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生计资本对食物安全的影响——基于中国西部六县的调查

2016-05-11聂凤英毕洁颖黄佳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1期

顾 蕊,聂凤英,毕洁颖,黄佳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



农户生计资本对食物安全的影响——基于中国西部六县的调查

顾蕊,聂凤英,毕洁颖,黄佳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摘要:通过生计框架和食物消费得分分别考察农户的贫困和食物安全状况,并基于此进一步探讨农户的生计资本对食物安全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六县的各种生计资本的平均综合水平都偏低,其中物质资本总水平略高,而社会资本总水平略低;各种生计资本都是影响农户是否处于食物安全状态的显著性因素,且对农户的食物安全具有正向作用。

关键词:生计资本;食物安全;中国西部六县

贫困和食物安全是学者普遍关注的两大领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两者也逐渐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和重叠性。从概念上看,Sen[1]将饥饿解释为个人没有“能力”获得包含充足营养的商品组合,食物安全的研究从供给角度转到需求角度。随后,不确定性、不可逆性以及选择约束的个人行为进一步拓展了食物安全的分析框架。同时,“能力”的提出也开启了贫困研究的新范式,将贫困概念的逻辑延伸为“贫困—福祉被剥夺—基本需求—能力”[2]。从指标上看,食物不充足、饥饿或者营养不良是食物不安全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因此对这些情况的直接观察是食物安全的最常用指标,例如身高、年龄、体重、营养摄取数以及营养相关的疾病数据,同时也可以观察受访者面对风险的应对策略,来考察食物不安全的心理和社会接受程度[3]。而贫困的测量指标也正从收入的单一指标向涵盖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三个层面的多维指标体系转变。从指标体系来看,两者的衡量角度各有侧重,但是由于贫困的多维测量中也包含着营养的细分指标,一定程度上说明食物安全的因素也正在逐步渗透并纳入贫困的测量体系中。但从实践上说,贫困仍以收入衡量为主,因此贫困和食物不安全人口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虽然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大多数存在食物不安全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实际上就是食物不安全的。相反,疾病、残疾、突然失业以及较高的生活成本等诸多原因也会使食物不安全的风险延伸至生活在贫困线以上的人[4]。若运用FSS (U.S.Food Security Scale)测量食物不安全和饥饿,2005年美国有38.5%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是食物不安全的[5]。MAHARJAN and Joshi[6]研究了尼泊尔远西山区农村贫困和食物不安全的关系,这里的贫困是用收入来衡量的。在发展中国家食物不安全也是消费贫困最重要的分支,因为食物是农户的优先选择[7]。此外,探索贫困地区的农户食物安全问题也能从侧面反映贫困和食物不安全的关系[8]。本文拟通过生计框架和食物消费得分来考察农户的贫困和食物安全状况,并基于此进一步探讨贫困地区农户的食物安全问题,尤其是农户的生计资本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以期对减贫和提高食物安全水平有所借鉴。

1 基本框架及量化方法

“生计”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在90年代初得到进一步发展。“生计”是谋生的手段,由能力、资产(包括物质和社会资源)和活动组成,当“生计”能够应对并能够从压力和冲击中恢复,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够维持或者增强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损毁自然资源的基础,它就是可持续的。可持续生计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析框架,其中英国国家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被广为采纳。该框架将生计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5种类型,描述了农户在市场、制度政策以及自然因素等造成的风险性环境中,如何利用大量的财产、权利和可能的策略去提升生计水平,反映出农户生计资本、生计活动和生计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Sharp[9]开展了有关生计资产的量化研究,而李小云等[10]通过生计农户生计资产量化研究方法,对农户脆弱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借助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框架对农户的生计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11-14]。生计资产的量化分析不仅对了解农户的生计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分析农户的生计脆弱性、生计资产、生计策略以及生计结果之间的关系[15-19]。

食物安全评价方法很多,例如食物消费得分法(FCS)、食物消费阶段法(IPC)、饮食多样性法(Dietary Diversity)、饥饿指数法(Hunger Index)以及饥饿标尺法(Hunger Scale)等,但是尚没有一种方法被统一采纳。食物消费得分的方法首先计算每个受访农户在过去7d消费食物组的天数作为消费频率,然后将消费频率与每个食物组营养权重值相乘并求和,即可计算出每个农户的食物消费得分。根据得分的高低,所有农户被分为三类:得分在0~21分之间的表示食物不安全;得分在21.5~35分之间的表示临界不安全,得分在35分以上表示该农户处在食物安全水平。一般而言,落入不安全组和临界不安全组的农户被认为是食物不安全的。

2 数据来源及生计资本量化

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的镇安县和洛南县、云南省的武定县和会泽县、贵州省的盘县和正安县,这些地区是从271个食物安全状况最差的贫困县中选出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采取按比例的概率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涉及3省6县的114个村庄,共获取1 368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家庭基本情况、教育、外出务工和汇款、住房和生产条件、家庭财产与财务状况、农业、生计、支出、食物来源和消费以及风险和应对策略等方面。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在生计资本量化方面的研究成果[9,12,10,14],同时结合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及特点,现对相应的权重进行调整,将量化的标准做以下说明1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力所具有的技能、知识、能力以及健康状况,使得人们能够追求不同的生计策略,并达到他们的生计目标[20]。本文的人力资本通过在家生活和外出务工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中在家生活的人力资本主要用2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整体劳动能力,对不同年龄组的劳动能力进行赋值,剔除劳动人口中因病因伤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部分(表1)。第二,农户15~64岁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综合以上2种指标,分别给予0.6和0.4的权重,计算出在家生活的人力资本总水平。在外出务工方面,对15~64岁在外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人口进行统一赋值,计算出外出务工的人力资本总水平。最后,分别给予在家生活和外出务工各0.5的权重,计算得出农户人力资本的总水平。

表1 人力资本量化指标及赋值

(2)自然资本。自然资本用于描述自然资源冲击,并由此衍生出有利于生计的资源流动和服务。农户的自然资本主要是指农户拥有或可长期使用的土地[20]。本文的自然资本主要用2个指标来衡量:第一,农户所有成员拥有的耕地面积,并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第二,农户所有成员实际耕种面积,2个指标的差别在于土地租出和租入。综合以上2种指标,分别给予0.5和0.5的权重,计算得出农户自然资本的总水平。

(3)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由支撑生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住房情况、饮水供应、卫生医疗以及能源状况;生产资料包括生产性工具和生活性工具[20]。本文的物质资本主要用2个指标来衡量:第一,农户的住房情况,由人均住房面积、住房结构以及住房年限体现,按照[(住房面积赋值+住房结构赋值) /2]住房年限赋值的公式计算[14](表2)。第二,农户的固定资产情况,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财产,按照调查农户所拥有资产的个数占问卷所有选项的比例,本研究所涉及的选项共有30项。综合2种指标,分别给予0.6和0.4的权重,计算得出农户物质资本的总水平。

表2 住房量化指标及赋值

(4)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生计目标而使用的金融资源,这个定义并不是严格的经济学定义,它包含能够有助于农户进行生产和消费的资金流量和存货[20]。本文的金融资本主要用3个指标来衡量:第一,农户收入状况,即2012年农户的现金总收入,并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第二,农户筹措资金的能力,若农户2012年在正规的银行或信用社、亲戚朋友或者其他渠道有过借款,则赋值为1;若没有,则赋值为0。由于目前农户从正规的银行和信用社融资相对困难,因此3种渠道所给予的权重分别是0.5、0.25和0.25,从而加权计算出该项指标的总水平。第三,农户获得汇款以及无偿援助的情况,若农户2012年获得汇款或者无偿援助,则赋值为1;若没有,则赋值为0。综合以上3种指标,分别给予0.5、0.25和0.25的权重,计算得出农户金融资本的总水平。

(5)社会资本。目前有关社会资本的准确含义仍存在很大争议。在可持续生计框架范围内,社会资本通常包括社会网络和关系、正式组织下的成员以及相互信任和交流的关系[20]。本文的社会资本主要用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一,当农户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能否得到社会网络的支持,即农户能否及时得到资金支持来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具体来讲,是否能够从正规的银行或信用社、亲戚朋友、民间组织以及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支持,如果能,赋值为1;如果不能,赋值为0,4种渠道各给予0.25的权重。第二,农户参与社会组织的情况,即农户是否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种养合作社、用水协会以及特色产业协会等,若参与,赋值为1;若没有参与,则赋值为0。综合以上2个指标,分别给予0.7和0.3的权重,计算得出农户社会资本的总水平。

依据样本农户得出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资资本、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总水平分别为0.341 6、0.380 6、0.416 9、0.341 4以及0.300 1 (表3)。各生计资本水平偏低,其中物质资本总水平略高,而社会资本总水平略低,生计资本总水平为1.780 6。

表3 农户各类生计资本的测量

从不同省县的生计资本构成来看(表4),云南省的生计资本总水平要好于其他两个省份,而武定县的总资本水平要优于会泽县。武定县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综合水平较高,而会泽县、洛南县和镇安县分别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优。

根据食物消费得分,农户的食物安全状况分为两类,即安全和不安全。对比不同组别下的生计资本构成,发现处于食物安全状态的农户在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5个方面的综合水平都优于食物不安全的农户,其中自然资本的差距较大,人力资本的差距最小,如表5所示。

表4 不同省县的生计资本构成

表5 不同食物安全状况下的生计资本构成

3 模型设定及结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生计资本和食物安全关系的认识,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的食物安全的影响,其中因变量代表农户是否处于食物安全状态,如果处于食物安全状态,则为1;如果处于食物不安全状态,则为0。解释变量包含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

(1)式中,βi(i = 1,2,…,5)为各个解释变量、μi为残差。

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各种生计资本都是影响农户是否处于食物安全状态的显著性因素,且对农户的食物安全具有正向作用,即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本越多,农户的食物就越安全。

表6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具体来说,社会资本的积累对食物安全的好转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人们遇到困难时,社会网络的作用往往能够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借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发生资金周转问题时,有超过60%的农户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农户之间存在着相当强烈的依赖性,印证着社会网络在农户生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农村合作组织或协会是农户构建其社会资本的另外一些方式。农户通过这些方式不但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联系,而且能够在生产中互相提供帮助。根据样本数据显示,有154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占样本总量的11.3%,这表明农村中的合作组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说明社会资本的增强对保证食物安全提供着更大的边际效应。

物质资本的增加与食物安全程度呈现同向运动。物质资本越丰富,农户的食物安全比例越高;反之,物质资本越匮乏,农户的食物安全比例越低。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惠农扶贫政策的不断改善,除了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体现在房屋的建造以及生产工具和家用电器多样化等方面,还有道路交通和饮水状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贫困地区的饮水安全一直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在6个县中,92.4%的农户都能获得安全饮用水,但仍有34.4%农户由于季节性缺水不能全年正常获得饮用水,饮水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将有助于农户食物安全的增强。

金融资本对食物安全具有显著地影响,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第一,农户为了获得一定的收入,尝试多样化的生计策略,而其结果以经常性资金流入的形式构成农户的金融资本。样本数据显示,农户的平均年收入中有52.25%的收入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补贴及转移性收入分别占26.56%和17.33%,财产性的收入比例仅占总收入的3.86%。通过极差标准化处理的收入与食物消费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212,即农户的总收入和食物安全程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农户的收入越高,则他们的食物安全程度越高。第二,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实施,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逐渐发展起来,并且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借款途径。样本数据显示,当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95.2%的农户能从外面借到钱,其中31.1%的农户能够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借款。但是,农村信用社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门槛,许多农户表示很难在信用社借到钱,从而不得不选择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借款,其中亲朋好友是最传统最普遍的借贷来源,有62.5%的农户仍然选择这种方式借款。第三,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到城市务工,使留守的家庭成员得到的汇款比例相应有所提高。从6个县平均来看,37.5%的农户家庭都有汇款收入。在获得汇款农户比例提高的同时,农户获得的汇款金额也明显增长,有56.3%的农户在过去12个月中收到超过4 000元的汇款,而93.3%的农户认为他们仍然能够在未来继续收到外出务工家人的汇款。

人力资本对食物安全的影响是正向的,一方面,在家庭成员数量与食物安全关系的调查中得到证明,食物安全农户的户均人口大于食物不安全的农户,家庭成员较多特别是劳动力较多能带来更多的收入,而且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整个家庭,使其免于陷入食物不安全的境地。另一方面,在户主教育程度与食物安全的关系中得到验证,户主教育程度越高,农户食物安全状况越好,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户主而言,教育程度高的户主往往知识更丰富、能力更强,更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使全家的食物安全得到保障。

自然资本与脆弱内容的联系最为密切,许多破坏农户生计的冲击是毁坏自然资本的自然过程,会对食物安全造成威胁,自然资本越薄弱,农户的食物安全的比例越低。在调研的6个县中,有5个位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耕地资源贫瘠,93.3%的样本农户拥有耕地,但是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8hm2。有29.8%的农户有租赁地或出租耕地,耕地利用略有集中趋势,但是超过80%的耕地不收租金,耕地流转的规范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将有利于保障农户的食物安全。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对农户的资本情况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农户的贫困状况,结果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六县的各种生计资本的平均综合水平都偏低,其中物质资本总水平略高,而社会资本总水平略低。从不同省县的生计资本构成来看,云南省的生计资本总水平要好于陕西和贵州,而各个县在不同的生计资本上又各具优势。在生计资本与食物安全的关系方面,发现处于食物安全状态的农户在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上综合水平都优于食物不安全的农户,其中自然资本的差距较大,而人力资本的差距较小。同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生计资本都是影响农户是否处于食物安全状态的显著性因素,且对农户的食物安全具有正向作用。

农户的生计资本决定着农户的生计策略,并最终影响着农户的食物安全状况,因此改善农户的食物安全状况,应首先改善农户自身拥有的生计资本。第一,加强农村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农户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技术做准备;第二,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户的基本收入;第三,鼓励农村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实践,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第四,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培养农户的合作意识,增强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Sen,A.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1.

[2]王小林.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Barrett,C.Food Security and Food Assistance Programmes.In Gardner,B.and Rausser,G.,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Amsterdam: Elsevier,2002.

[4]Cate Burn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describing the link between poverty,food insecurity and obesity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Australia[J].Victorian Health Promotion Foundation Food Insecurity Program,2004.

[5]Cook and Frank.Food Security,Poverty,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8:1-16.

[6]Keshav Lall MAHARJAN and Niraj Prakash Joshi.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poverty and Food insecurity in Rural Far-western Mid-hills of Nepalc[C].Contributed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Beijing,2009.

[7]Rhoe,V.,et al.An analysis of food security and poverty in Central Asia-Case study of Kazakhstan.Journal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8,20:452-465.

[8]Yun Li,et al.Households Food Security in Poverty-Stricken Regions: Evidence from Western Rural China.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2010,1:386-395.

[9]Sharp,Kay.Measuring Destitution: Integrat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IDS working paper 217,2003.

[10]李小云,董强,饶小龙,赵丽霞.农户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本土化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7,4:32-39.

[11]Nie Fengying,et al.Analysis of Food Security and Vulnerability in Six Counties in Rural China[M].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11.

[12]蔡志海.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55-67.

[13]黎洁,等.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部贫困退耕山区农户生计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5:29-38.

[14]杨云彦,赵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3:58-65.

[15]刘靖,郭圣乾.可持续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信息熵法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2,17:103-105.

[16]蒙吉军,艾木入拉,刘洋,向芸芸.农牧户可持续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

[17]苏芳,等.农户生计资本对其风险应对策略的影响—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2,8: 79-87.

[18]史俊宏,等.迁移与未迁移牧户生计状况比较分析—基于内蒙古牧区牧户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2,9: 104-109.

[19]许汉石,乐章.生计资本、生计风险与农户的生计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100-105.

[20]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London: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

(责任编辑李婷婷)

Effect of Livelihood Assets on Food Security: Evidence from Survey in Six Western Counties of Rural China

GU Rui,NIE Feng-ying,BI Jie-ying,HUANG Jia-qi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nstitute,CAAS/Key Lab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Ministry of Agriculture/Key Lab of Digital Agricultural Early Warn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CAA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d farmers' poverty and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through the livelihoods framework and food consumption scores respectively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farmers' livelihood assets on food security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livelihood assets in six western counties was low,of which the physical capital level was slightly higher and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was slightly lower.Human capital,natural capital,physical capital,finan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farmers whether they were in food security state and they all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Keywords:livelihood asset; food security; six western counties of rural China

通讯作者:聂凤英(1963—),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简介:顾蕊(1980—),女,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村贫困人口粮食安全研究”(项目编号: 71173222)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经费支持(CAAS-ASTIP-2015-AII-08)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食品价格波动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营养安全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 7130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