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外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016-05-09张晓丽崔保华罗春波郝春红

护理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心理健康大学生

张晓丽,崔保华,罗春波,张 瑜,郝春红



涉外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张晓丽,崔保华,罗春波,张瑜,郝春红

Investigation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foreign nursing

Zhang Xiaoli,Cui Baohua,Luo Chunbo,et al

(Nursing College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Shandong 264003 China)

摘要:[目的]调查涉外护理专业大学生(简称涉外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以某高校涉外护生为试验组,普通护理专业大学生(简称普通护生)为对照组,采用自制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LC-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涉外护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1);与大学生常模相比,除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外,SCL-90其他因子得分与大学生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护生比较,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涉外护生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护生组(P<0.05)。[结论]涉外护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加强对涉外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涉外护理;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影响因素;大学生

涉外护理专业是在全球性护理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全国开设涉外护理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多,成为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外护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具有外语表达与交际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等,使涉外护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相应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涉外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旨在发现涉外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以使今后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涉外护生身心健康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方便抽样法以及分层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医学院涉外护理专业和普通护理专业大学生。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在参阅文献后自行设计,主要调查护生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学历、年级、恋爱状况、是否为农村户口、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是独生子女。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该量表于1973年编制,它包括9个症状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另有未归入上述症状的项目称为附加项目,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量表共有90个题目,每题采用5级评分法,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计为1分(从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相当重)、5分(严重)。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目前大量研究证明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较高。

1.2.2调查方法调查前对调查员统一培训。建立统一调查程序,针对调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发放问卷前制定了现场调查的有关要求及注意事项;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合式调查法,发出的问卷全部收回,排除不合格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95份,收回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9.39%。

2结果

2.1基本信息492名护生中,男87人,女生405人;年龄20.97岁±1.58岁;统招本科383人,高职本科80人,专科29人;一年级115人,二年级109人,三年级153人,四年级115人;谈恋爱167人,不谈恋爱325人;农村户口405人,非农村户口87人;单亲家庭39人,非单亲家庭453人;独生子女90人,非独生子女402人;涉外护生205人,普通护生287人。涉外护生:男11人,女194人;统招本科180人,高职本科12人,专科13人;一年级38人,二年级29人,三年级89人,四年级49人;谈恋爱62人,不谈恋爱143人;农村户口171人,非农村户口34人;单亲家庭17人,非单亲家庭188人;独生子女20人,非独生子女185人。

2.2涉外护生与全国青年常模、大学生常模及普通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1)

表1 涉外护生SCL-90评分与全国青年常模、大学生常模及普通护生比较±s) 分

2.3涉外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见表2)

表2 涉外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s) 分

3讨论

3.1涉外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扩大,护士紧缺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问题。另外,来华投资就业的外国人逐渐增多,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涉外医院和中外合资医院在国内各大、中城市立足。医疗市场的国际化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为了培养全球性护理人才,国内一些高校设立了涉外护理专业。我校于2011年起与日本、英国等国家联合培养涉外护生。涉外护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护理人才,使护生具备到国外医院、国内外资或合资医院工作的能力。涉外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对护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语言交流、跨国文化护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涉外护理专业护生较普通护生、其他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更大,精神压力更大,相应的心理问题也更为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涉外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涉外护生组心理健康状况与大学生常模比较,除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外其他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涉外护生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护生组比较,除躯体化和恐怖外其他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涉外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2涉外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①在性别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女涉外护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方面较男涉外护生明显,这与徐娟等[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主要与护理专业主要是女生,女性性格比较敏感、多疑,情感细腻,考虑问题比较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并且易争抢好胜、互相攀比等有关。②在学历方面,专科涉外护生部分因子得分较高,可能是专科护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并且英语、日语基础水平低,学习压力大导致心理问题较多;而高职护生经历了医学基础课、护理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再加上他们已经有过卫校生活的经历,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心理问题相对较少。③在年级方面,涉外护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一年级与四年级心理问题多,二年级心理问题少,这与国内余菊芬等[6-7]的报道基本一致,与张林等[8-9]的报道不一致。分析原因主要是一年级新生刚入校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其生活习惯、学习内容的变化要有多方面的适应过程,一是环境的适应,包括整个学校的大环境、教室环境、宿舍环境等;二是学习的适应,包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老师授课的方法、考试的方式等;三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包括与舍友的关系、与同桌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与参加社团及活动同学间的关系等;四是语言学习的适应,本次调查涉外护生大部分是学习日语的护生,由于之前从没接触过日语,要有适应的过程;五是对涉外护理专业的适应,包括涉外护理专业要学习哪些课程、将来可以到哪些国家就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从事涉外护理专业。大学四年级护生要面临着临床护理专业学习、见习、日语考级等,学习内容多,压力大,心理问题就多。大学二年级同学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节奏,找到了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心理问题相对较少。④在家庭方面,单亲家庭涉外护生心理问题较多,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项目方面与非单亲家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亲家庭涉外护生由于家庭的残缺使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家庭负担和经济压力,并且担心将来自己到国外工作单亲在家无人照顾等,因此心理问题较多。⑤在户口方面,城镇户口涉外护生在躯体化、抑郁方面得分较农村户口高(P<0.05),是否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靳永萍[10]的报道基本一致,而与高磊等[11]的报道不完全一致。分析原因主要是来自城镇的护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大部分护生平时在家娇生惯养,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到了大学脱离了父母的怀抱开始自立生活,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出现心理问题较多。独生子女与父母独自相处的时间较多,有问题善于与父母交流沟通,心理问题相对较少。总之,性别、学历层次、年级、户口、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个体情况不同分别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涉外护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薇,陈文松.涉外护理(专科)国际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784-786.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7.

[3]金毕,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LC-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

[5]徐娟,张晓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3,27(8):509-511.

[6]余菊芬,韩明飞,曾玲,等.涉外护理大专生在校期间压力源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41-1943.

[7]Pancer SM,Hunsberger B,Pyatt MW,etal.Cognitive complexity of expectations and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in the first year[J].J Adol Res,2000,15(1):38-57.

[8]张林,车文博,黎兵.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6,27(5):387-391.

[9]何莹.大学生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3):60-64.

[10]靳永萍.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5):463.

[11]高磊,毛富强.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89-792.

(本文编辑崔晓芳)

(收稿日期:2015-05-26;修回日期:2016-01-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2.021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4C-1473-03

作者简介张晓丽,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单位:264003,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崔保华、张瑜、郝春红单位:264003,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罗春波单位:264003,烟台市口腔医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编号:2013GG010;2013年度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课题,编号:13-rwxlkt-006。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