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
2016-05-10白冰符惠明
白冰++符惠明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创业人才,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应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制度保障作出努力,力争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三区”联动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05-02
当前,大学要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要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文章试图在分析创新创业人才联动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合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为主体的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模式。
一、培养理念联动,确立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框架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而为被培养者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业者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联动培养模式,就是在高校传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教园区优惠的创业政策、人才的集聚效应、优越的配套服务和良好的互动氛围等一系列有利条件,构建大学校区和科技园区为主体的校区、园区和社区“三区”联动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新模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内容、方式和制度。其中理念是创新创业的灵魂,内容是创新创业的核心,方式是创新创业的手段,制度是创新创业的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必须在更新教育思想和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按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企联动实践模式,完成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树立科学、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即人们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以此确立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
二、培养目标联动,厘定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是在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创新创业人才五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的,这要求以高校和科教园为主的教育主体要在创新创业人才联动培养内容的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人才保持发展后劲的重要前提。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综合课程、实践课程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安排,在此基础上,自觉融入科教园区产业、社区事业以及区域行业发展所急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体现市场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构建学生网状知识结构。
第二,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都是在工作中不断地获得”。高校在培养学生中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努力围绕“怎么学”来下功夫,打破被动式、填鸭式、机械化的教学方法,跳出以教为中心的框框,积极推广启发式教学、访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快速转变,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为学生架起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夯实基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储备后劲。
第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改变传统只重共性约束而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切实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是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只要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引导大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培养大学生创新与超越意识,变大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创业。
第四,出众的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分析“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开拓进取比坐享其成更可贵。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学生缺少的正是主动探索的精神,缺少的正是亲身操作的直接体验。因此,高校教师除“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强化实践教育,为学生课外实践积极创造和提供条件,多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多开展创造性的科研实践活动。
第五,优秀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业除了有适当的项目和果敢的决策外,还必须有一个各方面专业人才默契合作齐心努力的团队,需要创业者以一种宽容精神进行合作,相互经常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功。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健全和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路径联动,探索合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要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在实习安排方式上要灵活多样,积极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加强学校与企业、社区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为大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创造机会和条件。高校加强大学生课堂教学与专业见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第二课堂实践的互动,从而形成校内外育人合力。二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运用启发式、访谈式等先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营造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其次,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由于教师对学生在学术的发展、人格的养成等方面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当教师要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自己同时也要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这就是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缸水的道理。高校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是实施创新创业人才联动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高校在与科教园区的合作基础上,通过“选、引、聘、挂”等方式,打造一支数量适度、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一是设置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岗位,从校内选拔一批专业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并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二是从园区、企业等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客座教师;三是通过园区从企业、地方聘请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四是从校内选派具有潜力的教师到科教园区、创业型企业以挂职锻炼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通过以上四种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了“师导生创”的引导作用。
再次,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在营造创新科技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人文艺术修养、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包括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二是举办精品科技赛事。高校与科教园、社区加强合作,在科教园、社区等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精心筹划并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科技文化论坛等赛事,培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联动培养创业人才开辟新途径。三是注重理论研究的引领。高校和科教园作为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积聚地,为双方开展课题申报、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双方也可合作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机构,编写教材、发表论文等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四是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学校可编辑和制作优秀校友的创新创业案例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等,在校内巡回展演,并定期邀请创业明星来校讲座,畅谈创业的心路历程、创业实务等,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最后,打造卓越的实践平台。构建“三区”联动的整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建立四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是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公共实践基地,通过学校、科教园区和社区的密切合作创设包括勤工助学岗位、志愿服务岗位等在内的校内外公共实践岗位。二是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践基地,通过短学期的实践教学、专业生产实习等环节,在基地指导人员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经受实际训练,全面提高创新创业素质。三是主要面向大学三四年级的就业见习基地,通过就业见习,为其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为企事业单位选人搭建平台。四是主要面向创新创业精英的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提供专门活动场所、设备等帮助其自主创业。每年由学校和科教园的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申请入园的项目进行评审。对入选者进行培训、划拨创业风险基金、配置导师跟踪咨询指导。
四、培养机制联动,打造坚固的创新创业人才保障体系
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还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联动培养在创新创业人才联动培养模式上除建立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经费保障和评价保障,从而实现“制度—经费—评价”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高校、科教园区和社区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队伍。“三区”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规章制度,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二是经费保障。高校、科教园区和社区需要筹集一部分经费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重大活动、创业师资培训、创业项目的孵化扶持等。在此基础上,“三区”合作并主动争取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建设经费,向社会、企业及个人募集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等;三是评价保障。根据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融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和以能力测评为主,教、考分离的学生评价机制。全面评价、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发展、提高的情况,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闫秉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理论学习,2006(12).
[2]张影,朱现平.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03).
[3]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6(11).
[4]刘亚敏,谭少波,韩怡.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对策浅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5]顾文兴.创新与创新体系[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