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子》与孔子人才思想之比较

2016-05-10池万兴

管子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管仲管子孔子

池万兴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管子》与孔子人才思想之比较

池万兴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管仲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们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都有丰富的人才思想与论述。但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管仲与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孔子,他们的人才思想也有许多区别。作为管仲思想记录与发挥的《管子》的人才思想是管仲治国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孔子的人才思想只不过是他以仁义治国、实现其改良社会政治的一个保障而已。

关键词:管仲;《管子》;孔子;人才思想

春秋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代,也是我国在用人制度上由西周的“世官制”向选贤任能制的转折时期。一方面随着周王室的日益衰落和对诸侯失去控制能力,诸侯之间的争霸称雄愈演愈烈。现实的需要使霸主们深刻地感受到必须突破传统的宗法血缘关系,打破世官制,从社会中下层人才中广泛地选拔贤才;另一方面随着文化知识的下移,“士”这一阶层空前活跃。他们走南闯北游说人主,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针对社会现实纷纷提出自己解决社会纷乱的谋略。于是“士”阶层开始受到诸侯们的高度重视和尊重。这样招贤、尊贤、用贤遂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和社会风气。

管仲和孔子都生活于春秋时代,他们都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各自的政治实践与教育实践过程中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的人才主张。由于时代基本相同,面对的社会现实基本相同,所以他们的人才主张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他们的身份不同、目标不同、政治地位不同等许多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他们的人才思想也有较大的差别。管仲是政治家和思想家,是治国的实践者。他的人才思想是和其治国实践相联系的,也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治国实践的总结。因此其人才思想是丰富的、有体系的、完整的。而孔子是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以仁义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以及开创了私家办学的社会风气,使文化知识下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使平民有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机会。所以管仲和孔子的人才思想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的来看,孔子的人才思想和《管子》相比是缺乏体系的、不完善的。《管子》的人才思想是管仲治国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孔子的人才思想只不过是他以“仁义”治国,实现其改良社会政治的一个保障而已。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管子》和孔子人才思想的区别之所在,从中可以看出政治家兼思想家和教育家兼思想家他们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有一定差别的。当然《管子》和孔子人才思想的差别,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不同特征。

《管子》是从治国图霸的角度论述人才作用的,而孔子是从如何实现其改良社会政治、实现仁义礼乐平世乱的角度来论述人才作用的。在先秦诸子中《管子》最早论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它不仅突出地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将人才作用提高到国家治乱存亡、称雄争霸的高度来认识。《管子》意识到:“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管子·霸言》,以下凡引《管子》只注篇名)人才不仅是国家强盛的关键,也是称霸天下的条件之一。《五辅》篇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取得盛大的名声、广泛的荣誉、丰功伟业、显名于天下为后世不忘,都是因为他们能够重用人才。这显然已经认识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历史规律。《权修》篇不仅论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而且认识到人才培养为百年大计,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并非像“树谷”“树木”那样的短期行为所能起作用的。这充分表现了《管子》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此外《管子》尤其强调君主与“中央之人”的关键性作用,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关键在君主,“一国之存亡在其主”(《七臣七主》),“备长存乎任贤”(《版法解》)。《管子》不仅论述了君主、中央之人尤其是相的重要作用,也论述了士农工商各种人才的重要作用,这比孔子要全面深刻得多。从《管子》全书来看,整部《管子》都体现了人才关乎天下得失与国家兴亡的理念。齐桓公本人一生事功的成毁就典型地体现了用人是否得当关乎国家兴亡与事功成毁的经验与教训。齐桓公之所以能建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的赫赫功业,关键就在于能够重用管仲、鲍叔、国子、高子以及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隰朋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而齐桓公最终身败名裂、为天下笑就在于其用人不当,在于他不听管仲临终的劝告重用了竖刁、易牙、公子开方这些奸佞小人。即所谓其得在于用人,其失亦在于用人。《说苑·尊贤》总结说:“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孔子的思路是从人才与国家兴亡、社会治乱的关系入手,他总结历史经验并依据其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深入观察与分析,认为政治的得失、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用人。所以他主张“举贤才”(《论语·子路》),认为“才难”得,“为政在人”。尧舜是孔子最为崇拜的圣贤人才。尧传位于舜,舜用大禹治水,用后稷治农,用契治教,用皋陶治法,用益治林,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从而天下大治,号称太平盛世,所以孔子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周武王也是孔子推崇的圣王,由于他有十位贤臣的辅助,不但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而且使天下大治。由这些历史经验孔子总结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孔子家语·哀公问政》)他认为选贤任能一方面可以使国家治理得更好,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坏人混进执政者队伍祸害人民;此外贤人政治可以使人民拥戴,也可以对那些不直、不正之人进行教化。贤人政治还可以使人民相互勉励、积极追求上进。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用贤则治”的人才思想。但孔子对人才作用的认识只仅集中在“士”这个阶层,对于“士”之外的各类人才的作用则缺乏论述,他没有意识到社会是一个复合体,需要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对于君主和中央之人以及农工商之人的作用缺乏论述。这和管子作为政治家、治国实践者的人才思想还是有巨大差别的。

从人才标准这一角度来看《管子》也比孔子的人才标准要宽泛得多。由于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关系到国家的兴废存亡和长治久安,所以人才选拔与使用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当然,无论是人才选拔还是使用都离不开人才标准,因此《管子》对于人才选拔与使用的标准也有一系列全面深刻的论述。大致而言《管子》的人才标准有三个方面:一是各行各业都有大批的优秀人才。这实际上突破了先秦各家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大人才观”[1];二是品德高尚者即人才;三是“中央之人”是国家的柱石。难能可贵的是《管子》不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人才选拔的标准,而且对于人才选拔、人才使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这样齐国春秋时期的桓管时代人才选拔便具有常态化、法制化的特点。这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是最为先进的人才选拔理念和规章制度。

《管子》意识到各行各业中都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奇能异质之士,所以《管子》的“大人才观”主要论述了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人才的作用与标准。管仲从人才职业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士农工商“四民”各从其业,以业定居,从而使各行各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独门绝技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授下去、继承下来并能发扬光大。这样某一群体所从事的职业世代相传,于是便实现了全国各种职业的专业化、固定化。这不仅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选制”中还规定各行各业出类拔萃者可以选拔为地方官。这在春秋时代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官制”盛行的时期就不仅仅是一种强化职业培训、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措施,而且为各行各业下层阶级找到了一条通往仕途的有效途径。是由“世官制”向“选用制”“用贤制”转变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有利于从更大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和官员,而且为各行各业中的杰出人才找到了合理的出路,有利于他们不断地提高技艺和业务水平。所以《管子》“大人才标准”的确立与实施,打破了传统的、狭隘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官制”的人才观念,从而为齐国各行各业培养与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这就使齐国的发展有了雄厚的人才基础与人才保障,保障了各行各业能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关键是“中央之人”的选拔培养与使用。因为“中央之人”是国家的首脑和中枢,是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者。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取决于“中央之人”[2]。反之,如果“中央之人”不是法律制度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那么君主的权力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削弱。此外“中央之人”又是全国人事与财政大权的掌控者。如果“中央之人”任用不当就必然会出现用人失控、财政失控、权力失控、吏治败坏、宗派盛行、甚至奸臣当道等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因此“中央之人”是政治人才选用的关键之所在。“中央之人”不仅要有德行,更要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要有驾驭全局的大德大智和大勇。中央之人必须是才德兼备的具有驾驭全局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人才。

孔子和《管子》相比较,孔子的人才标准实际上只是论述了政治人才的标准。他的人才标准局限于“士”这个阶层,对于“士”之外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标准则缺乏关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才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品德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在此基础上他又强调人才不仅要有知识与智慧,而且还要有通权达变的能力,要具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和智慧,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善于分析与处理问题。他主张人才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将品德修养与才能推广到社会中去,才可以辅佐君主治理国家,达到发展经济、安定团结、实现人际和谐的社会治理目标,并对整个社会起到表率与教化作用。尽管表面上看来他的人才标准还是比较全面、务实的,但实际上孔子的人才标准只仅局限于“政治人才”,而忽视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是需要各种不同人才的。因此和《管子》相比孔子的人才标准是单一的、不全面的。

从人才的使用与选拔方面来看。《管子》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选拔原则与方法,而且使人才选拔与使用制度化、法制化。这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管子》认为社会上贤德之士大有人在,关键是执政者能否发现和任用人才。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大批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尊尊亲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用人制度的旧框框,突破宗法制的束缚,注意从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地选拔人才,“论材(才)、量能、谋德而举之”[3]164,并要努力做到“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君臣上》)。只有通过建立人才选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常态化,才能为国家选拔更多的各行业的优秀人才。

春秋时期桓、管时代齐国建立并推行了一整套自下而上、逐级选拔人才的制度。《立政》篇阐述了君主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纲领与政策措施。该篇首先提出了君主用人方面的三项根本原则,认为这三条原则决定了国家的安危与治乱。同时提出了鉴别人才的四项重大政策。根据这些记载来看,齐国曾明确规定各级官员都必须荐举人才,并将是否举荐人才作为考核官员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于如何举荐人才、举荐哪些人才也有明确的规定。朝廷要求各级官员按照举荐孝悌、忠信、贤良、俊才等规定和办法,由地方官吏逐级举荐、上报当地的人才,再由朝中主管官吏进行登记,汇编成册。选拔过程必须坚持“贤”“才”两个标准。将那些“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悌)闻于乡里”和“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4]226推荐给朝廷。并明确规定各级官吏“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4]226。也就是说,如果当地的官员发现人才而不向上级部门推荐就按五等定罪。由此齐国不仅建立起了一整套选拔人才的制度和办法,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的任用官吏、使用贤才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一是选拔人才的重德原则;二是察能授官的原则;三是扬长避短的原则;四是拒用訾讆之人的原则;五是反对划圈拉派的原则;六是实行使用制的原则;七是赏功罚过的原则;八是废除官吏终身制的原则。在人才选拔的方法上《管子》提出了一系列方法:一是不记恩仇唯才是举;二是开设庭燎引士自荐;三是不分国别唯才是用;四是深入基层选拔贤士;五是不计出身三选贤士。在人才使用方面,《管子》在其大人才观的基础上对于人才使用问题不仅有十分精到的见解与论述,而且对于如何使用人才形成了一定的制度。《管子》认为,首先人才能否得到正确使用、人才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君主的贤明与否,取决于君主的个人素质。所谓“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牧民》)。其次人才使用要做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权修》)。再次在人才使用上要做到“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形势解》),对于人才看其主流不求全责备。最后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信任人才。这些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孔子人才选拔与使用的思想也是比较丰富的。首先他主张在选人用人方面不论亲疏、门第、年龄,唯才是举。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时要冲破宗法制度的束缚以及任人唯亲的禁锢,不论亲疏,只要是有德有才者都可以大胆选拔与使用。其次注意选拔正直的人抑制打击邪恶之人。孔子认为,选拔正直的人以此来教育感化那些不善之人使之改恶从善,不但可以使官场树立正气,而且可以净化政风,改变社会风气,这样就会使“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再次在人才选拔与使用方面要坚持知人善任、不求全责备的原则。在人才的选拔与考核方法上,孔子主张:一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人才进行全面考察。二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三是在人才使用上主张因能任职,察能授官。当然,表面看来孔子的人才选拔与使用原则和方法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但一方面他的人才选拔与使用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士”这一阶层,对于“士”之外的各阶层人才有所忽视,另一方面如何保障选拔原则与方法的落实则缺乏必要的论述,更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尽管他的想法很美好,但这种选拔与使用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清廉正直的官员,如何保障这些选拔原则的贯彻执行则没有约束力,更缺乏制度的保障。所以这就难免成为一种美好的理想而已,缺乏实际操作性和现实可能性。

孔子和《管子》对于人才培养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也有较大的差距。

管仲是从治国的政治实践与社会实践出发突出强调人才作用的。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建立王霸之业、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要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因此《管子》将人才的培养、教育与选拔放到了国家兴废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明主之务”在于“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五辅》),此可谓“霸王之事也”。但人才是有层次的,对于国家治乱兴衰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那些居庙堂之上的“大人物”,所以《管子》非常重视对将帅的培养与使用。认为国家的安危以及富国强兵的关键往往取决于将相大臣这些所谓“中央之人”,必须重视对这类杰出人才的培养与吸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七法》)。这充分说明了《管子》对各个层次、各行各业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关注。

既然人才如此重要,但人才不会自然生长而需要教育与培养。然人才的成长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属于迟效性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才可能出现预想的效果。但树人与树谷、树木不同,谷、木属于“事”的范畴;树谷、树木是一个短期的现实既得利益问题。而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不得不重视的长远利益问题。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如果急功近利,那是鼠目寸光;如果只盯着未来而不脚踏实地,那也只能是望梅止渴。要谋求国家的强盛和长治久安,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望梅止渴;既要考虑近期的既得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后者显然是更为重要的头等大事。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必然会犯战略上的错误。正是有了这样的深刻认识,《管子》从国家的前途和根本利益出发将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放在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管子》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方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其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礼义廉耻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实行四民分业定居的职业教育与环境教育;三是采取学校教育及特殊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来看《管子》认为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切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基础都离不开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齐国人才培养与教育的内容和性质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特点。尽管齐国的人才培养涉及到素质教育、环境熏陶、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但总的来看其人才培养与教育的着眼点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为满足农业生产、商业发展、繁荣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以及取得战争的胜利等等现实需要而进行的。由此可以说齐桓公和管仲的人才培养与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称霸诸侯。这是政治家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措施。当然,这一功利主义的人才观也为后来齐国的政治埋下了隐患。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将人才培养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为平民教育的开创者和文化下移的拓荒者,孔子的人才培养目的自然是为了从政,推行自己的一整套仁义礼智的政治学说。所以他对于人才培养尤其重视人才的德行修养和智能两个重要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中德行修养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孔子极力倡导的。人才的标准虽然是德才兼备,但德是第一位的。其次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孔子人才培养的理想状态是既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更要有学以致用的能力,要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提倡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单纯追求知识的做法。孔子认为,在乱世之中人才既要有为仁之德,又要有济世之才。所以他在坚持德行教育、凡事约之以礼的同时,又注重进行智能教育,要人才“博学以文”,对古代典籍知识进行广泛地学习,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情况、新变化。他之所以教育学生学习射箭、驾车、书法、数学以及礼、乐等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就是为了培养弟子们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由于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所以他在人才培养方法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还是值得肯定的。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孔子没有《管子》那样系统完整,《管子》的人才培养是有具体措施的,而且这些措施是有效、可行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四民分业定居的环境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就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管子》重视包括“中央之人”在内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农、工、商各业人才的培养,这在先秦诸子中是独一无二的。孔子之所以和《管子》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差别,关键就在于《管子》是治国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孔子只是从政治人才的角度出发,在如何实现社会政治的改良方面涉及到人才的培养,所以对于人才培养并不像《管子》那样系统完整,那样有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池万兴.论《管子》的人才选拔标准[J].唐都学刊,2014,(5).

[2]池万兴.《管子》论君主与“中央之人”的重要作用[J].管子学刊,2014,(3).

[3]戴望.管子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54.

[4]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责任编辑:张杰)

中图分类号:B2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1-0005-05

作者简介:池万兴(1962-),男,陕西彬县人,西藏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子》人才战略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2XZS00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5-30

猜你喜欢

管仲管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滚球游戏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搞不定的水管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管子》的边防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