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香菱学诗》引领学生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2016-05-11吴秀珍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思想性

吴秀珍

摘 要: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引领学生走上一条艰苦而充满乐趣的思维之旅。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多项状态,通过积极的思考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高效目的。

关键词:《香菱学诗》;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8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13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是:“读小说,能体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意义”;“能在鉴赏的过程中,感受优秀的人类文化结晶,吸收人类文化的养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红楼梦》是我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笔者试图通过学习《香菱学诗》,让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角度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分析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能够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初步感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伟大之处。

一、激趣为首,迂回设问,走入教材,感受细腻的笔法

上课后,我并没有直奔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是采用了一个迂回战术,我故弄玄虚地讲了一个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似乎毫不相干,但是却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观点。

在备课时重读《香菱学诗》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贾宝玉在爱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林黛玉,却放弃了薛宝钗。我想同学们如果能仔细地读读课文也会明白这两个问题。学生果然被我这一新奇的观点吸引了,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阅读当中,并且不时地互相讨论、交流,不断地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与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辩论。在交流、辩论中,我适时地作以点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情节——香菱学诗,从宝、黛两人对待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上去感受人物、认识人物。

二、顺势切入,把握重点,鉴赏人物,感受《红楼梦》崇高的艺术性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已对小说的人物形成了感性认识,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人物形象的理性分析,于是,我将教学转入了第二阶段。

全面地熟悉课文,学习依据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去分析和鉴赏人物,只是学习本文的起点。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从作者刻画人物方法和人物形象鉴赏方面,谈谈对课文的主人公香菱的认识和看法。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第二阶段的学习讨论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原本预设的课堂教学难点(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却没想到在学生分析鉴赏人物的过程中,变成了生成性资源,平时就爱思考的筱筠在分析细节描写时说道: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探春劝她“菱姑娘,你闲闲罢”,她竟然说“‘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这个细节使得她学诗的痴迷程度显得生动而有趣。可是我不明白,曹雪芹花这么大的力气,写香菱究竟有什么目的?

三、逐层激趣、走出教材、突破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原本我想提出来要学生思考探讨的难点问题,没想到由学生自己提了出来。于是,我将教学转向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神态、动作乃至细节刻画了精华灵秀,悟性极强的香菱 “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地学诗,已经到了“呆”“疯”“魔”的程度,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呢?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如果对《红楼梦》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对有关香菱的章节不熟悉的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看到他们尽管苦苦思索、热烈讨论,但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已经进入了愤悱状态,下课时间也到了,我把教学引向了第三阶段——课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情节,领

《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如果只是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传神的描写,曹雪芹只能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还不足以享誉世界,称之为“伟大”。上面的问题,同学们如果不了解香菱的身世,是没法解决的,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在周六和周日(我有意识地把这篇课文选在周五上。)阅读《红楼梦》中有关着香菱身世的章节,从《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下周一我们再来讨论好吗?

在双休日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身世章节后,我们继续着教学难点的讨论,但很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大多使用“可能”这个词语。在此,我抓住可能适时点拔:

几个同学都用了“可能”这个词语,说明自己对答案是没有信心的。我想大家要明确一个常识:小说的情节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人物形象是为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服务的。同学们能不能从这角度去思考作者安排“香菱学诗”这个情节的目的?

在学生联系香菱的身世、遭遇、香菱的诗进行了剖析之后,有学生明确地说: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你看。”香菱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但是课文中作者却把她塑造的才情非凡,抬高了她的身价,这种才情与命运的反差,正好反映出封建社会是毁灭人性的。

还有学生说:从《红楼梦》全书来看,这么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给粗俗不堪、蛮不讲理的呆霸王薛蟠做侍妾,经常遭受他和金桂的凌辱和毒打,这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是男女不平等,而且摧残美好的事物,摧残人的精神追求。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我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已超出了我的预设目标,教学只需要用三言两语便可把教学引向深化: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在《红楼梦》描写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无疑是最重要的。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袅娜风流的林黛玉、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等,这些形象都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同情和赞美。与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 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要知道曹雪芹是生活在二百五十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我们先不论《红楼梦》宏大的规模、高超的艺术技巧,单这样超前的思想认识,就足以享誉世界、称之为“伟大”了。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思想性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