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转内”时代下我国商贸流通业态的结构及优化升级
2016-05-10邓黎
邓黎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贸易壁垒日趋严峻等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出口方面受到了明显的挑战,不少商贸流通企业开始积极寻求“外转内”转型战略。面对“外转内”的迫切要求,在此环境背景下如何优化升级我国商贸流通业态结构,是当前商贸流通业的关注重点。本文即从内与外两方面对商贸流通企业“外转内”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外转内”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态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优化升级我国商贸流通业态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外转内” 业态结构 优化升级
引言
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指出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主要是针对国内外近年来经济环境变化而提出的,对商贸流通企业来说,持续升值的人民币,逐渐降低的出口退税率,以及不断增强的国外贸易壁垒等,都给其带来了严峻影响。从2011年起,我国已经有不少商贸流通企业开始探索“外转内”新型发展模式,带动了商贸流通业的转型潮。“外转内”,实际上是“外销转内销”的简称。这种创新思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呈现出危机端倪时期,国外消费能力受经济危机影响有所降低,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面对不断提升的出口压力,不得不采取新的发展方式,“外销转内销”的方案由此提出并应用到出口企业中,不少商贸流通企业开始转战“国内消化、内部销售”之路,以求企业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后,新的经济形势与政策优势再一次掀起“外转内”热潮,“外转内”成为商贸流通业业内与学者关注的焦点。
在“外转内”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商贸流通业态及优化升级进行研究,对商贸流通业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而在探讨我国商贸流通业态现状及优化升级对策前,我们应对商贸流通业“外转内”原因有一定了解。
商贸流通业“外转内”的原因
(一)商贸流通业“外转内”的国际形势需要
首先,《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法案》在美国参议院的投票下通过,虽然这一法案看似涵盖了与美国具有对外贸易关系的世界各个国家,但实际上则主要针对中国,将矛头指向了人民币。该法律规定根据货币失衡多少,美国商务部可对所在国出口美国的商品采取惩罚性关税的征收。在此法案的推动下,外界基本认定人民币依然存在升值预期。从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美元人民币-日K线图(见图1)可以看出,人民币仍然处于稳步升值中。我国商贸流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优势是其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加之这些商品附加值较低,价格调整余地较小,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及预期存在的大环境下,面对货币汇率调整,极容易受到冲击的影响,汇率风险与障碍是商贸流通企业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其次,西方国家近年来对待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商品,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措施和区别对待等方式,我国对外出口环境在相关经济限制措施下更加严峻。因经济衰退等影响,这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导致国家质检的贸易壁垒越筑越高,较大地制约了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对外发展。
最后,面对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复苏生产制造行业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着力点,开始对原有的进口型经济进行转变,发展为出口型经济。而对于我国来说,商贸流通业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而非核心技术,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同样以劳动力成本取胜,加剧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激烈性。
(二)商贸流通业“外转内”的国内优势
严峻的国际形势,使得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外销障碍重重,与此同时内销却开始展现出积极的优势。
国内优势之一在于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在基层政策方面,推动相关企业改革和转型生产、销售等企业架构,是我国政府这些年的指导方向。国家与各地方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普遍维持改革开放的总体政策,主要鼓励出口。而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经济低迷状况,我国政府开始寻求扩大内需战略。“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尤为重视提升经济前进幅度中内部消费和对外出口的作用,进一步指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针对扩大内需展开了独立的章节,此后的各项政策规划中国家经济明显开始向扩大内需转移。刺激内部消费,是我国当前相关政策的重要导向和战略任务。我国商贸流通业在相关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可以从容地展开对内营销工作。
优势之二为国内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正在日渐提高。我国经济改革进入21世纪后不断深化,随之增强的还有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已经实现了超过两成,企业人员工资水平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促进了这部分购买力的不断提高,消费欲望自然也不断提升。另外,“十八大”报告提出今后十年要将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任务。在可以预见的时间段内,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将会日渐提高,消费能力亦是如此,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外传内”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优势之三是相关商贸流通业产品能更好地迎合国内市场需求。在当今商贸流通业的销售策略中,明确指出在引导企业盈利能力中产品必须迎合消费需求这一要点。以浙江为例,低端市场是其产品主打市场,与国内居民目前对产品物美价廉的要求非常符合,比欧美地区同类产品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更有利于商贸流通业的持续发展。
“外转内”时代下我国商贸流通业态现状
商贸流通业的业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零售业态,另一种是批发业态。目前国际上对业态这一概念的使用,主要偏向于对零售业经营形态的划分。业态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日本,商业文化范畴是其当时仅限范畴。国内关于业态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是商务部颁布的《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在规范意见中我国商贸流通业态的分类也有明确规定,主要分为有店铺与无店铺两类。其中第一类主要分为12种业态,如大型超市、食杂店、购物中心等;第二类则主要分为5种业态,如网购、电视购物及自动售货亭等。本文所涉及的业态结构,是各种具体业态间的比例关系和经济联系等。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如下: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近年来开始实现新的跨越,截至2015年9月,我国2015年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达到21.608万亿元,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10.5%;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上,2015年上半年初步核算为29.69万亿,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强7.0%;在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上,2015年第一季度达到2559亿元,同比增长10%。
在流通网络方面,我国商贸流通业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城市流通体系中除了包含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业态外,还包括商店、专业店等业态,这些业态的共同发展支撑着城市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1978年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05.2亿,而2015年1-5月份,仅上海一个城市就已经达到4006亿元,东部地区不少省份在人均商业面积上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我国农村,也已经初步形成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城市中的新零售业态和经营方式开始流向村镇。
在商贸流通现代化方面,我国商贸流通业也取得一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餐饮企业销售总额实现了年均增长17.8%左右。电子商务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5万亿元,2014年则达到了12.3万亿元。网络购物交易额也从2010年的5200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2万亿元。网购物流配送、连锁集团、批发市场等物流配送业务随之快速发展。
在商贸流通主体上,当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在我国开设分店的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经达到50多家;外商零售企业在我国开设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6万个,占全部连锁企业的比重为9.5%;营业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米,占全部连锁企业的比重为14.7%。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已经超过16%,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据大半。
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已经基本确立新兴商贸流通业管理体制。我国实施专营管理的商品只有极少数,如储备粮收购、烟草、食盐等,其余商品的经营权早已放开。市场调节比重无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亦或者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都达到98%以上。《反垄断法》与《拍卖法》两部法律先后出台的同时,还出台了4个行政法律如《直销管理条例》等,以及34个部门规章。城乡市场统计监测体系中商贸流通行业涉及22个,消费品种类涉及21大类共600种,生产资料种类涉及11大类共300种。在储备机制上,中央和地方两级不断健全,在储备品种与应急商品品种上已经分别达到29种与58种。
“外转内”时代下我国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议
每一种商贸流通业态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人口、购买力等因素,且商贸流通业态的发展必须保持与其合理的比例,这在商贸流通业态发展中属于前提性条件。在全国GDP持续增长的环境下,我国民众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加之网络经济的繁荣,不断出现的各种新型业态,促进了各业态消费需求的增加,进一步促进GDP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商贸流通业态的良性循环。面对我国商贸流通企业“外转内”背景及商贸流通业态结构现状,进一步优化升级我国商贸流通业态结构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业态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三网”监督格局的形成
有关商贸流通业态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在政府引导的同时扩大参与面,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参与,同时可引导消费者等共同参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政策法规,使政策法律与商贸流通业态需求更加符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零售市场的规范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通常都十分重视新法律的不断推出,以日本来说,因大型商业设施会影响环境和商店周围居民的居住条件引起人们的不满,为了促进零售消费并迎合人们要求,其专门出台了《大型零售商店店址法案》;并非只有日本如此,很多国家都比较重视商贸流通业态的法律规范建设,如在加拿大,为了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等不被零售商收集、使用和泄露,加拿大专门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和电子档案法案》,对零售商的各种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我国也可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外销产品特点,不断推出针对性较强的相关零售业法规制度等,使商贸流通业发展有法可依,发挥对商贸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的引导作用。在规范商贸流通业态的同时,我国还应加强消费者监督,通过消费者的反馈修正、完善相关法律,为我国商贸流通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对商贸流通业、消费者的监管责任保护落实,提高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度;在渠道商与消费者举报等监督制度上,我国也应不断完善,改善我国商贸流通秩序的同时,注重建设我国商贸流通领域诚信体系。企业、渠道商、消费者三者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实现互动,促进“三网”监督格局的形成,在全面的监督下商贸流通市场秩序才能得到不断规范,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满意度也才能够得到不断提升。在自身业态及其结构创新之始,我国商贸流通企业就应该具备品牌意识,通过优质的服务与产品不断地开创品牌知名度,通过品牌拓展客户与市场,从而促进和谐的消费环境的营造。
(二)不断创新商贸流通方式,推动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个综合化过程,商贸流通现代化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商贸流通方式以及管理技术来实现的。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从而促进商品流通体系效率、效益的提高,使国民经济在其推动下得到更大发展。商贸流通现代化顾名思义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有关,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必须进行的变革。商贸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除物流配送数字化外,还需要广泛地发展电子商务与交易渠道等。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需以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为依托,要改善传统的商贸流通管理模式结构,就必须对先进的管理技术加以应用,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促进商贸流通管理“大网络”的形成,通过跨领域的资源重组,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真正实现,这些都是促进商贸流通企业商品流通周期转不断缩短、流通效率不断提高、流通成本不断增强的重要举措。
在商贸流通物流配送与运输方式上,商贸流通业除了要对跨行业联动整合积极主动落实外,还应主动探索优化配置资源的策略,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多产业跨区域实时对接平台进行及时联动的建立,通过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资源共享的加快实现,突破商贸流通行业分割局面。商贸流通业应加快建设物流网络和数字服务体系,使现代商贸流通信息化的实现将数字信息网络平台作为基本载体,并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充分利用,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数字资源,加强产业间与区域间商贸流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度。在商品的物流配送中心上,应尽量保证以适当的时间按适当的数量及时、准确地配送,促进JIT物流的高效率实现,使商流、物流等得到有效的整合,促进其一体化的真正实现。
在商贸流通管理水平上,应通过新型技术,积极打造现代化商贸流通管理模式。商贸流通业还必须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意识,正确认识到计算机电子信息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利用电子信息数字技术,对传统商贸流通管理进行改造,促进其物流管理高效化、现代化与标准化的实现,以此促进商贸流通业经营水平与服务水平的双向提高,从而实现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及流通绩效的全面提高。在外部商务活动中,商贸流通企业也可加快网络化进程,通过互联网实现与供应商的电子订货,以及与制造商的电子转账、与消费者的票证自动处理等,使商贸流通业的企业经营管理始终与时俱进,从而促进其决策服务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在消费者的吸引方面,商贸流通企业也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先进服务内容为顾客消费提供方便,促进顾客节约时间及提高满意度,为商贸流通企业营造良好的声誉。
(三)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市场、设施及载体,促进开拓农村市场
在城乡生产与消费之间,商贸流通业是一种桥梁与纽带性的存在。城乡商贸流通的均衡发展,对城乡生产与消费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但当前仍然与城市有较大落差,对商贸流通业“进城入社”等城乡双向运动有直接影响,也导致扩大内需难以在引领中国经济增长中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所以,从统筹城乡商贸的角度对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农村消费升级与农村市场的开拓,在商贸流通业整体转型中是十分关键的问题,通过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市场、设施及载体,主动抓住这个机会跨越城乡结构,也是我国商贸流通业快速提升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对商贸流通业来说,对农村市场大力开拓是促进顾客群的进一步增加以及销售份额进一步扩大的现实选择,农村居民中具有相当可观的潜在购买者,农村市场具有极大的开发投资潜力。
对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体系进行构建,是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第一环节,而城乡交通及物流设施的一体化,在城乡商贸流通统筹中又是关键。所以,对城乡一体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构建,促进城乡双向互动流通网络平台发展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为促进城乡交通进程加速一体化,我国应加强农村公路网的建设,为工业品下乡及农产品进城提供快速、有效和低成本商贸流通平台。农村商贸流通载体往往规模较小,业态落后,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应对农村传统商贸流通载体进行改造,在村镇社区中引入现代商贸流通业态与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接入性转型升级及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多元化现代流通主体,也是通常城乡商贸流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应加强现代化商贸流通龙头企业的引领和渗透作用,对多元化的现代流通主体进行培育,促进农村多元、内生、现代市场力量的生成。在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上还应加强规范,如对价格进行统一,对质量严格要求等,使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的蔓延能够得到有效抑制。还可与有关部门积极合作,全面调查农村市场,以“千镇连锁超市”等为契机与主要载体,对农村市场上的货源组织、结构安排等统一部署,使其与农村特点相适应,从而使农村市场健康发展。
“外转内”是我国商贸流通业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及国内优势的综合选择,“外转内”时代下我国商贸流通业态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为了促进其持续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三个“外转内”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创新科技,2012(10)
2.石亚琴.浅论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以江苏为例[J].江苏商论,2011(6)
3.白晶净.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商贸,2013(5)
4.王雪,王晓明,王洋.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战略的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2)
5.任保平,王辛欣.商贸流通业地区发展差距评价[J].社会科学研究,2011(2)
6.张翔.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4(21)
7.杨以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效应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
8.岳云康.关于加快发展山西电子商务的初步建议[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15)
9.杨恺钧,胡树丽,苗雅婷.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风险因素识别——基于出口转内销型中小企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10)
10.陈万灵,唐玉萍.外销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困境及出路[J].对外经贸实务,2010(2)
11.吴爱东,田荣华.商贸流通业:打造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效路径[J].天津经济,2011(4)
12.袁.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创新研究——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为例[J].中国商贸,2011(22)
13.时保国,张育林.合理构筑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