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全寄宿制学校“两报到三反馈德育管理模式”运行策略

2016-05-11郑长喜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

郑长喜

摘 要: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对其教育,就要求家庭、学校、社区在教育策略上都要有所改变,家庭教育重在影响孩子人生观的形成与定位,社区教育则重在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取向,而学校教育则重在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德育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两报到三反馈;德育模式;运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2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52

“两报到三反馈德育管理模式”,即学生到家要向家长报到,学生放假要向社区报到;学校向家庭反馈,家庭向社区反馈,社区向学校反馈,从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德育管理体系。如何才能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合力,形成互补,真正营造开放的、支持的、和谐的、立足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引领教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升社会生活的质量,促使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可持续发展,德育管理模式的运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应注重家教、家风的传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孩子时时刻刻在模仿、在感染,包括小小的一点毛病、过失,都会在孩子心里种下深刻的影响,或许是一生。因此,要想实现德育的有效性,必须注重优秀家教、家风的传承,发挥家庭教育的隐形功能,用社会公德、家族舆论的力量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社区教育应注重责任、感恩的行动

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办好高品位的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责任感、感恩心的氛围中成长,是社区工作的第一要务。首先,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力所能及的帮扶活动、公益活动,走进敬老院、走近孤寡老人、访谈残疾病人,接触道德模范,让孩子身临其境、心灵体会,我们的生活幸福了,还有人贫困、还有人需要帮助,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人活着,不光是为自己,还要为他人。其次,充分利用重大节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自豪都来自于平凡人的无私奉献,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先辈、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一个不知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

三、学校教育应注重习惯、品德的养成

(一)活动育人要提升品德素养

学校活动丰富多彩,每次开展活动时都要有针对性。家长会、家长委员会、注重与家校联系的策略,做好家长的培训与教育,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晨会、夕会班会、周会、国旗下的演讲要强化理想与习惯养成教育,社团活动、竞技比赛、文艺汇演要重视素质教育与终身发展奠基理念。课堂教学、后勤服务、专题教育要侧重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育人要注重挖掘内涵

打开心灵的窗户,让每一堵墙面说话,办好校园宣传栏、板报、手抄报、文化长廊、展板、学习园地。让学生睁开眼睛扑入眼帘的就是名人事迹,名言警句。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熏陶出高追求的人格魅力。图书室、阅览室、文学社活动正常开展,让学生与名人交流,承伟人精髓,动微毫之笔,倾豪放之情,书精彩人生。

(三)生活育人要彰显人文关怀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而过度管理是全寄宿制学校人文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现象,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其次是尽力配足、配齐生活管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校医、公寓管理教师,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切实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再次,班主任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严格“三检制度”(晨检、午检、晚检),和八到岗制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监管,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锻炼、吃饭、休息,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从而使人文关怀更富有成效。

(四)过程教育要拓宽交流途径

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家校交流的有效途径,比如电话联系、QQ联系,校园网站、“校讯通”等。更值得推荐的是“两报到三反馈”联系方式,学校要书面通知家长、社区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把电子的也发送给家长、社区,经家长、社区签注学生表现意见后,学生不但要把书面的交到学校,而且家长社区还要把电子的发送给学校,这样就实现了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多层次、随时随地教育和监管学生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
基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班级德育模式探究
论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构建
创新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留守儿童德育模式探究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