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行业对外开放度及国际化战略研究
2016-05-10邓娟娟
邓娟娟
内容摘要:本文选用历年物流统计初级数据,利用假设统计方法初步测算了我国物流业的对外开放度水平。此外,本文利用SWOT法对中国远洋集团国际化战略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给出了我国物流企业“走出去”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业 对外开放度 SWOT分析 国际化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物流行业迅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13年,物流行业已从起步阶段上升到成熟阶段。然而,目前我国物流业也需要对自身转型升级。当前我国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业务分割严重、竞争力弱等矛盾突出,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越发深入,国际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全球性采购和销售模式使得物流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迫使国内物流企业必须立足长远,加快国际化业务流程和系统建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竞争。
随着外资物流企业快速渗透到我国市场,国内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就逼迫在以转型发展为主旋律的新一轮“走出去”战略中,物流企业必须做到协同其它行业一起“走出去”,通过获取海外市场份额来巩固自身地位。目前,学者对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非常少,大多数已有的研究也是从定性的角度提及物流企业的“走出去”策略,而没有做更多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对物流企业国际业务的统计数据缺失也限制了物流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定量分析,使得企业缺乏决策参考依据。
相对于以往文献,本文主要贡献在于:一是通过已有的物流行业统计初级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对物流行业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二是选取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作为对象,用SWOT法分析了我国物流企业国际化战略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最终给出我国物流业参与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物流业国际化现状及对外开放水平测度
(一)我国物流业国际化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1077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6628亿元,平均年增长13%,物流总费用与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3.7%和15.6%。可见相对于制造业,物流服务业增长很快。但是,我国物流业的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一旦国内物流总额增长速度低于新物流企业数量(包括国内物流企业和外资物流企业)的增长速度,物流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下降,因此国内物流企业必须“走出去”,特别是到新兴市场去来布局国际化战略。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物流业发展缓慢,直到21世纪初,真正的现代物流才兴起。除了中国远洋早期有一定的航运业务(规模也不大)外,其他业务都未有正式走出国门。而到了国内物流业成熟期的近几年,国际化步伐也相对缓慢,规模小、业务模式单一,具体分析原因来看,表现为:一是目标不明确。在国外物流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跨国公司开始承接国内物流业务时,我国的物流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还止步不前,认为只要占据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就可以无忧,而缺乏海外扩张的动力,即使有部分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也没有指定系统、全面的策略计划。二是对海外市场不熟悉。国内物流企业要进行跨国业务,必须要对各项政策和业务环境了解通彻,包括政治环境、经济趋势、商务政策等,如物流费用中的税收政策、物流的通关检验等。目前物流企业在这方面往往缺乏相应人才和信息度,使得业务执行缓慢甚至中途被迫中止。三是国际化业务模式偏弱。目前全球前几大物流公司在进行跨国业务时,通过物流网络工程系统进行操作和监管,这不仅能实时观察物流动态,也方便业务流转。然而,国内企业是国际物流方面,仍然采用海外代理的模式,依靠现代化网络平台较少,使得专业性不强、营运低效。
(二)我国物流对外开放度测度
统计上我国物流行业国际化程度到底如何?目前统计部门未对物流行业的国际业务进行统计,这主要是因为对此的统计核算制度与方法尚未建立,真要统计现实中还存在较大难度。由于在国际物流过程中,相关统计(海关)只统计的是物流总额,而不对物流企业费用(即价格)统计,而国内统计部门统计物流行业时又未分国内业务和国外业务,使得缺失物流行业(企业)国际业务数据。但是,这并不代表物流行业的国际化水平不能测算,相反,依据目前历年《中国物流年鉴》上给出的物流统计数据,大致可以估算出物流的对外开放度水平。
历年《中国物流年鉴》给出了中国物流业的行业宏观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从2004年到2013年,物流行业的增加值占物流总费用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基本上维持在35%的增加值率水平。再观察物流费用与物流价值额比例,发现该比例数值呈“U”型趋势,2014年比例基本与2006年持平,2007-2009年时期最低。
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包括农产品、工业品、进口、再生资源、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其中进口物流总额即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进口额。然而考虑到物流企业的国际化业务界定为一方为外国企业,因此可以认为出口和进口货物中由国内物流企业承担的都是物流企业的国际化业务范围。因此,计算物流业对外开放度的公式可以写为:
物流业对外开放度=物流费与物流价值额比*(a*贸易出口额+b*贸易进口额)
其中,a为贸易出口额中国内物流企业的业务金额比例,b为贸易进口额中国内物流企业的业务金额比例。对于a和b,目前没有较好的确定方法,一般来说,出口时国内企业会优先选择国内物流企业,相反,进口时,国外企业会优先选择本国的物流企业,因此理论上a≥b。并且可以假定a+b=1,即本国和国外对于货物进出口物流费用比例保持一致。
表2计算了当a=0.6,b=0.4时的国内物流企业国际业务总费用及其与物流总费用的比例即物流业对外开放度(实际上,由于我國贸易出口额和贸易进口额相差不大,使得当a取0.5、0.555、0.6、0.65、0.7时,对外开放度变化不明显)。从表2中看出,在2004年至2014年,我国物流国际业务总费用呈现递增趋势,而对外开放度则呈现下降趋势,这个结果说明我国物流业整体上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国际业务收入低于国内业务收入。另一方面,从系数值看,2014年物流业对外开放度为8.16%,这低于国际物流企业的国际业务水平,美国三大物流企业(UPS、联邦快递公司、莱德系统)的国际业务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8%。
基于SWOT的物流企业国际化案例分析
本文主要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例,对该公司在物流“走出去”国际化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讨论,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成立于1961年,是以航运、物流码头、修造船为主业的跨国企业集团。拥有和经营700余艘现代化商船,5100多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4亿吨,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个港口,船队规模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中远集团始终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最早的企业之一,也是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2009年10月,中远集团顺利接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并独立运营,这一事件成为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典型案例。中远集团制定了“2020年发展战略”——核心是打造“国际航运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加快从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变,形成完整的航运、物流码头、船舶工业的全球业务链,朝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迈进。
对于物流企业国际化战略经营,理论上有三个层级:一是物流公司在海外创建一个实体网络,支撑国内货运往来的需要,这是第一级也是最基础的层级;二是到海外国家开展营业,努力提高海外业务;三是建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业务更加精准。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只有中远的航运和港口业务处于第二个层次,并且其正努力向第三个层次迈进。而中远要在未来5年内成为真正的国际物流公司,就必须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中国远洋的优势有五个方面:一是现阶段国家对物流业的政策扶持,如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和《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启动实施现代物流重大工程,力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国家对“走出去”的扶持,如“一带一路”战略和对外承包工程建设补贴等,能为未来海运行业带来很大商机,这也是中远未来国际化业务拓展的重要基础。三是中国远洋拥有的航运、陆运、港口设备和网络布局优势,为远洋集团形成全球化的海运、铁路、公路,空运等全方位功能系统奠定了业务优势。四是中国远洋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给客户提供有效的物流服务,甚至能帮客户企业降低成本,而这取决于远洋已建设的基础设施网、企业服务网和信息资源网。五是中国远洋在近几年与国外机构的合作,是其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优势,此外,中远物流多年的航运发展经验和对于物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理制度,也为中远打造世界一流物流企业带来重要保证。
(二)劣势(Weakness)
中国远洋的劣势也有五个方面:一是多年快速发展后,使得业务庞大而不够集中。业务过多使得资源分散,不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包括在管理和组织框架上,也存在一定的复杂和冗余。二是对企业风险不够重视,财务、市场、政治、应急等各种风险的防控能力欠佳。现在远洋运输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较为滞后,并且往往是事后控制,缺乏风险预警、实时反馈的优化系统。三是存在体制机制不先进等国企弊端,行政系统有缺陷,在国内业务运营上效率普遍不高,而国际业务普遍较重视高效性,会使得相对于国外物流企业,竞争偏弱。四是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活,在控制成本、业务转型上决策和定位力不够,不能及时部署和业务转向。这是国有企业弊端的另一方面,成本与利益考核缺失,干好干坏一个样,使企业缺乏效率。五是缺乏国际化业务专业人才。相对于国外物流企业,我国物流企业员工素质还普遍偏低,这也是限制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远洋作为国内最大物流国企,尽管已有一支国际化队伍,但集物流、经营、财务、语言等各方面能力的人才还非常欠缺。
(三)机会(Opportunity)
中国远洋的机会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间经贸合作水平的加深,将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贸易来往进一步加深,这也将极力推动物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二是整体上全球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的需求增加和世界产业格局的变化,使得国际间物流行业仍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如新兴市场的低级制造业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高端设备将会互换,这就必然需要物流的纽带。三是最近国家启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其中就包括中国远洋等老牌国企,这项改革将促使行业间优势资源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能进一步提升企业“走出去”的动力,参与国际竞争。此外,在企业体制转换后,也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原则,避免之前的国家行政考核制度。四是“互联网+”的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包括物流行业在内,都应该借助新兴媒介优势,用网络线上思维与线下思维结合的运作模式。中国远洋已建立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可以充分该系统加速网络物流业务。五是第三方物流在中国刚刚兴起,中国远洋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企业,可以提前进行部署,加紧推动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与自身的打包式合作。
(四)威胁(Threat)
中国远洋的威胁也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国际物流公司市场竞争加大,外资企业不断加深对中国物流市场和产品企业的了解,有计划地稳步推进中国市场,这导致远洋不仅在“舶来品”上遇到竞争,甚至运输“中国制造”上都得分一杯羹给外资物流企业。二是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使得贸易和物流业务波动变大,如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使得我国航运业务急剧下滑,此外,如匯率波动、天气因素、产品价格因素、关税政策等也会影响物流业。三是部分国家担忧中国企业进入会导致其国内企业倒闭和失业增加,从而限制中国企业的进入,这将是阻碍中国远洋等中国物流公司国际化最大的困扰因素。四是我国其他民营物流公司的快速崛起以及他们“走出去”步伐加快,将会分割中国远洋已有的国际化市场业务。五是国企改革推进缓慢,整个集团人员冗余及分配不合理,这将使得远洋集团在市场激烈环境中失去竞争力。
我国物流业国际化的战略对策
(一)政府角度
1.加快落实已制定的物流行业政策,并进行针对性改进。目前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已制定了较多促进物流业发展和“走出去”的政策,然而企业在落实方面困难重重,在某些地区甚至没有接口物流业的政府部门,导致物流业有优惠政策而没法落实。到目前为止,还缺乏针对物流业的正式法律文件,只有一些简单的规范性條例,这使得整体物流行业运行并不规范,恶性竞争多,市场监管不力。为此,国家要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加大与物流业“走出去”配套的政策扶持,二是制定物流业法律、完善相应规章制度,保证物流企业“走出去”的合法性。
2.应及时制定和推出物流行业标准。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近几年发展迅速,然而针对其的行业标准化工作仍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制定内容和推广执行中。如跟国际化联系紧密的国际标准比例偏低,这主要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业标准制定中较少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有关。这就导致物流企业在实施国际化业务时容易不符合国际标准,增加了物流企业成本,也为我国国际贸易设下障碍。为此,国家标准局应该加快制定和完善合适合理的行业标准,为企业海外拓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3.加快推进部分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包括中国远洋在内的国有企业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亏损,这不仅是因为企业庞杂冗余,也因为在国有体制下,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不能及时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对于持续亏损的项目和过多冗余的人员,企业有责任继续推进和实行地方就业保护,从而使得企业治理无效。国企改革的优点不单是真正放权给企业,更重要的是可以加速国企与国企之间的合并,从而使得在国际竞争中避免国内企业间的竞争。
(二)物流行业协会角度
1.从大局角度促进物流企业间的合并,抱团“走出去”。物流业协会可以建立物流行业战略联盟,将有意向或有条件的物流企业纳入到一个“走出去”战略同盟中,以供应链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企业间可以利用优势互补如地理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通过降低成本和高效化以及第三方物流模式运作来对抗外部企业的竞争。
2.提高国外物流企业准入门槛。2005年底,我国践行加入“WTO”时的承诺,正式对外开放物流行业。物流行业的开放,使得外资企业纷纷进入我国,打算从物流市场中分一块蛋糕,这将使得国内物流企业的贸易物流减少,也不利于国内物流企业的“走出去”。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方案,提高国外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保护国内物流企业。
3.倡导制造业与国内物流业的协作。行业协会可以加大各个制造业行业协会、贸易行业协会与物流行业协会的合作,来促进制造业企业、贸易公司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倡导国内制造业企业在出口产品以及贸易公司进口国外产品时,优先选择国内物流公司,使得国内物流企业有“走出去”的业务基础。
(三)物流企业自身角度
1.有跨国决心与信心,抢占先机。在本国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很多物流公司会考虑到融入国际化业务,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的国家战略,应当支持。目前总体上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和业务高级化上都低于欧美、日本水平,因此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这并不表示企业没有能力“走出去”,物流企业必须坚定信心,重在新兴市场,抢占先机,为后续的全球化发展奠定根基。
2.完善国际化业务的各项制度建设。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小、制度建设不完善,这在国际化中将处于劣势地位。为此,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包括国际化业务人才培养,熟悉国际化中政治、法律、市场等各项因素,熟悉税率、汇率、海关、交单等各项业务流程,建立网络平台系统,以国际化眼光经营物流,更加注重管理和风控。
3.多元化还是专业化,需要有个定位。现阶段多元化发展成为大型企业的营业模式之一,然而部分学者基于研究发现多元化发展反而会减损企业的长期成长。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国际化发展中势必将会带来业务多元化,航运、陆运、货代、空运等都会纳入到营业范围,但是很多大型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多元发展尽管给企业营收带来了增长,但利润却下降。因此物流企业高额投资自己未经涉足的领域,需要在“走出去”前进行定位分析。
参考文献:
1.杨跃之.我国流通企业外向国际化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
2.吕广富.中国物流企业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及其案例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孙晓梅.现代物流发展的国际化趋势[J].商业经济,2011(2)
4.陈玲.我国物流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探讨[J].企业经济,2010(4)
5.欧阳强斌.现代国际化物流企业形成机理及培育研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2)
6.方芳.舒良友.我国物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防范[J].物流科技,2007(9)
7.李金铠.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竞争态势分析:基于国际化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7)
8.谢亭亭,龙颜.我国物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分析[J].企业研究,2009(3)
9.张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