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结构化分解与一体化进程
——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研究*
2016-05-11周梁,冯迪
周 梁,冯 迪
(1.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2.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市场规模结构化分解与一体化进程
——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研究*
周 梁1,冯 迪2
(1.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2.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采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澄清了特定区域总产出与引致该产出的不同去向的最终需求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市场规模的构成进行了分解从而刻画出各区域以及各区域的不同行业在国内市场一体化方面的进程。研究发现:全国各大区域在市场一体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迈进和深入,各区域间联系更加密切,自给自足的地方保护主义得到了一定的消除和控制。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西部区域更多地依赖一体化外溢效应,而东部沿海区域则更多地依赖一体化反馈效应。
市场规模;投入产出表;一体化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大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使其拥有规模优势,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有效地支持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最早Adam Smith(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市场范围的大小决定社会分工的精细程度,社会分工越细,规模经济就越显著、生产效率也就越高。这就是著名的“市场范围”(The Extent of the Market)假说,大国拥有规模优势,这将促进分工和专门化,从而支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市场规模的大小甚至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快慢。Young(杨)认为经济是一个不断演化和报酬递增的过程,社会分工决定市场范围,而市场范围也决定社会分工。这进一步论述了市场范围对社会分工的促进作用。Rosenstein-Rodan(保罗·罗森斯坦·罗丹)也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从传统不变技术的低水平均衡走向一个现代递增技术的高水平均衡的大推进过程,市场规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57年9月Simon Kuznets(西蒙·库兹涅茨)参加在海牙举办的以“国家规模的经济影响”为主题的国际经济协会,提出大国能够提供扩大市场和允许专门化的机会,这会导致大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更有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后来的内生增长模型[1]1002-1037,[2]3-42借助不完全竞争的假设认为市场规模因素和技术进步拥有紧密不可分的联系。Simon Kuznets(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进一步指出大国的国内市场和资源条件将允许其发展专业化和规模经济,而这是大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大国和小国在经济增长机制方面的重大差别。新新贸易理论[3]950-959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也强调大国规模优势,一国市场规模可以使本地企业获得本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国外市场份额。不论是市场范围假说,还是“本地市场效应”,都认为大国规模优势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在疆域和人口双重意义上的“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利用大国规模优势保持经济增长有着先天的条件。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世界奇迹,但不论是主观经验还是严密的科学论证,增长果实毫无例外地都归结于中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国虽然具有“市场范围假说”和“本地市场效应”理论的基础——广阔的国内市场,但同时具有严重的国内市场分割[4]1091-1135,[5]64-72,[6]42-52,[7]43-63,并有实现市场整合,形成大国规模优势,这也使得国内企业更倾向于转向国际市场,借助于出口来扩大市场规模[8]68-76。“本地市场效应”认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具有替代效应,严重的外贸依赖是中国国内经济的规模经济优势未得到应有发挥的一个体现[9]4-16。但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市场分割在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中国的市场分割并不严重,相反市场一体化程度有逐步提高的趋势①②③Naughton B.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s?[C].Conference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earch,Stanford University,1999.。[10]29-40如果中国市场分割严重,在地区市场分割下,市场规模被人为划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变得狭窄,规模经济将难以实现。那么,中国各区域在何种程度上融入了全国的一体化市场?在产业层面的表现如何?是否削弱了大国规模优势呢?厘清以上问题,对新常态经济发展时期,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大国规模优势,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1]121-129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区域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我国市场规模进行结构化分解进而研究各区域的一体化进程。
二、区域市场规模测度与分解
用什么衡量一个区域的市场规模一直是经验研究中存在较大分歧的领域,一些笼统的做法是用区域人口规模表示该区域的市场规模,但这显然掩盖了各区域人均收入差异、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差异等因素对市场规模的影响。还有一些做法是采用本区域的生产总值与其他区域的生产总值通过距离加权之和,来反映特定区域的地区市场规模中来自本区域的需求和其他区域的需求的综合影响。然而这一看似合理的做法实际上混淆了特定区域总产出与引致该产出不同去向的最终需求的关系。
本文认为某区域的总产出可以表示该区域的市场规模,但需要区分总产出中由不同区域最终需求引致的各个部分,这是因为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引力因素与阻力因素对市场规模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有鉴于此,本文以Miller以及潘文卿、李子奈的研究为基准[12]82-88,[13]68-76,构建一个两区域n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对总产出进行分解:
移项并解x得:
再次解得x有:
Lrr=(I-Arr)-1为区域r的Leontief逆矩阵,刻画了区域内不同部门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Srs= LrrArs表示的是区域s总产出的变化对区域r总产出变化的影响; Frr=则表示区域r总产出的变化通过影响区域s总产出的变化再反过来对区域r总产出变化的影响。则上式可以改写为:
其中M1表示由于区域内乘数效应引致的该区域市场规模,M2表示由于区域间外溢效应引致的该区域市场规模,M3表示区域间反馈效应引致的该区域市场规模。上述分解的实质在于是否存在跨区域的中间品贸易,M1不存在该现象,而M2以及M3均存在跨区域的中间品贸易。至此,本文已将区域市场规模分解为三大部分,然而本文的目的是考察区域市场规模的一体化进程,影响这一进程的因素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引力因素和阻力因素,这些因素不但会影响跨区域的中间品贸易,而且会影响跨区域的最终品贸易,上述分解中M1虽然不包含跨区域的中间品贸易但是却包含跨区域的最终品贸易,因此需要进一步将M1进行分解,并写成单一区域的形式得到:
其中Lrrfrr表示本区域对本区域产品的最终需求通过乘数效应贡献的本区域市场规模; Lrrfsr表示其他区域对本区域产品的最终需求通过乘数效应贡献的本区域市场规模; SrsLssfs表示对其他区域产品的最终需求通过外溢效应贡献的本区域市场规模;表示对本区域产品的最终需求通过反馈效应贡献的本区域市场规模;表示对其他区域产品的最终需求通过反馈效应贡献的本区域市场规模。为了控制区域本身的经济规模大小的因素,本文采用各组成部分占总产出的份额,记将区域市场规模的结构重新定义为:
三、数据说明
为了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上游度进行测算,本文使用日本亚研所(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IDE)与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编制的2002年以及2007年中国8区域1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China 2002&2007)。其中北部沿海区域包括:河北省和山东省;东北区域包括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东部沿海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以及浙江省;京津区域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南部沿海区域包括福建省、广东省以及海南省;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以及新疆省;西南区域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以及重庆市;中部区域包括:山西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以及江西省。17个行业包括:农业、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与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商业与运输业以及其他服务业。
四、测算结果分析
图1、图2分别表示2002年、2007年区域总体水平上市场规模结构的分解。从图1中可以发现,2002年时,我国八大区域总体而言的市场规模都依赖于区域内乘数效应,换句话说,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市场规模主要是通过区域内自给自足实现的。具体而言,在八大区域中西北区域、西南区域以及东北区域的市场规模中区域内乘数效应贡献相对较大,尤其是西南区域,其市场规模有超过80%是区域内乘数效应或者说自给自足贡献的,说明这些区域相对其他区域更加封闭,地方保护主义更强。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的市场规模对区域内乘数效应依赖较小,融入全国市场一体化的程度相对更充分。从前文的分析可知,一体化因素下的市场规模可以分解为一体化乘数效应、一体化外溢效应以及一体化反馈效应。从图1的结果来看,一体化外溢效应是对一体化市场规模贡献最显著的部分,其次是一体化乘数效应,最弱的是一体化反馈效应。从区域分布来看,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三个区域中,京津区域的一体化乘数效应的贡献相对较大,而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除了主要依靠一体化外溢效应以外一体化反馈效应也较其他区域出色。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虽然京津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但是一体化乘数效应的贡献相对较大,表示其他区域对本区域产品的最终需求通过乘数效应贡献的本区域市场规模,这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地融入一体化市场的表现。当然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还与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有关。
图1 2002年我国区域市场规模结构分解
图2 2007年我国区域市场规模结构分解
从图2中可以发现,相比2002年的情况,2007年的区域市场规模结构分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总体上表现为各区域市场规模构成中区域内乘数效应普遍下降,而一体化因素大幅上升。这说明各区域都更好地融入了一体化市场,较好实现了最终品和中间投入品跨区域的自由流动。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区域市场规模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之前主要依赖区域内的乘数效应到主要依靠区域间的一体化效应实现市场规模,并成为全国8大区域中一体化市场规模最显著的区域之一。与之相对的是东部沿海区域,2007年与2002年相比区域内乘数效应虽然有所降低但幅度最小,从而总体上东部沿海区域在2007年反而成为了最依赖本区域自给自足实现市场规模效应的区域之一。进一步,从一体化效应的三种构成来看,西北区域虽然总体上市场一体化效应对市场规模的贡献显著,但是主要依靠的是其中的一体化乘数效应与一体化外溢效应,而一体化反馈效应的贡献依然很小。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一体化乘数效应和一体化外溢效应分别表示其他区域对本区域产品的最终需求通过本区域行业间乘数效应对本区域市场规模的贡献以及其他区域市场规模的变化通过跨区域中间投入品贸易对本区域市场规模的贡献,一体化反馈效应指的是本区域市场规模的变化通过跨区域中间投入品贸易引起其他区域市场规模的变化再反过来引起本区域市场规模的变化,显而易见,相比较前两种一体化效应而言,反馈效应反映了一体化进程中更深的融入度。之所以在西部区域前两种一体化效应占主导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各行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相对上游的位置,以资源型产品输出为主要的区际贸易特征,但各行业在一体化市场中的融入度并不深。反观沿海区域,虽然总体上一体化效应贡献的市场规模增量不大,但其中反馈效应的贡献依旧是全国八大区域中最为突出的,这说明了沿海区域的各行业在全国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融入度更深,大都处在各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位置。
图3 2002年西部区域行业市场规模结构分解
图4 2007年西部区域行业市场规模结构分解
接下来本文继续分析各区域不同行业市场规模的构成。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八大区域具有代表性的西北区域以及东部沿海区域为例加以说明。图3和图4,为西北区域2002年以及2007年各行业市场规模的构成情况。各行业从左至右依次表示农业、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与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商业与运输业、其他服务业。从图3和图4中可以发现,2002年时,西北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而地方保护主义较强的行业是建筑业、其他服务业、商业与运输业以及纺织服装业,而一体化程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行业是采选业、化学工业以及金属冶炼及制品业。2007年西北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而地方保护主义较强的行业依旧是建筑业、其他服务业以及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而一体化程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行业是采选业、纺织服装业、化学工业以及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值得注意的是纺织服装业,从2002年最依赖本地自给自足的行业之一到2007年一跃成为最开放的行业,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一体化外溢效应,即其他区域市场规模的变化通过跨区域中间投入品贸易对本区域纺织服装业市场规模的贡献。这说明西北区域的纺织服装业主要依靠输出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以中间投入品的形式满足其他区域的需求,而非制成品。
图5和图6为东部沿海区域2002年以及2007年各行业市场规模的构成情况。从图5和图6中可以发现,2002年东部沿海区域一体化程度最低而地方保护主义最强的行业是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时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也表现出较强的本地性特征。而一体化程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行业是纺织服装业、化学工业还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2007年东部沿海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而地方保护主义较强的行业依旧是建筑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一体化程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行业依旧是纺织服装业、化学工业还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与西北区域相比,行业之间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建筑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而言,在不同区域都属于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的行业,可以认为这是行业本身的特征使然,而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行业而言则表现出较强的地域差异特征。并且在东部沿海区域行业的一体化进程中一体化反馈效应十分显著,这说明东部区域的行业在全国产业链中嵌入度较深,且位于链条节点的位置,既有中间品的跨区域贸易也有最终消费品的跨区域贸易。
图5 2002年东部沿海行业市场规模结构分解
图6 2007年东部沿海行业市场规模结构分解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澄清了特定区域总产出与引致该产出的不同去向的最终需求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市场规模的构成进行了分解从而刻画出各区域以及各区域的不同行业在国内市场一体化方面的进程。研究发现:
(1)在本文研究的样本期内,全国各大区域在市场一体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迈进和深入,各区域间联系更加密切,自给自足的地方保护主义得到了一定的消除和控制。
(2)从区域总体水平来看,西北区域是市场一体化进程中改变最显著的区域,而曾经较为开放的沿海区域则改进幅度相对较小。
(3)从行业水平来看,根据行业特征的差异,有些行业天然的具有本地性或者开放性特征。除此以外,西部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选业、化学工业以及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等行业,而东部沿海区域则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
(4)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西部区域更多地依赖一体化外溢效应,而东部沿海区域则更多地依赖一体化反馈效应。这是由于不同区域的行业在全国产业链上的位置差异而导致的。西部区域的行业大都位于上游,以输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为特征,而东部沿海区域的行业则占据了产业链的节点位置,产品的跨区域双向流动更加频繁。
综述所述,普遍存在的市场分割严重削弱了大国规模优势的发挥,制约经济增长,我国区域间市场一体化水平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分割,进一步地推动市场整合,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利用大国规模的“本地市场效应”,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非常紧迫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建立一体化的市场关键在于建立东中西部区域经济联动机制,在区域性市场化的基础上促进全国性市场的整合,实现国内统一大市场。在财政和政治晋升激励下,形成了西部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较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沿海的市场分割程度较低的“空间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在通过分割市场的方式保护本地利益的同时,促使地区间市场走向整合的经济力量也是同时存在的。中西部市场分割的重要经济因素是两地区省际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技术水平构成和产业结构类似。进一步加强中部省份与沿海省份、西部省份与中部、沿海省份的产业关联,利用各省区域优势,深化沿海、中部和西部省份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打造国内生产价值链条,共享生产成果,是促进区域间整合的一个重要经济力量。可通过两方面的措施来实现:一是推进东中西部的市场化进程,包括加大中西部落后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降低区域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打通东中西部区域关联机制,消除自然地理的“有形壁垒”;二是切实推进我国市场微观机制的建立和良性运作,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增进”和政府退出的互动路径。
[1]Paul M 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
[2]Robert E LUCAS,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3]Krugman P R.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
[4]Young A.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115(4).
[5]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6]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3).
[7]付强,乔岳.政府竞争如何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关系再探讨[J].世界经济,2011(7).
[8]朱希伟,金祥荣,罗德明.国内市场分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扩张[J].经济研究,2015(12).
[9]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J].经济研究,2007(1).
[10]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11]邹朋飞,谢国斌.基于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的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
[12]Miller R E.Comments on the“General Equilibrium”Model of Professor Moses[J].Metroeconomica,1963(40).
[13]潘文卿,李子奈.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7(5)
责任编辑:廖文婷
The Size of the Market Structured Decomposition and Integration: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Our Country's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ZHOU Liang1,FENG Di2
(1.School of Economic&Trad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13; 2.School of Economic&Management,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Based on the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the paper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put of specific area and which the final demand of different directions caused by.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we decompose the size of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and depict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various regions and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the domestic market.Study found that the major national regions in terms of market integration have a different degree of forward and deeper,and a closer link among regions.Self-sufficient local protectionism got certain elimination and control.In the process of market integration,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region relys more on spillover effect,and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is more dependent on the integration of feedback effects.
market size; input-output table; integration
F061.5
A
1001-5981(2016)02-0080-05
2015-10-18
周 梁(196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冯 迪(1982-),男,湖南长沙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