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含纱布块在头颈部减影CTA中应用价值
2016-05-10刘自力桑强章刘红霞陈祖勇胡小东
刘自力 桑强章 刘红霞 陈祖勇 胡小东
(湖北省 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432700)
口含纱布块在头颈部减影CTA中应用价值
刘自力桑强章刘红霞陈祖勇胡小东
(湖北省 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432700)
[摘要]目的探讨口含纱布块在头颈部减影CTA检查中减少伪影,提高工作效率的价值。方法我们对将行头颈部减影CTA检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实验组,口含纱布块,常规准备后按头颈部减影CTA程序扫描;对照组,常规准备后按头颈部减影CTA程序扫描。结果两组扫描的原始数据经工作站NeuroDSA减影处理后,所获得的“纯”血管立体图像,在图像质量上,实验组评分: 5分12例,4分5例,3分2例,2分1例;优良率为85%;对照组:5分4例,4分6例,3分5例,2分4例,1分1例,优良率为50%,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后处理时间,实验组平均后处理时间15分钟,对照组平均处理时间34分钟,实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综合两组图像质量评分与平均处理时间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口含纱布块在头颈部减影CTA检查中,能有效减少后处理伪影,提高图像质量,缩短后处理时间,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口含纱布块; 头颈部减影CTA; 后处理伪影; 工作效率; 图像质量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9559.2016.03.079
日常实践中,头颈部减影CTA检查因其扫描简单、快速,能克服颅底骨及海绵窦干扰,很好地显示颅内动脉而提高颅内病变的准确率[1-2],常被临床常规应用。但头颈部减影CTA检查要做平扫与增强两次扫描,常可以碰到因病人烦燥,身体轻微移动,不自主吞咽,甚至张口动作,减影处理,容易造成残留伪影,影响此段血管的连续性显示,甚至减影失败。作者通过探索口含纱布块在头颈部减影CTA检查中的使用,发现口含纱布块能有效减少伪影,提高图像质量,缩短后处理时间,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8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40例(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范围32-81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平均分成两组,两组受教育程度及认知能力无明显差异。
1.2 设备及扫描参数 全部患者在扫描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扫描设备为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 AS+ 64排 128层螺旋CT、双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用量45-50ml,注射速率5.0ml/s;注射用水为生理盐水40-50ml,注射速率5.0ml/s。两种扫描参数均同,扫描条件:120KV,250MAS,扫描层厚5mm,螺距1.0,矩阵512*512,横断位重建层厚0.625mm,重建间距0.5mm。
1.3 方法 患者仰卧,头前进,起始扫描位置为主动脉弓下,向上扫描到颅顶。行右肘正中静脉穿刺,在下颌角下方扫描,找到左颈总动脉远段轴位相定触发点,阈值100HU,延迟时间为5S。检查前向患者详细解释检查过程,以取得患者的充分配合,并用束带进行头部固定,扫描时嘱病人闭眼,屏住气,不要吞唾液。实验组20例用2-3块纱布叠成方块置入口内,力求最大程度张口,检查前咬紧,行头颈血管CTA扫描;对照组20例,仅作常规准备,行头颈血管CTA常规扫描。两组均行平扫与增强两次扫描。
1.4 减影方法与图像后处理 在西门子工作站,采用3D、NeroDSA和Inspase软件进行后处理。减影方法:将增强扫描薄层轴位图像减除平扫轴位薄层轴位图像,获得减影图像。常规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技术对图像进行重组。处理中要结合薄层原始图像综合分析。
1.5 评价方法 头颈部血管减影CTA,伪影主要出现在颅底及舌根部,图像质量评分标准(主观):5分:双侧颈动脉系及椎-基底动脉系显示清晰,管壁光整,无明显缺失;4分:双侧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血管显示清晰,管腔缺失小于1/4;3分:双侧颈动脉系及椎-基底动脉系血管显示尚可,管腔缺失小于1/3,或少许骨质残留;2分:双侧颈动脉系及椎动脉基底动脉系血管显示尚可,管腔缺失小于1/3,或明显骨质残留,基本满足观察;1分:双侧颈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显示差,血管节段性中断,大部分或完全缺如,或带有大量残留骨质,无法观察[3]。由两位高年资放射学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和分析,两者意见不统一,共同商定结果。设置4分以上者为优良,比较两组优良率。
2 结果
图像质量:实验组:5分12例,4分5例,3分2例,2分1例, 优良率为85%;对照组:5分4例,4分6例,3分5例,2分4例,1分1例,优良率为50%;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口含纱布块)典型病例(图1-3)
对照组(常规)典型病例(图4-6)。后处理时间,实验组平均后处理时间15分钟,对照组平均处理时间34分钟,实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综合两组图像质量评分与平均后处理时间,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图1图2图3
图4图5图6
图1口含纱布块头颈部VRT侧位相 ,图2口含纱布块减影后头颈部CTA-MIP侧位相及图3口含纱布块减影后头颈部CTA-MIP侧位相,示头颈部动脉血管显示清楚、完整,未见明显骨伪影存在;图4头颈部常规闭口CTA-VRT侧位相,图5减影后头颈部CTA-VRT侧位相及图6减影后头颈部CTA-MIP侧位相,示上下颌、舌根及上胸背部骨残留,部分遮盖目标动脉。
3 讨论
3.1 常规头颈部血管减影CTA技术,因其快捷、无创伤,与DSA检查结果有很好相关性,在临床中应用中较普及。减影CTA技术的原理类似于DSA,先采集CT平扫图像,然后按照相同的扫描参数,相同位置采集CT增强图像,通过NeroDSA软件把增强前后的两组薄层数据相减所获得的信息,再通过Inspase软件进行三维信息重组和血管信息分析,包括(VR、MIP、MPR、CPR)。减影CTA成功的关键在于扫描技术,要保证整个扫描过程中两次扫描参数吻合。由于现有的工作站只能进行简单的图像相减,不能进行有效校正。因此对于不能自主控制及昏迷的检查者,往往效果不佳或失败。减影不彻底就会在血管壁上残留骨组织,易误诊血管壁钙化或钙化斑块;减影过度易造成血管狭窄或非钙化斑块形成假象[4]。这样严重影响诊断质量,并且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浪费了有限医疗资源。笔者通过用束带固定头颈部及上胸部,扫描前设计好扫描系列和参数,尽量缩短扫描过程中的时间,并使用口含足够大纱布块的方法,能有效抑制病人张口或吞咽动作,避免或减轻检查过程中的活动度,减影后所得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后处理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医师诊断的自信心,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推广。当然注射速率也是影响头颈动脉成像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本研究两组均采用注射速率为5ml/s,所得动脉血管壁尚圆滑,这与李伟[5]等研究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头颈动脉减影CTA后处理图像直观、漂亮,临床医生和患者易接受,但必须结合原始薄层轴位图像做出综合诊断。
3.2 存在的问题(1)昏迷患者,在检查中若出现呕吐,纱布块可能阻挡分泌物,容易堵塞气道,需要扫描机架上配备摄像头,技师适时观察患者情况,并且检查前向患者家属告之注意事项,紧急情况能及时配合处理。(2)减影CTA需要两次扫描,辐射剂量较大,扫描前要个性化设计扫描参数,降低KV及MAS值,采用大螺距扫描,用铅皮遮盖非检查区域,避免不必要的照射。(3)本文为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人数有限,所有检查者均采用相同的对比剂总量和注射速率,未按体重指数及体质情况个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Andcrson GB,Stcinke DE,Pctruk KC.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versu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sms[J].Neurosurgery,1999,45:1315-1317.
[2]Villablanca JP,Martin N,jahan R,etal。Volume rendered helic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in the detection and aracterization ofintracranial aneursms[J].Neurosurg,2000,93:254-256.
[3]张小胜, 彭飞,黄德健. 两种不同螺距扫描对头颈血管减影CTA成像影响的分析 《中国临床研究》 2014,27(9):1042-1044.
[4] 崔尊社, 王俊鹏, 罗春海. 64排螺旋CT在头颈CTA减影中两种扫描方法效果的对比 《现代医学影像学》2012,21(4): 216-217。
[5] 李伟,等. 数字减影术在头颈部64排螺旋CTA的应用研究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34(2):99.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学科分类代码]320.1140
[文章编号]2095—9559(2016)03—2154—03
[收稿日期]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