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女子参政考论

2016-05-10朱阿丽金一兰石艳玲

管子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先秦

朱阿丽,金一兰,石艳玲

(1.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2.山东中医药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



古今论坛

先秦女子参政考论

朱阿丽1,金一兰2,石艳玲1

(1.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2.山东中医药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

摘要: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总结先秦妇女参政的方式、特征、内容和先秦时代人们对妇女从政宽容的态度,先秦妇女参政方式有摄政、辅政、干政等多种形式。先秦留有上古女性母系社会的遗风,并且注重女性教育,使得当时的女性得以在政治舞台上有机会展露才华。但不同女性参政也打上鲜明的个性烙印。汉代以后才礼法观念逐渐打压了女性参政的热情。

关键词:先秦妇女参政;先秦;女祸说

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之前,中国经历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宗法制过渡的漫长时期,这段时期,女性的主导地位逐渐为男性取代,随着女性在经济领域权力的日渐旁落,女性在政治上的权力也逐渐被以宗法制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会体制瓦解,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女性中的佼佼者,总不甘居人檐下,她们在男权社会中通过不同方式,施展她们的政治抱负或野心。先秦的女性由于还遗留着母系社会遗风,有才华和地位的女性依然在历史的舞台上对社会发展施加影响。本文试图从有限的先秦史料中,探究先秦时期,即夏、商、西周和东周这段时期历史中女子参政的踪迹和先秦女性从政的特征、特点及影响,为今天日益受到关注的女性崛起,提供有益启迪和借鉴。

一、春秋之前,女性参政,影响政局

(一)商代重臣,国之栋梁——武丁妻子妇好

妇好,是先秦有文字记载的以独立身份参政的唯一女性。1976年,安阳殷墟发现大型墓葬妇好墓,从而证实了甲骨文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妇好的真实存在。妇好是商朝高宗明主武丁之妻。商代到了中期,国家局势每况愈下,直到商王盘庚将首都迁至今天的殷墟古称商邑后,开始实施仁政:“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武丁执政后,更是致力于安邦治国:“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史记·殷本纪》)这使得商代逐渐走向国势鼎盛时期。

妇好作为武丁的妻子,为商朝走向鼎盛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妇好不仅是王妃,还与其他贵族一样,享有诸侯的地位,她拥有自己完全独立经营的封地邑和属下的田产(商王颁赏),使得妇好可以像其他地位独立的贵族一样向武丁王进贡,也得以组织一次在当时来看规模不小的战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1]意即商王占卜是否派遣妇好手下的3000士兵,此外再征召10000名士兵去攻打强敌。

1.身居要职,主持祭祀。武丁卜辞记载,妇好职责之一是主持祭祀。上古时期的人们,由于对自然界不解之谜的敬畏,往往要通过占卜和祭祀得到鬼神的福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因此主持祭祀占据社会政治生活极其重要的地位。商王要亲自主持祭祀,或由拥有重要政治地位的人物主持,妇好经常受命主持各类祭典,祭神、泉祭先祖甚至祭天。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的器物铭文中,也可以看到多件署名“司母辛”铭文的铜器,这些器物无疑属于墓主人并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司”是殷代王宫中掌管宫祭祀的官员。殷墟出土很多刻着“妇好”的龟甲,这些文字内容亦证明妇好是频繁主持祭祀的卜官。

“乙卯卜,宾贞:乎(呼)妇好ㄓ(侑)服(俘)于妣癸。”(《遗》620)

“丁巳卜,槱,妇好御于父乙。”(《合集》712)

“贞:勿乎妇好往燎。”(《合集》2641)

“甲戌卜,贞:妇好不往于妣庚。”(《合集》2643)

“贞:妇好ㄓ(侑)。”(《合集》2608)

以上卜辞出自妇好墓龟甲,ㄓ(侑)、匚(报)、槱、御、燎、往等,都是一些不同的祭祀方法。

2.运筹帷幄、征战千里。“妇好”不仅仅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女将军,大量出土的甲骨卜辞显示,在她的一生中,她是以最高军事统帅的身份,不仅多次带领将士征战沙场,还组织、参与战争的策划,为商王朝拓展疆土,奠定了牢固基础。

“己酉卜,贞,勿乎妇好先于庞登人?”(《殷契粹编》1229)

“甲申卜,贞,乎妇好登人于庞。” (《合集》6443)

商王朝是一个以今河南安阳一带为中心、疆域广大的国家,其疆域“邦畿千里,维民四止,肇域彼四海”(《诗经·商颂·玄鸟》),拥有众多的诸侯封国。这些诸侯国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几个国家与商王朝关系时好时坏,商王朝的国力强大时他们臣服,国力弱时他们暴乱。武丁执政期间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征讨诸暴乱的方国,对土方、夷方、羌方、巴方发动了数次规模较大的征伐。在这些战争中,妇好是重要的将领,领导、组织并参加过征伐羌方、巴方、夷方的一系列战争。当时的卜辞中有多处妇好参战的记录:

“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310)

“壬申卜,争贞,令妇好从伐巴方,受有佑?”(《甲骨文合集》6478正)

“贞,王令妇好从侯告征夷。”(《殷墟文字乙编》2948)

“贞,王勿妇好从氵止伐巴方,弗其受有佑?”(《殷墟文字丙编》313正)

这里的氵止、侯告是武丁手下的著名将领,从是率领的意思,意即妇好带领众将士出征[2]。

妇好之后,先秦再无女性带兵打仗的文字记录。这表明,商朝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男权社会过渡的时期,仍保留了母系社会的遗风。这时的妇女,还可以和男性并肩战斗,她们拥有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可以参加重大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发挥聪明才智,并立下显赫战功。虽然男子在社会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但并不排斥妇女以独立身份参与政治生活。进入西周社会后,特别是封建宗法制度逐渐健全之后,中国妇女的地位开始每况愈下,但在西周,仍有很多女姓通过不同的方式辅政,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政绩。

3.妇好辅政遗风:周姜、邑姜。“周姜”“邑姜”辅政其共同点为:具有贤德、教子有方,参政议政。文献记载了邑姜封侯;周太王每当确定大政方针,都要听取夫人周姜的意见:“谋事迁徒”。

周姜,是周太王(周族首领,周文王祖父)的妃子。育有三子:太伯(泰伯)、虞仲和季历(姬历,周文王姬昌之父)。《列女传·母仪传》记载姜女,“大王娶以为妃,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她的贤德影响到子媳。《诗经·大雅·思齐》有 “思齐大(太)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女。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东周之前,另一位有确切文字记载光彩照人的女性是邑姜。邑姜,姜太公吕尚之女,姜姓。周朝开国君王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这应该是邑姜干预封侯的神话演绎。今山西太原晋祠仍保留着供奉邑姜的庙宇。

(二)临朝干政,以女祸留名历史的妺喜、妲己、褒姒

春秋战国前,还有几位著名女性参与政治、影响了历史发展的格局。她们是夏妺喜,殷妲己,周褒姒。她们与妇好、周姜、邑姜相比,前者通过辅助君王取得了不朽的功业,促使各自的王朝走向辉煌,而后者则通过干预朝政,使各自所在的王朝进一步衰落,乃至灭亡,因此史学家多称她们为“女祸”。

《国语·晋语》记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按照《国语》所述,妺喜、妲己、褒姒都是敌国派到朝廷,执行颠覆朝廷,担负特殊使命的女性。

当代学者赵东玉在《先秦女子亡国说剖析》 一文总结了历史上有关妺喜、妲己、褒姒等女性的各种历史性评述:有扰政说、因宠改立说、阴谋颠覆说、利外离亲、女色迷惑说甚至天命褒姒说[3]。不少现代学者也对历史上这几位女性的真实身份进行过质疑和研究,如刘士林认为:“妲己就是以姬昌为首的反商诸侯联盟中美人政策的执行者之一。而她虽为周王朝建了奇功,但因了‘为贤者讳’的政治需要则不能不做出牺牲,以及在历史叙事中把她妖魔化为周王朝的敌人。”[4]也有学者认为:妲己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性,她提出“罚轻诛薄,威不立耳”的政治主张受到纣王重视[5]。

由于时代久远,妺喜、妲己、褒姒所流传的历史资料很少,但推测,她们参政的特点与妇好不同,她们是以王妃的身份被动参与到政治漩涡当中,国破家亡人毁誉,对她们的态度,随着中国封建男权体制的加强,变得面貌全非。

二、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女权觉醒的时代

(一)依靠王后或太后的特殊身份执政或辅政,并对政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时至东周时期,母系社会遗风尚存,加之当时礼坏乐崩,可以看到更多的妇女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身影。史料中记载了至少三十处以上的东周女性参政事例,比较有影响的是:聪慧贤达、母仪天下的卫国国君卫定公夫人、卫献公之嫡母定姜,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摄政达37年,摄政近40年对齐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君王后。有记录的最早的春秋时期女性干政者芮姜。《左传·桓公三年》记载:“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魏。”因提出“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治国思想而名声大振的赵威后,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的宣太后芈八子。宋代陈师道指出:“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列女传·齐威虞姬》还记载了齐威王之姬虞参政的事:威王即位,九年不治,委政大臣,诸侯并侵之。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虞姬谓王曰:“破胡,谗谀之臣也,不可不退。齐有北郭先生者,贤明有道,可置左右。”

1.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思想家楚武王夫人邓曼。邓曼,邓城(今湖北襄阳西北)人,春秋时邓侯之女,楚武王夫人,楚文王母。邓曼精于易理,并深谙楚国国情、军情和民情,常为楚武王出谋划策,地位显赫,楚武王经常问政于夫人邓曼。邓曼是一位具有政治家的真知灼见和敏锐目光的女性,她提出了“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治国理念和“满而亏,物盈而荡”的哲学观点,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左传》两次记载邓曼,《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大夫屈瑕将攻罗国,斗伯比观其骄而知其必败,请求武王增援军队。武王拒绝,并将此事告诉了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国。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另一次是《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庄公四年春,楚武王将讨伐随国前,邓曼叹曰:“盈而荡,天之道也……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后武王果然死在途中。这令《左转》作者称奇,道邓曼能预卜先知,她的这个哲学思想比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0年)提出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思想还要至少早一百年时间。

2.聪慧练达,功成鲁国的文姜夫人。文姜是齐国公主,父王齐僖公。鲁桓公三年文姜嫁到鲁国,后被立为夫人。先后为鲁桓公生下儿子公子同和公子友。公子同就是后来的鲁庄公。在文姜出嫁第十五年时,随鲁桓公出访故国齐国时,鲁桓公客死齐国,因此缘由,文姜一直背负历史骂名,被认为是为了和自己的同父异母兄乱伦而杀死丈夫。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经就这一历史疑案做了探究,认为这不过是历史误会《左传》、或是《史记》之后的作史学家别有用心地扭曲史实[6]。

鲁桓公去世后,公子同只有十二岁,故夫人文姜责无旁贷地走上鲁国的历史政治舞台的前台,文姜在掌权的30多年里,鲁国从衰微走向强盛。她励精图治,努力协调鲁国和齐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并且在长勺挫败了霸主齐桓公的进攻,为鲁国的复兴做了巨大牺牲。从文姜谥号亦可看出端倪。谥号,是朝廷为了褒善贬恶,根据死去的古代帝王、贵族的品行进行追认的一种称号。谥法规定三类有固定涵义的字为谥,扬善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其中经天纬地、德尚过人曰文。夏商周时期,妇女不称名和氏,只称姓,姜是文姜母国诸侯国齐国的姓,故文姜是指有才华和美德的姜姓女子。历史上获得文谥号的人物,可以说都是倍受后人推崇的人物。比如汉文帝、文宣王孔子,王文成公王阳明等。

《春秋》多次记载文姜出访斡旋于诸侯:“庄公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庄公十九年,夫人姜氏如莒。”“庄公二十年,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庄公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文姜去世后,鲁国隆重地安葬了文姜:“庄公二十二年癸丑,葬我小君文姜。”《春秋》传为孔子整理,对文姜的溢美之言,随处可观。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文才武略的文姜尊敬有加,一直尊称文姜为小君或为夫人:“庄公二十年,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庄公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春秋·庄公二十一年》)薨,只有古代君王或王后去世才称薨[7]158。“庄公二十二年,癸丑,葬我小君文姜。”(《春秋·庄公二十二年》)

《左传》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将《春秋经》“庄公二年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改写成了“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也有学者考证,古代,奸,通干。意即文姜干政,凭空填加了“书,奸”字,以后历史对文姜的丑化都由此为源头。《史记》更是将这段历史毫无根据地并且添油加醋地写成了“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史记》由于误解《左传》对文姜的评价,则避而不谈文姜的治国功绩,却对其所谓的兄妹淫乱之事妄加批判。

形成这一历史谎言的深层次原因是:红颜祸水的男权思想业已形成,再加上,儒家礼法制度的形成,鲁桓公带夫人出访属于违背礼法的行为,不遵守礼仪规则会客死他乡的文化潜意识在《史记》中流露无遗。总之,以封建专制思想维护男权统治的正当性,越来越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桎梏女性参政的精神锁链。

3.母仪天下的卫定姜。定姜是卫国国君卫定公夫人,卫献公之嫡母。定,是谥号。

《左传》四次出现定姜夫人,是作者着墨比较多也写得比较生动传神的一位女政治家,是卫国重要的政治家。第一次是写定姜调和君臣关系:卫定公与臣子孙林父失和,定姜一语劝和的典故。《左传·成公十四年》记载:“十四年春,卫侯如晋,晋侯强见孙林父焉,定公不可。夏,卫侯既归,晋侯使郤犨送孙林父而见之。卫侯欲辞,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见而复之。”晋国将卫定公厌恶的孙林父送回来而卫定公拒见时,定姜劝告定公去见他,以免给晋国以讨伐的借口,引来灭国之祸。表现了她能权衡利弊、顾全大局的政治家气度和智慧。

第二次、第三次是写定姜训诫已经继位的嫡子晋献公。“成公十四年:冬十月,卫定公卒。夫人姜氏……见大子之不哀也……叹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左传·襄公十四年》又记载:“子鲜从公,及竟,公使祝宗告亡,且告无罪。定姜曰:‘无神何告?若有,不可诬也。有罪,若何告无?舍大臣而与小臣谋,一罪也。先君有冢卿以为师保,而蔑之,二罪也。余以巾栉事先君,而暴妾使余,三罪也。告亡而已,无告无罪。’”

《左传·襄公十年》:“孙文子卜追之,献兆于定姜。姜氏问繇。曰:‘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丧其雄。’姜氏曰:‘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大夫图之!’卫人追之,孙蒯获郑皇耳于犬丘。”《左传》中定姜第四次出场,那应该是她政治生涯中最精彩的记录。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国力弱小的卫国,处于齐晋等大国夹缝之间,必须谨慎应对好每一次战役和外交。郑国的皇耳率兵攻打卫国,孙林父占卜出不详繇辞“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丧其雄”。一时卫国君臣对出不出战犹豫不决,卫定姜看了繇辞作出新解:“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大夫图之!”一句“征者丧雄”,立刻将不详卦辞变成鼓舞士气的檄文,卫定姜身上所具有的果敢的政治家才能和机智展现无遗。之后卫国果断迎击,并俘获来犯的皇耳。

从以上资料看,卫定公在用人上要征求定姜建议:“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左传·成公十四年》)臣子出兵也要征求太后的意见,甚至定姜要屡屡训诫已经做了国君的不肖嫡子。这表明,一是定姜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受到卫国君臣,也包括左传作者的高度敬重,二是定姜在卫国权利中心拥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地位。

4.外柔内刚,谨慎致信的齐国君王后。另一位通过摄政对国家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女性是齐国君王后。公元前284年,秦、燕等六国攻打齐,杀齐缗王,齐缗王之子田法章改名换姓逃到莒地太史敫家为奴。太史敫之女慧眼识人,私许法章,即后来的齐襄王。齐军击破燕军复国后齐襄王继位,立即迎立太史敫之女为王后,史称君王后。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十九年),齐襄王去世,田建继位,史称齐王建,其母君王后摄政,君王后走上政治舞台的前台。

《史记》评价君王后:“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君王后摄政期间与秦国交往采取谨慎克制的策略,与诸侯交往亦讲求诚信。再加上齐国处于远离秦国的东海边上,秦国采取远交近攻之策,忙于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因此齐王田建继位四十多年未经受战争。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君王后虽然与各国交往讲求诚信,但政治外交上谨慎的风格也是导致了齐国最后被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齐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尽管齐国谋臣周子一再劝谏,指出齐国与赵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谨慎的齐国还是不同意借粮给赵,由于得不到援助,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

公元前221年,秦在灭韩、赵、魏、楚、燕五国之后,派大将王贲率秦军从北向南攻击齐国。即墨大夫拜见齐王建,希望齐能与赵、魏、韩、楚四国残余势力合纵抗秦,收复四国被秦国占领的失地,并攻打秦国东边的临晋关和秦南边的武关,树立齐国强大的威望,并灭掉秦国。但齐王建没有听从建议,最后投降秦国,并落得饿死他乡的下场。

(二)因机缘所致,以特殊身份影响政局、参与政治事件的女性

1.只身斡旋,复兴卫国,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不仅留下了著名诗篇《载驰》《竹竿》《泉水》,还是一位拥有卓越政治远见、忧国忧民的爱国女性。许穆夫人本姬姓,为卫文公的胞妹,宣姜与卫昭伯公子顽的女儿。因嫁与许国穆公,史称许穆夫人。在出嫁的选择上,许穆夫人就表现出过人的远见卓识和对政治、军事非凡的洞察能力。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以结盟为目的政治联姻非常普遍。在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时,许穆夫人提出自己对婚姻的见解:“言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 (《列女传·仁智篇》)她从国家安全考虑,认为自己的婚姻,应当能给社稷安危带来政治上的福祉,表现出远大的政治远见,后卫国果然被狄所灭。在父亲卫惠公去世后,公子赤继位,即卫懿公。《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因而引起举国上下怨忿。北狄侵卫,国人不肯征戎,卫懿公只得披挂出征,结果全军覆没,卫懿公被杀。许穆夫人听到国破家亡的消息,悲愤异常,立即驱驰回国,归唁卫侯。行前向丈夫许国国君求援,但许国君臣怕引火烧身,并派大臣竭力阻挠。《左传·闵公二年》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诗经·鄘风》记载了《载驰》的内容,记录了女诗人忧愤的心情,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记载女诗人诗词的文字:

载驰载驱,归唁卫候;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仅;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许穆夫人悲愤交加,转而向齐国求援,以克敌复国。《左传·闵公二年》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后,接着就叙述齐桓公派兵援卫和赠许穆夫人鱼轩的典故。在齐国的帮助下,卫国重振,这与许穆夫人斡旋千里的有效外交是分不开的,并且赢得齐桓公的敬重。

2.“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楚庄王的王后樊姬。樊姬,既是楚庄王宠妃,又是一位贤淑、聪慧的女政治家,她因鞭策楚庄王霸业有成而闻名于世。在她的劝谏下,楚庄王戒淫乐,励精图治,使楚国日益振兴。楚庄王喜欢打猎,樊姬规劝无果,樊姬就以拒绝食肉来谏劝,让楚庄王开始勤政于朝。她建议楚庄王任用贤良孙叔敖,罢免庸臣虞邱子,在孙叔敖等人的辅助下楚国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故楚史书特别记载:“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

3.力劝重耳回晋国继位的女政治家齐姜。《列女传》曾记载,晋公子重耳,被继母骊姬陷害,逃亡到齐国时,受到齐桓公的厚待,将宗室女子许配给他。55岁的重耳沉静在温柔乡里,不想再回他自己的祖国晋国继位。齐姜力劝重耳,回国成就使命重振晋国。劝解无效的情况下,便和重耳、狐偃一起将重耳灌醉,护送晋国,重耳继位,这就是后来做了诸侯盟主的一代霸主晋文公。“齐姜公正,言行不怠,劝勉晋文,反国无疑,公子不听,姜与犯谋,醉而载之,卒成霸基。”(《烈女传·晋文齐姜》)

4.刚烈护兄的穆姬、机智救夫的声姜。被汉刘向写入《列女传》穆姬,父亲是晋国晋献公。“姬”是她娘家晋国王族的姓氏。因为嫁秦穆公,故史称穆姬。公元前655年嫁到秦国。公元前645年,秦灭韩之战中,穆姬的哥哥晋惠公被秦穆公俘虏,穆姬带着三个儿女太子罃、公子弘、女儿简璧,登上断头台欲履薪自焚,逼迫秦穆公放掉晋惠公。

声姜(?-前611年),鲁僖公夫人,鲁文公母亲。鲁僖公十七年(前643年)秋,鲁国军队把项国消灭了。齐国干预这件事,扣留了鲁僖公。这年秋季,声姜为救僖公,出使卞地会拜见齐桓公。

5.直谏君王的钟无盐及宿瘤女。钟无盐,又称钟离春、钟无艳。《列女传·仁智篇》记载:“无盐之女,干说齐宣,分别四殆,称国乱烦,宣王从之,四辟公门,遂立太子,拜无盐君。”据传,钟无盐相貌丑陋,但聪慧过人,有胆有识,她自诣齐王,劝谏四殆,力劝齐王放弃声色犬马歌舞升平,纳贤勤政,被齐王拜为王后。她建议齐宣王“罢女乐、拆渐台、进直言,退谄谀,实府库,选兵马,齐国大安”,使齐国再一次成为强国。史书关于钟无盐的文字记载始于西汉刘向著《新序》,春秋时女子参政人数广泛,影响深远从这一史实亦可见一斑。

宿瘤女为齐东郭采桑之女,其貌不扬,但学识丰厚、能言善辩,她曾面斥齐闵王执政的沉疴陋习,闵王为宿瘤女的才学所折服,拜其为后。可见齐国部分女性能够接受文化方面的教育,并非由国家而是由女性个体家庭来完成。

(三)以干政、乱政留名历史的宫廷女性

争夺储位,干预立嗣,私欲膨胀,跻身宫廷权力争夺,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宫廷女性参与政治的目的。如:卫宣姜、骊姬、哀姜以及后来的秦赵姬。

卫宣姜。卫宣姜是卫宣公的夫人,生卒年不详,齐僖公之女,文姜之胞姊。刘向记载:“卫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子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果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列女传·孽嬖传》)干政的结果,也导致自己的两个亲子被杀。

骊姬。 春秋最阴险的参政女性骊姬,骊戎首领的女儿,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做了晋献公的妃子,凭借晋献公的专宠,欲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之后骊姬设计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制造了“骊姬倾晋”。骊姬、奚齐在晋献公死后即被大臣里克所杀。 明梁辰鱼 《浣纱记·论侠》:“ 晋献公有子三人,长曰申生,次曰重耳 ,次曰夷吾。献公听骊姬之谮,申生自杀,重耳奔翟国, 夷吾守屈城 。”

武姜。武姜,郑武公妻,她是最愚蠢的干政者。《左传·隐公元年》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武姜在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竟然对这个儿子耿耿于怀,先是鼓动郑武公废掉太子庄公,改立次子共叔段,不许。庄公继位后武姜先是为共叔段索要封地,之后又极力鼓动次子共叔段起兵造反,导致共叔段被杀。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就从这里来的。

哀姜。哀姜,哀为谥号,齐国公主,鲁庄公24年聘之为夫人,无子。欲立与之情好的公子庆父,失败被杀。“闵公,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故齐人立之。共仲通于哀姜,哀姜欲立之。闵公之死也,哀姜与知之,故孙于邾。齐人取而杀之于夷,以其尸归,僖公请而葬之。”(《左传·闵公二年》)

三、春秋战国时期女性参政的方式、特点以及先秦时人们对女子从政的态度

(一)春秋战国时期女性参政的方式和时间如下(见表1):

直接摄政的有鲁国文姜、齐国君王后、秦国赵姬(秦始皇生母)等;参政或辅政的有楚武王之后邓曼、楚庄王后樊姬、有卫定公妻定姜、秦穆公夫人穆姜、许穆公妻许穆夫人等。也有留下骂名的乱政之晋献公妃子骊姬和干政失败的郑武公的夫人武姜和鲁庄公妻哀姜。总之,在春秋战国,参政数量之广、影响之大,留下的佳话和轶事之多都是后世不能望其项背的。

表1

(二)春秋战国时女性参政的特点

1.春秋战国时期是女性逐渐丧失独立身份的历史时期,像妇好那样能征善战,以臣子身份和丈夫一起组织策划的国家大事的女性越来越少。宗法制完善扩大和发展的结果,是女性越来越被排斥到经济和政治权利中心之外,它构成了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规定父位由嫡长子继承,长子同时继承父亲在政治、财产方面的一切特权,女子被剥夺了受封和爵位,丧失了政治和财产继承权,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由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至春秋时期的女子已经失去了独立的政治地位,她们往往依赖其在婚姻中获得的特殊身份参政,或者在太子幼年或力量羸弱时摄政,或者以王后等身份辅政或干政。如钟离春一样直接觐见齐王,陈述政治抱负的女性,只是后人杜撰的文学作品。

2.春秋战国时期参与政治的女性,参政的方式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作为政治漩涡的人物以特殊身份跻身政界,她们中间既有像邓曼、定姜这样深明大义、富有远见和政治头脑的女政治家,也有像武姜、骊姬这样自私狭隘,为一己私利乱政并祸国殃民的昏聩女子。个人的见识和胸怀直接影响参政的结果。这也是人治政治下的必然产物,就如封建历史上既有远见卓识的男性帝王如汉武帝、唐太宗,也有昏庸无能沉湎酒色葬送王朝的皇帝一样。不能因为出了像骊姬、武姜、赵姬这样女子干政,就给女性扣上红颜祸水的帽子。

3.至春秋战国时期,妇女参政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春秋时期,众多积极从政的女性当中,尤以姜姓人数居多。出现了穆姜、哀姜、定姜、声姜、文姜、齐姜、宣姜一大批齐国女性参政者,姜姓妇女有着积极的从政意识和相应的知识技能。这是因为齐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强国,各个国家纷纷通过联姻倚重齐国,故齐国的女子有了更多的嫁给其他诸侯而参政的机会。二是因为在齐国有女子主持祭祀的习俗。《汉书·地理志》:“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女子在学习和主持祭祀活动中,拓宽了视野,学习了大量知识,锻炼了政治才干和能力。因此一旦有机会涉足政坛,她们如鱼得水。

(三)先秦时人们对女子从政的态度

1.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对女性参政的历史评价,首先存在着成者王侯败者寇的现象。改朝换代的新政权,必然要建构新政权存在的制度上和伦理性上的合理性。所以威武妇好横扫中原,扩疆八方,得到的赞誉不绝于耳。妺喜、妲己、褒姒都随着他们失败的丈夫,被钉上荒淫无耻的标签。当然由于妇好墓所幸出土在现代,也让妇好绕过了后儒文化思想中那些轻贱女性话语权的诋毁。

2.从《春秋》《左传》这二部历史文献的作者对女性的态度来看,汉之前人们对女性参政还是比较宽容的,对参政女性的评价也主要看她们政绩,《左传》作者和《史记》作者司马迁对定姜、穆姬、许穆夫人等参政女性的评价看,这时候对那些参与政治,但深明大义、励精图治的女性,是持肯定态度的。

3.以礼法伦理角度去评价女性从政,是汉代以后的事。前述对文姜的各种夸大其词的歪曲从汉代《史记》开始愈演愈烈。汉之后遵守礼法成为评价一个女性政绩的标准,对仁厚、重礼、重孝的女性赞赏有加。如给予善待寡居儿媳的定姜以由衷的赞赏,《列女传· 仁智篇》将卫姑定姜者描写成有慈姑之厚的女性:“儿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

4.“红颜祸水”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渐渐成为男权社会打压女性参政的一种社会上层建筑的主流意识,标志着女权制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转折。

《诗经·大雅·瞻印》写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鳃厥哲妇,为集为鸥。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以女子干政来解释西周灭亡。女子扰政之说最早见于史册者,是所谓周武王伐商檄文:“……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 (《尚书·牧誓》)由于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可能是秦、汉时的博士伏生用当时的文字撰写的,那么我们看到的“牝鸡无晨,牝鸡之晨”“红颜祸水”的观念也应该在秦、汉以后才逐渐形成。秦汉以后的史家,受礼法思想影响,如《史记》作者、《列女传》作者,开始普遍用女色祸国的观念来解读历史,为后世政治实践提供前车之鉴。成于汉代《列女传·节义传》描写伍子胥看到吴王夫差贪恋沉溺美色,故向吴王进谏:“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以后,中国历史上参与政治的女性无一幸免,都被打上“女祸”的烙印,汉朝的吕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清朝慈禧太后,都没什么好名声。尽管在武则天统治长达半个世纪里,国力达到从未有的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她大胆改革,革除时弊,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任用贤才,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代,但依然避免不了被舆论棒喝的结局。

参考文献:

[1]常新枝.商代女杰——妇好[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曹定云.“妇好”、“孝己”关系考证——从妇好墓“司母辛”铭文谈起[J].中原文化,1993,(3).

[3]赵东玉.先秦女子亡国说剖析[J].吉林大学学报,1989,(5).

[4]刘士林.妲己本事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5]张锴泽.重新认识商纣王的历史功绩[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4)

[6]朱阿丽.文姜与文姜祠关系考[J].管子学刊,2015,(2).

[7]杨伯峻.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张杰)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1-0049-08

作者简介:朱阿丽(1965-),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5

猜你喜欢

先秦
安徽博物院馆藏先秦货币浅析
政治与人:先秦诸思想比较
论先秦赵国的造型艺术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先秦祝诅文刍议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
试论《国语》所反映的先秦用乐及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