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设对话促进生成,变式拓展即时反馈——以“菱形(第1课时)”教学为例

2016-05-1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实验学校王雪君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对角线菱形套路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实验学校 王雪君



预设对话促进生成,变式拓展即时反馈——以“菱形(第1课时)”教学为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实验学校王雪君

章建跃博士近年来倡导的“教学要重视向学生传递‘基本套路’意识”,深获一线教师的认可,仅笔者关注的《中学数学》(下)近两年来就发表了大量向学生传递“基本套路”的课例.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一章学习的基本套路是研究图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而在性质和判定中往往是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展开,这些学习套路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方式.本文整理笔者近期开设的“菱形(第1课时)”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并跟进解读教学立意,供研讨.

一、菱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开课引入

教师开场:我们知道,当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时,这时成为一个?(矩形)现在老师演示一个教具(如图1),大家注意,我还保证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这时我们发现这样的四边形四条边会怎样?(都相等)

图1

接着在黑板上画图(如图2),标出字母给出菱形的符号表示.

追问:教材上把这样的四边形称为菱形,那么如何定义这种四边形比较恰当呢?

图2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教材上的定义,比如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或者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如果是后者,则建议学生类似矩形的定义,调整定义为前者为宜,因为数学追求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特点.四边相等的条件可以转化为前者实现证明,下一节会研究这种菱形的判定方法.接着板书菱形定义与符号语言(略).

过渡:定义菱形之后,我们仍然先研究菱形的性质,下一节课会研究它的判定.

(二)菱形性质的研究

如图2,猜想菱形有哪些性质,你准备从哪些角度研究?

预设互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学生可能会漏了对角相等,以及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注意启发其他学生互动,补充、完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口述这些性质如何证明,并将相关性质条理化,板书到黑板上(见下文的板书设计).由于学生可能会漏了从对称性角度来思考菱形的性质,可以给出跟进追问:在学习矩形时,我们知道矩形不仅是中心对称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那么,菱形的对称性如何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接着追问学生菱形的对称轴(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过渡语:下面我们从轴对称的角度来做一个剪拼活动!在活动中验证上面大家发现的菱形性质吧!

剪拼验证:将一个矩形的纸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再打开,就得到一个菱形(如图3).

图3

观察得到的菱形,

(1)你能看出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

(2)得到哪些特殊三角形?

(3)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分别是什么?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跟进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验证基于图形的一些发现,即做到直观与理性的呼应,让学生知道不仅证得到,而且实验也能看得到.

下面探讨菱形的面积公式.

问题:如图4,如何求菱形ABCD的面积?

图4

预设:学生可能很快会利用图4,作出菱形一边上的高AE,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菱形=BC·AE求出答案;同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其他方法,比如把菱形的面积看成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启发: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菱形ABCD=AC·BD)

(三)典例讲评与变式

例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预设讲评:这是经典问题,多数学生都能很快获得思路,讲评时注意让学生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包括草图分析,如何利用菱形性质获得思路等.如果学生在求菱形面积时没有使用上面总结出来的“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则引导其他学生优化思路.

例2如图5,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cm,∠ABC=60°,沿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

图5

预设讲评:学生解决也不困难,重点是由这道习题出发,引导学生积累一类更加特殊的菱形,即含60°角的菱形,接下来给出这类特殊菱形的系列变式.

变式1:如图6,菱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若∠B=∠EAF=60°,∠BAE=18°,求∠CEF的度数.

图6

变式2:如图6,边长为a的菱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若∠B=60°,菱形的边长为a,且CE+CF= a,试分析△AEF的形状.

变式3:在“变式2”的条件下,分析△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其最大值.

(四)课堂小结与检测

小结问题1:你是从哪些角度来研究菱形的性质的?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结问题2:菱形的性质,你对哪一条性质印象最深,让你印象最深的理由是什么?

小结问题3:今天的解题中,你觉得应该重视哪一种特殊的菱形?这类菱形中有哪些更特殊的性质呢?(预设:含60°角的菱形)

听课检测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题1:有如下两个操作活动和命题.

命题1:如图7,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四边形ABCD就是菱形;

图7

图8

命题2: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8).

请判断上述两个命题的真假:__________.

题2: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则菱形的面积是______cm2.

题3:(文字命题的证明)求证: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题4:如图9,菱形ABCD的边AB上有一点F,连接DF交AC于点E.当∠AFD=70°时,求∠CBE的度数.

题5:如图6,菱形ABCD中,∠B=60°,点E在边BC上,点F在边CD 上.若∠EAF=60°,判断△A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图9

设计意图:这5个小题分别对应本课学习的顺序,检测题在课中都能找到原型或“影子”.

附:板书设计

二、教学立意的进一步阐释

1.通过对话追问向学生传递图形研究的“基本套路”意识

如郑毓信教授所指出的,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即是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深入下去,应该是在关注“学”的前提下重新思考“教”,也就是心中装着学情、预设和促进生成的情况下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文课例中,我们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充分考虑了与学生的可能对话与互动,并且跟进追问,促进对话.比如,在探究菱形性质的教学环节,通过先观察菱形从猜想与证明的角度得出菱形的性质,让学生在对话中增强研究菱形问题的“基本套路”意识,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李庾南老师语).

2.利用变式拓展促进学生体会特殊菱形在解题中的价值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解题教学走向高效的一个途径就是课前认真选取典型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丰富的变式拓展问题,将学生对一个典型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处,一方面实现了“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解题效果,另一方面也是追求有深度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在例题讲评环节选用的例1是教材上的原型问题,而例2则将例1的生活情境抽象掉,变成一个纯几何问题,保留含60°角的特殊菱形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预设了系列变式,追求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向上的动力.而且最后的课堂检测第5题,也跟进检测听课效果.顺便指出,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加强对所讲评过习题的变式检测,对评估学生是否真正听懂确有实效,值得更多一线教师跟进实践和研究.

三、结束语

章建跃博士指出:“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关键,其本质是‘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想来,就笔者所见有很多所谓的“热点研究”,归根到底还是应该落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而教学设计这项基本功的修炼应该是永远“在路上”,也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把自己的一节常态教研课呈现出来,抛砖引玉,期待更多苦心经营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让教学设计研究走向更深处.

参考文献:

1.鲍建生,顾泠沅,等.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2003(1,2,3).

2.章建跃.全面深化数学课改的几个关键[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5).

猜你喜欢

对角线菱形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眼下有套路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数学题
母鸡下蛋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