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边缘人
2016-05-09李秀娟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犹太籍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隐藏了霍尔顿的犹太身份,大量运用了意象化以及象征的艺术手法,以隐性的独特方式阐释了小说中的“边缘人母题”。本文首先从历史、《圣经》的角度阐述了边缘人的原型,其次对“边缘人母题”的内涵及意义作了具体的论述,最后分析了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边缘化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边缘人母题;霍尔顿
作者简介:李秀娟(1985-),女,汉,山东泰安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2
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在纽约街头流浪过程的细致描写,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霍尔顿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透过他,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美国青少年的社会边缘人心理特征。霍尔顿的形象不仅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具有典型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普遍的意义。我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边缘人母题”这一课题具有浓厚的兴趣,首先从历史、《圣经》的角度阐述了“边缘人”的原型,其次对“边缘人母题”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具体的诠释,最后结合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分析了他边缘化的生存现状。
第一章 历史的沉淀和《圣经》(旧约)中的“边缘人”原型
“边缘人”母题与犹太民族的传统历史、民族品格和社会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特殊的历史经验使犹太人民深信,他们是上帝的宠儿,上帝每时每刻都在眷顾着他们,然而历史证明,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数千年来,他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饥荒、战争、排犹等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推动着他们的流浪史程。当他们移民到一个新地方时,说得仍然是自己的母语“意第绪语”,保留的仍然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移民的后代却承受着巨大的文化压力,生活在异族文化的夹缝中,必然要受到异族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又受到传统文化的限制。因而,他们本质上哪一边也不属于,长期的夹缝生活已使他们有了孤独感和异化感,这种矛盾焦灼的状态始终贯穿在犹太人的现实生活中。
这种特殊的边缘人身份决定了犹太人总是不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主流。从他们的先祖被赶出伊甸园开始,就注定他们要远离家乡,踏上流浪的旅程。上帝一直指示着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寻找生命的栖息地和真正的希望之乡。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似乎都在述说着希伯来人的流浪故事和流浪史程,虽然他们在历史上曾有过短暂的临时栖居地,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都迫使他们继续地流浪和迁移。
犹太人从古至今,不仅在历史的发展中,而且在《圣经》的记载中,他们一直流散在世界各地,上帝的荣光指引着他们,离开故乡热土去寻找所谓的真正的天堂。怀揣着这样美好的信念,他们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各地,每个大洲都有他们的兄弟姐妹。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屈服于当地的文化同化,一直谨记着犹太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恪守着犹太传统的文化和品性。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与异族文化的冲突和摩擦不可避免。由于与异族的宗教信仰不同,他们是不能够直接和基督教徒生活在一起的,这就为隔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即使到现在,尽管排犹主义的气焰已没那么嚣张,但犹太人还是喜欢居住在一起,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强化了犹太人的边缘化特征。地域上的边缘化必然导致生活和精神上的边缘化,长期的边缘化必然会产生异化的行为。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边缘人和异化人的典型代表。
第二章 “边缘人母题”的内涵及其意义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借助“边缘人”理论来表现人在物化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存的各种异化状态,这种异化的状态最明显地表现在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社会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
犹太作家们常常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犹太文化母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意义,边缘人身份的特殊性不仅适用于犹太民族也适用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犹太作家作品中的主人公在逃避犹太传统身份的同时,也会因为这种逃避而产生一些悲剧性的行为。例如马拉默德《湖边的少女》中的亨利·莱文因对犹太姑娘伊莎贝拉隐瞒自己的犹太身份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贝娄《勿失良辰》中威尔姆·艾德勒在犹太传统地坚守与美国文化地继承中产生的矛盾心理,都进一步深化了边缘人母题。
犹太作家的作品中常常有一些矛盾对立的悖逆要素在里边,这与犹太人的文化历史机制密不可分。在犹太人的世界里,他们是上帝的宠儿,上帝的光芒首先普照到犹太人身上,然后才折射到其他民族。但在犹太人的现世经验里,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集中了世间所有苦难的选民环境中。长期生活在这种境遇的犹太人,必然压抑、孤独、苦闷,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心理特征已进入犹太人的整体无意识中,犹太小说家所描写的主人公大都具有这种孤独苦闷的心理特征。“悖逆”的要素不仅适用于犹太人的现世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美国社会,犹太小说家不约而同地用这种矛盾对立的关系要素来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这就使得犹太文化母题的表现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犹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也表现了现代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存状态。
第三章 霍尔顿边缘化的生存现状
“边缘人”大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自由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他们对社会主流文化大都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时时刻刻被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所束缚,他们的内心常常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恐惧和孤独,这种恐惧和孤独不仅使他们无法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现实生活,相反会促使他们产生逃离这种社会主流文化控制的想法。
霍尔顿是社会边缘人的典型代表,集敏感苦闷和孤独彷徨于一身。小说一开始,他一个人躲在小山顶上,观看橄榄球比赛。他本也热爱这项运动,但他现在只是远远地望着,脱离开了整个群体。事实上他此刻本应该在纽约参加击剑比赛,但粗心大意的他把比赛工具弄丢了,所有的人不得不放弃了比赛返回了学校,回来的路上没有一个人搭理他。他被孤立和疏远,内心充满了失望与孤独。
不过此时的他并没有想提前离开学校。他去看望生病的历史老师,但老师只是一副固执腐朽和不近人情的态度;回到寝室,室友的假模假式和自私自利更让他忍受不了。和室友大打出手以后,他愤然离开了这个“自私冷漠”的学校。在他的观念里,学校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专门培养学生学习一些真善美的崇高品格,摈弃一切恶劣的思想和习惯,可是学校的现实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虚伪冷漠的风气在校园盛行,校长势力,老师虚伪,同学自私刻薄。他对这个虚伪的学校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作为一个无法融入其中的边缘人,他选择了逃避和退出,开始了他在纽约街头的流浪。
他不敢贸然回家,他不想让他的父母知道他再次被开除的消息,因为他妈妈会“歇斯底里的”。在小说的第一段,霍尔顿谈到了他的部分家人:爸爸,妈妈和哥哥。但是他字里行间有一股冷漠的意味,对他们充满了敌意。在接下来的整部小说里,他的父母极少被他提及,似乎他与父母以及哥哥的关系很疏远。他的父母不能理解他为何因弟弟的去世会有过激的行为,他们更不能理解他多次被学校开除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原本写短篇小说的哥哥,为了金钱而转向好莱坞写剧本,在霍尔顿看来,那是对自我理想的背叛,让他倍感失望。所以在霍尔顿的眼里,家庭丧失了它本应具有的安慰和疗伤的功能,他的孤独感在家庭中无法得到排解。
霍尔顿到达纽约后仍是不断地追寻。他极其地害怕孤单,急切地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内心世界被外人所了解,可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他从学校逃出来本希望在纽约寻找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但是他所经历的一切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寂寞。那些白天看似正常的人们,晚上在旅馆里却做着极其卑鄙龌龊的事情;那些沉迷在电影中而不关心小孩子有上厕所需求的父母,让他无比痛心;小孩子走在车来车往的街道上,父母根本就不在意孩子的行路安全;就连酒吧里一个普普通通的钢琴师也是那样的假模假式。他根本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不停地从一个地方游走到另外一个地方,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栖息地,可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边缘人,始终以一个流浪者的身份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中孤独漂泊。
在霍尔顿的成长世界里,也总有些美好的事物让他感动,可爱的小姑娘在溜冰场上感谢他的甜美声音;修女的自我牺牲精神;美丽纯真的菲比和艾里;喜欢唱歌的小男孩……这些都是让他感到快乐的美丽回忆。它们是霍尔顿精神世界的最美画面。所以他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着这些最难忘的回忆。他对妹妹的牵挂,对艾里的怀念都表明他最喜欢的就是纯真的孩童世界。霍尔顿从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看到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这些都是他最值得怀恋的精神寄托。当他在小学的墙壁上发现了污秽的语言时,他无限伤感、灰心意冷,他守望者的梦想破灭了。他想去西部,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这只是他不切实际的想法。
霍尔顿的内心有着美好的品德,他的守望者之梦与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一直在他的内心碰撞和摩擦。他想从这样混乱的现实中挣脱出来,但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更缺乏实际行动的力量,所以他不断地转移眼前的一切,以期得到内心的平衡。然而残酷的现实却给了他一次又一次打击,他的守望者之梦除了破灭没有别的结果,他的不断追寻只会让他身心俱疲,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他不得不承认“你永远找不到一个不错而且安静的地方,因为不存在”。霍尔顿在遭受了种种打击之后,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崩溃了。在小说的结尾,在疗养院接受了一段时间治疗的他,准备回家了,但显而易见的是他思想上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社会还是那个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改变,他的纯真理想无法实现,边缘人身份也无法消除。
结论:
本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研究客体,探讨当中隐含的边缘人文化母题。塞林格将“边缘人母题”运用于小说中,展现了犹太人的精神一两千年以来历史的沉淀,使人无不意识到当今美国社会中犹太人的生存现状,同时他把霍尔顿的边缘化现象推广到一般人类的普通生活,极具张力地生发出了超越犹太传统生活的文学韵味,彰显出浓郁的世界化品性。《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边缘人”母题不仅仅在小范围内揭示了霍尔顿和犹太民族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尤其是人们的精神危机。
参考文献:
[1]《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12(1).
[2]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259.
[3][法] 若兹·库贝洛.《流浪的历史》[M].曹丹红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