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华广电:让舆论监督报道“平中出奇”
——从《正风问效》看如何找准舆论监督落点

2016-05-12文/何

中国记者 2016年10期
关键词:正风问效建设性

□ 文/何 立

金华广电:让舆论监督报道“平中出奇”
——从《正风问效》看如何找准舆论监督落点

□ 文/何 立

舆论监督以“科学监督、有序监督和依法监督”为内在支撑,以其强大的调查力、实证力、说服力、批评力取得了社会认同,建设性舆论监督栏目正成为代表公众发声、监督权力运行的媒体力量。而舆论监督的力度,来自层层剥茧、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认知力和调查力,更需要找准建设性监督的落点,也就是新闻的立足点和批评的发力点。

金华广电 正风问效 舆论监督

考察当前媒体实践,感觉诸多舆论监督报道在“方向感、落脚点和逻辑性”上存在不足,新闻止于表象,不能揭示深层次的问题,说服力和批评性不够。 不可否认的是,在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舆论监督题材中,很多新闻落点不是表面的,而是潜在的;不是俯拾皆是,而是需要深度挖掘;不是一目了然,而是需要多维聚焦。这对从事建设性舆论监督的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具备新闻记者的优秀素质外,还必须树立“反思意识”“质疑意识”与“溯源意识”。媒体只有强化这样的本体意识,才能更好地找准建设性舆论监督的落点。

金华广播电视总台的《正风问效》是一档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正作风、问效能”为主诉点,监督公权力运行的建设性舆论监督节目,努力打造成为政声民情的“传声筒”、社会问题的“显微镜”、监督作风的“摄像头”和工作效能的“助推器”。笔者以《正风问效》的新闻采编为例,谈谈这方面的辨析思考。

一、反思意识,逆向思维,是建设性舆论监督平中出奇的思想利器

当所有人都想当然、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的时候,唯有记者迎风而上、逆向而思,那就会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真实”,而且找到独特的新闻视角和思辨观点,也就是高人一筹的落点。

金华广播电视总台《正风问效》栏目记者,曾到某地采访“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方面的新闻,重点是要查找当地这方面的工作“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暗访”。行前记者并未接到相关举报,也不掌握问题线索,但在进行访前准备的时候,记者搜集了当地“五水共治”的相关资讯,这当中有过往的问题整改报道,也有当地工作的成效报道。其中一则消息引起了记者注意,说的是当地一家制砂厂和一家洗衣厂的环保治理情况,人大执法检查给予充分肯定。

如果以正向思维来看这则消息,其内容再平常不过了。但只要善于反思,能够运用逆向思维,就会提出诸多问题:首先是,该地人大择点组织视察,说明整治对象的污染状况曾经比较典型,甚至是比较突出,所以值得关注。其次,虽然消息称“整治已经到位,且成效明显”,有眼见为实的依据,但也有可能是应对例行检查的一种假象,其真实情况只有出其不意的现场采访才能得出结论。正是怀有这样一种“反思意识”,记者确定在晚上8点进行突击查访,结果发现洗沙废水直排的情况;在进一步的暗访中,还发现在沉淀池中设置了暗管,到了晚间则肆意直排。在洗衣厂,记者同样发现了直排洗涤废水的情况,相关指标严重超标。

这次的舆论监督采访无疑是成功的,不光锁定了两家企业非法排污的事实,还发现了企业糊弄执法检查的新闻落点,前后事实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增强了新闻的批评力和影响力。这说明,对于从事建设性舆论监督的采编人员,思维须能“逆向行驶”,时刻保持清醒的反思意识。“反着看问题”,应成为从事建设性舆论监督采编人员的必备素质,这也是新闻“反弹琵琶”的法宝。但反思意识需要记者的思想素养与政治敏锐,只有这样才能培育观察问题的视角和高度。

二、质疑意识,是打开真相之门的钥匙

在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和采访对象永远处于一种攻防状态,不断的质疑和解惑的过程就是逐步拨开迷雾走近真相的过程。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透过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潜入深流,通过质疑来揭示和反映许多人都感受到了但还未能理清头绪的“本质”。这就需要记者的采访深入一步,多看一眼,高看一眼,也就可以发现容易忽略的新闻,也就从A的线索跳跃到B的题材,找到更有力的新闻落点。

金华广播电视总台《正风问效》记者在一次采访某河道时发现其污染问题,主要是城镇生活截污纳管缺失造成的,而该地的主要负责人证实,当地的截污纳管工程正在进行,按计划将于转年3月完工,而当地政府自我加压,力争在今年底前完成。至此,这条“正能量”的新闻似乎已经画上句号。然而,《正风问效》记者没有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是合理质疑,由此及彼,转而对当地政府的截污纳管工作的进度进行质疑,并通过网络信息搜索发现:当地政府公布在官网上的承诺显示:截污纳管工程按照施工进度安排应在记者采访前5个月完工,而现实的情况是:工期严重滞后,污染仍在持续,承诺成为一纸空文。 记者的质疑,打开了另一个舆论监督的“窗口”,成为全新的新闻落点,而这样的新闻落点,是“质疑”意识催生出来的。

还有一例。某地一矿场扬尘严重,记者在现场拍摄到了扬尘漫天的画面,而矿场的防尘除尘措施严重缺失。记者调查至此,新闻落点似已明确,舆论批评的力度也够足。但记者没有停止质疑,这样一家管理混乱的企业,会不会存在其他不为人知的问题?网上一查,发现这家企业的采矿权实际上已经到期,目前的作业属于违法开采。为何没有部门监管?大胆的质疑让记者找到了“潜藏的新闻落点”。

由此可见,新闻的落点有时候是显性的,有时候是潜在的,而科学的质疑,可以引领舆论监督走向多元的可能性。质疑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中外很多优秀新闻工作者总结自己的从业经验时,往往力主新闻从业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质疑精神。著名记者邵飘萍在谈到新闻记者的“资格与准备”时,强调新闻记者要具备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 而的前提都是不要先入为主地“视为可信”,而是持有怀疑精神,细密观察,找出其中的破绽,破解和还原事实的真相,从而达到真实报道的目的。

三、溯源意识,是深度开掘的能力,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索精神,更是层层剥笋、由浅及深的采访技巧

舆论监督报道都有自身的内在逻辑,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 这就需要记者认清矛盾发展的基本逻辑,坚持不懈找出导致后果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力求获取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的新闻落点。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成为“浮光掠影”的记录者。

▲ 在推进“五水共治”的宣传报道过程中,金华广播电视总台《正风问效》栏目记者顶高温、冒酷暑,深入江、河、溪、塘一线,查找排污口,发现污染源,通过有效监督强推进整改落实,呵护青山绿水。

《正风问效》记者接到观众举报,某地一企业非法圈占了土地违法建房,显然是在浙江省“三改一拆”(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的大背景下顶风犯错。记者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后,证实了企业的违法事实,而企业负责人同时也是所在地某村的村主任。按理说,问题的调查到此为止,新闻节目的要素齐全,落点清晰,就是“村干部顶风圈地违建”。但记者采访并未止步,而是以挖出问题根源为新闻导向,盯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探究背后的谜团:“一个村主任为何会如此大胆顶风违建?这当中究竟还使用了哪些手段?”面对记者的不懈探究,村主任提供了所谓的“土地租用协议”,恰恰是这份协议,让新闻的“烈度”进一步升级。记者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份“私征协议”,该协议写明:这一地块所属四个村以每亩4万元价格,一次性征用给该企业,且土地权属归其所有,该土地征用协议上同时签署了四个村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至此,在土地性质没有改变,且没有经过合法出让手续的前提下,仅凭一纸协议,这块村集体土地就换了主人并用于项目建设,非法圈占土地就这样演变成了非法买卖土地。紧接着记者进一步追问,当地乡镇政府究竟是知情不查还是漠视不管?记者发现在该协议的一角,注明了“镇政府留存一份”,紧接着记者进一步追根刨底:当地乡镇政府究竟是知情不查还是漠视不管?当记者问及此事,相关镇政府官员无言以对。至此,《土地租用变“私征” 村干部集体卖地》的舆论监督报道采编完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揭示了问题根源,也挖掘出了全新的新闻落点。

由此可见,记者的探究不是漫无目的,也不是兴之所至,而是以事实为依据,善于发现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层层递进到达真相的内核,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媒体立足点。敢于发问,善于追根溯源,是舆论监督记者的基本功,而探究的技巧需要认真学习和把握。

总之,舆论监督特别是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新闻从业者不光要发现问题,更要挖掘根源,特别是其背后的体制制度缺陷和公权失职,从而起到警示警醒、问责追责、督促落实的作用,而善于反思、大胆质疑、敢于溯源,则是把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水平推向新高度的有效路径。

(作者是金华广电总台新闻中心主任、新闻频道集群副总监)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正风问效建设性
正风反腐背景下基层干部语言腐败研究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人大跟踪问效 助推河南义务教育再上新台阶
古县:“积分制”破解培训问效难题
政教与自然:《诗经?北风》与变风的诗教意义
镇海新闻网问政问效建设经验分析
在正风肃纪中推动蔡甸地税事业蓬勃发展
沁阳市北山生态环境治理执纪问效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