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16-05-11夏陈伟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生命教育渗透

夏陈伟

【摘 要】作为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关注学生生命生长的素材,如能适当地加以利用,对渗透生命教育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渗透;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43-03

当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时,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生命教育实践在世界各国已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在《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一书中这样解释:“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历史与社会课程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渗透生命教育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关注自然生态,凸显“大生命”意识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和美丽的家园。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无情的戕害,“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身之地,人类就将遭到种族灭绝的命运,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也将遭受这种命运。”可见,环境教育和生命息息相关。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笔者从3个方面引导学生:

其一,树立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意识,把大自然的良性发展与人的生命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组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时,笔者提供塔里木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恶化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原因,做环保小卫士,拟定标语口号;观察“地球上能养活多少人”的示意图并展示环保宣传图片《地球在呻吟》《过去的森林依旧在吗?》,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承载能力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其二,授课过程中引入反面素材,告诫学生破坏人类居住的家园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又如,结合人类滥砍滥伐树木的现象,教学《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时引入一幅漫画《向明天开枪》,通过夸张、讽刺的手法,学生深深体会到人类破坏自然平衡的短视,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其三,联系现实,号召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例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从身边的生活谈起”活动,学生拟定许多保护环境的措施,如给小草松土、浇水,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让小草顺畅呼吸,让小树茁壮成长;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时时警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不让濒危动物红色警报见诸报端等。

学生懂得爱惜自我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也会感受到贯穿其中的“大生命”意识——“不只是指向人类生命的个体现象,而是关注大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明白周围的一切皆有生命,要用心去感受,更要用心呵护。这样,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必定在学生心中生根,教育也能真正体现“人性化”特点。

二、点击壮美人生,提升生命质量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富有个性的杰出人物,他们的高尚品质、人生态度、进取精神对学生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这些都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养料,有利于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的目的。

在教材中,有的内容体现了仁人志士高风亮节的可贵品质和人生追求,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壮美和浩然正气。例如,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毅然放弃了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屈膝投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清末变法图强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之后,为唤醒国人蒙昧自强的意识,发出“如有流血者,请自嗣同始”的豪言壮语,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生命绝唱。

在教材中,有的内容宣扬迎难而上、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人格,可用来点化和润泽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例如,在“汉唐盛世”这一课中,玄奘居留域外17年,行程5万余里,携带佛经回国,并把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鉴真双目失明,仍矢志不移,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这些史实都能使学生感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又如,在“共和国的风雨历程”这一课中,“时代的楷模”“一个消失的神话”2个板块就是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的素材,可讲述焦裕禄与“铁人”王进喜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生活中处处充满磨难或挫折,要学会克服和战胜磨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这些榜样的事迹,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利于学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提升生命的品质。

三、直面重大灾难,感悟生命可贵

从表面来看,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都是流逝的过去,但其中的感悟却发人深省,这是激发人文情怀、涵养人性的极好素材。特别是历史上许多灾难事件蕴含丰富的生命内涵,教学中可利用这些素材,选择恰当的方法,营造充满生命意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其间、感动其间,有所思想、有所领悟。

战争是一个反人性、残酷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挣扎、痛苦和绝望;战争也是一个人性绽放的、壮丽的过程,奔流着生命的坚韧和永恒。《全球性的震荡》讲述了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两次世界大战。教学中通过展示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堆积如山的尸体、被鲜血染红的河流……让学生感受战争对生命的残酷;通过《安妮日记》发出的哭喊——“我像只会唱歌的鸟,但被剪去了翅膀,不断用身子去撞那阴暗的笼子的铁栏”,反映战争给人类带来身心的伤害;通过让学生设计“呼吁和平”的宣传语,唤醒学生从血淋淋的史实中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善待。在“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利用“兽性机器”“731部队”的图片和《南京大屠杀》录像,“重现”那惨不忍睹的杀人场面,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器官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对战争血腥性、残酷性和侵略者野蛮本性的认识,感受生命的宝贵。endprint

自然灾难虽然不同于战争,但它带给人类的痛苦却是相同的。汶川大地震,6万多同胞在短短的12秒中失去生命。震灾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创伤有目共睹,无需多言。如果能够跨越创伤,对自然、对民族、对国家和社会进行重新认识,在地震灾难基础之上对人性、人文乃至生命价值进行重新思考,那么我们将获得新的动力去创造未来。因此,教学“生命宝贵”时,及时向学生展示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视听材料:小男孩敬礼的画面,手机上母亲的短信留言,废墟中教师用身体保护学生的定格姿势,以及总理饱含深情的抚慰和总书记发自内心的振臂高呼……灾难面前,生命所表现的脆弱和坚强;灾难面前,民族和社会所体现的悲情心和团结心。感人至深的画面,件件鲜活的事实,轻轻叩开生命的大门,让学生不得不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通过灾难教育,学生对生命又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渗透维权意识,维护生命尊严

“生命教育”不只是抽象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教育,更涉及关于生命由浅入深、形象生动、贴近生活的知识。学生感受到的不该是大而空、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应是在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中精选的教育内容,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维护学生生命和健康的课程之一。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维权意识,让学生学法、知法,热爱生命,做一个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例如,在“在法治的国家中”教学中,笔者以“谁用了我的剪纸”为切入材料,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白秀娥老人的剪纸作品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改造成生肖邮票,是不是邮票印制者侵犯了她的著作权?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各异。有的认为,既然是改造后的剪纸,那就不是原创,不能说白秀娥老人是设计者,所以邮票印制者没有侵犯她权利的嫌疑。有的学生站在白秀娥老人这边,认为国家邮票印制局在没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修改剪纸作品,侵犯了她的著作权。笔者提问:“假如你是律师的话,依据什么来帮助她打官司?”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如何维权上,学生说:“当然是找有关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了。”引导到这里,笔者巧妙告知学生,公民享有的著作权中保护作品完整权就是其中之一。邮票设计者虽然对白秀娥老人的原创作品进行修改,但这一行为仍属于未经作者同意就复制人家作品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她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从“朕即国家”的“人治”社会,发展到“法律即国家”的法制社会,人们在维权路上走得很辛苦。只有权利被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才有保障,每个人的生命才能放出有尊严的光芒。

五、开展实践活动,领悟生命真谛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结合班团活动、纪念日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通过观看交通安全片、图片展览等,精心设计专题教育活动,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领悟生命的真谛。

例如,利用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栽好、管好一棵树,经常给树浇水,每周观察一次,将它的生长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许多学生的观察日记写得生动感人。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杨树终于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充满生机,多么可爱的小生命!”又如,在双休日和假期中,组织学生去植物园、动物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欣赏生命之美,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生态保护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乐趣。

还可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例如,开展“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辩论会、诗朗诵、“拥抱未来”演讲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促使不学会体会生命意义的真谛。又如,在母亲节时,开展“给母亲写封信,让母亲回封信”主题活动。课上交流母女(子)的信,师生共同体会亲情,更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体会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生命教育作为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保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塑造高尚人格,体味、追求杰出人物的浩然正气;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自然,关注生物和人类的生命平等,希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教育学生正视惨痛的历史教训,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惜、善待生命,共同打造和平发展的世界;强化法制意识,用法制筑成维护人权的安全大厦,绽放有尊严的生命光芒;举办各类有意义的主题活动,进行及时的感悟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生命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2] 张婷.论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8,(2).

[3] 鲍坚勇.中学历史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问题研究[J].考试周刊,2008,(5).

[4] 胡晓铃.生命情怀,溢满心房[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3).

[5] 刘开文.生态课堂的内涵、操作模式和实施策略教学与管理[J].2012,(3).

[6] 高燕.回顾与反思:教育走向生命理解的历史与现实——近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外语艺术教学研究,2010,(2).

(编辑:易继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生命教育渗透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