征伐都以失败告终,弄得国家空虚,民不聊生,各种起义风起云涌。多年以后,人们想起刘炫当初的预见,不得不佩服他高远的见识。

刘炫的才学有目共睹,他也直言敢谏,炀帝准备用他,提升他的官职,但有人又提起了他造假书的前科,官没升成,反而又以品行卑下而遭辞退,此时,他的太学博士才当了一年多。

刘炫晚年十分感叹当年一着不慎,终身难冼清白,空有满腹学问,不能得到施展。他的晚景更是凄凉,时值隋末战乱爆发,他饥寒交迫,一代大儒最后竟冻饿而死。

编辑/梁宇清 张婷

猜你喜欢

吏部
不喜奉承的宰相
明朝进士的升级通关之路
清季改革视阈下吏部官员群体的人事递嬗与结构变迁(1898—1911)
举贤避亲也是失职
古装剧观影指南:哪个部门最厉害
古装剧观影指南:哪个部门最厉害
举贤避亲也是失职
中华典故一壶酒——瓮间吏部
请领导吃饭
“酒盗”毕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