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的新征途始于足下
——访贵州省项目管理协会首任会长、贵州新中水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学茂
2016-05-08
于湘婉,本刊记者。
“事情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人来做。”这句话一直挂在陈学茂的嘴边。在他看来,无论是贵州省项目管理协会,还是他所在的贵州新中水工程有限公司,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
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陈学茂从自身的工作经历谈起,结合他对项目管理的认识,讲述了他对于贵州省项目管理发展的期望和想法。如何让项目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使贵州省项目管理协会保持活力,是陈学茂一直思索的问题。
与项目管理的不解之缘
1999年,陈学茂初识项目管理。历经一个个项目的磨炼,陈学茂逐渐发现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苦于无法系统地学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凭借对日常工作经验有意识地总结积累,加深认识。2003年,贵州工业大学(现并入贵州大学)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MPM(项目管理硕士),陈学茂利用这一机会,系统地学习了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接触到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知识。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通过关注IPMP,他不断从国际上汲取先进的管理理念,注意到了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上的差异。
2006年,已经掌握科学项目管理思维的陈学茂开始在项目管理专业领域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同年的IPMA大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项目荣获国际项目管理金奖,陈学茂看到了应用国际项目管理的项目走出去的机遇。于是,在仔细分析手中项目资源后,他把实践的目标锁定在了落脚河水电站项目。这是由他担任总经理的贵州中水建设项目管理公司成立后接到的第一个大单。
在这一项目的全过程中,陈学茂一直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梳理,加强全过程管控,担任总承包的角色,协调设计、施工、运转的全过程。最后凭借贵州落脚河水电站全过程项目管理项目获得2007年国际项目管理银奖。对于过往的成绩,陈学茂不愿详谈,他认为当时自己经验不足,资历尚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时刻,虽然最后化险为夷,但更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
从准备材料到荣获大奖,陈学茂意识到用项目管理做事的好处,也尝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甜头。他凭借申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实际操作中一次次解决难题的难忘经历,不断提升对项目过程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并于同年顺利获得IPMA颁发的“国际高级项目经理(Certified Senior Project Manager)”资质认证(IPMP B级)。
这次经历让陈学茂看到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探索项目管理应用的未来前景,坚定了坚持项目管理的决心。
项目利益高于一切
2013年,陈学茂成立贵州新中水工程有限公司,并一直注重公司的项目管理体系建设,根据公司的发展状态,制定恰当的目标。他认为,项目管理不应该局限于对单一项目的管理,而应该与工作结合,按照项目管理思路进行公司管理,即项目化管理,确保公司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有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的累积,才能够实现公司的整个战略。
“项目利益高于一切”,并不是一句空谈。从企业战略的制定,到人员优化配置;从企业运营管理,到具体项目的实际操作,陈学茂都践行着这句他奉为金科玉律的名言。他告诉记者,无论是为项目做出贡献的利益相关方,还是想要从项目中有所收益的利益相关方,如业主、施工单位、监理,以及承建方、材料供应商等,都应该为实现项目利益即项目目标和项目要求让步。
为了在企业内部推广项目管理,让每一个员工都感受到项目管理的魅力,陈学茂很注重对员工培训,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践行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他建立了以目标为导向的工作方法,甚至亲自带着员工做事,在公司内部使用双渠道职业发展路径,鼓励员工提升自身的项目管理能力。
伴随着年轻员工逐渐成长,出现了公司的平台和格局无法适应人才发展的现象,陈学茂意识到公司规模无法与定位相匹配,想要立稳脚跟,决不能好高骛远,必须先积累专业型人才,在领域内做精,再图谋发展。于是,他调整公司定位,希望在近几年把公司变成专家学者的摇篮。如何在管理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储备上找到平衡点,是陈学茂仍在思考的课题。他将培养10位全能工程总承包型人才作为2016年公司发展的重要目标,把让普通员工掌握其岗位应具备的基本项目管理能力视为团队建设的关键。
在对外合作时,陈学茂有意识地引入BIM系统,更好地实行项目控制,从设计、采购、施工多角度思考。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陈学茂带领员工立足于项目全生命期,注意识别协调利益相关方。建设项目的利益相关方有很多,分别扮演着诸如项目业主、施工方、材料设备供应商、监理、咨询、分包商等角色,陈学茂一直思考如何通过控制协调等手段,帮助这些利益相关方更好地承担相应责任,避免给项目带来风险,或将这些风险转移规避。他通过在项目生命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并由直接利益相关方组建“项目联合治理机构(虚拟项目团队)”,以影响这些利益相关方,让他们认识到“项目利益高于一切”。
不难发现,陈学茂一直想要强调的是对项目自身的重视。他认为,无论是合同签订,还是项目协商的过程中协调利益相关方,都应该建立在对项目重视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与他人合作时,不能单方强势,要用这样的理念影响、改变对方。
建平台展雄心壮志
就公司发展而言,陈学茂希望能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良性的资质平台,协调人员和资源配置,提升员工素养,在发展壮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寻找“走出去”的契机。通过与其他对项目管理予以肯定、重视的企业家交流,再结合自己一直以来的亲身经历,陈学茂认为在贵州成立一个项目管理践行者的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
正因如此,作为协会成立的发起人之一,陈学茂见证了贵州省项目管理协会从无到有,并当选为首任会长。陈学茂意识到肩上会长担子沉甸甸的,也希望借此能脚踏实地地为会员做些实事。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布局中,贵州因具有独特地理位置优势,成为重点培育省份。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贵州都有充分的可发挥的空间。但是,贵州自身积贫积弱的经济现状急需改变。陈学茂认为,虽然发展空间是有的,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贵州省自身的项目已经足够本省企业消化吸收,接触“一带一路”项目时不应该盲目贪大或盲从,而应该做好项目储备和跟踪,从这些按照国际惯例施行的“一带一路”项目中,有意识地学习先进经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拥抱国家战略,瞄准广阔的海外市场。陈学茂表示,在任期间,协会的重点工作将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与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争取政府的支持。陈学茂表示,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沟通、培训、交流、互助为宗旨,改善贵州省相关公司的企业生态圈。近期,他希望能够通过协会这一平台,帮助协会内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打通职称资质评定的平台,帮助会员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后记
贵州省地处西南腹地,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担负着引领中国西南崛起的重要角色。贵州企业人正在探索一条能够帮助省内企业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加强企业间合作,共同追求生存、发展的道路。目前,贵州省已有60余家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举办了各类项目管理培训班,近6000余名优秀人才参加了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400多名优秀项目管理者获得了IPMP职业资格认证。
2015年12月12日,贵州省项目管理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贵州省项目管理应用与实践论坛现场嘉宾云集,来自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等机构的项目管理专家、学者及实践工作者近500人共同庆祝协会的成立。借此契机,《项目管理评论》记者一行赶赴贵州,对贵州新中水工程有限公司、贵州众智企业咨询有限公司、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贵州建工监理咨询有限公司、闽商领筹金融贵阳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了解贵州的企业项目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创新项目管理实践等情况(详情刊发在电子刊《项目管理视点》2016年第1-2期,请扫描二维码或登录网站了解详情)。
正如成立大会上,著名项目管理专家钱福培教授所言,在贵州有一批项目管理的先驱者,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贵州的项目管理正走向成熟。
贵州项目管理专刊
第二,成立一个以项目管理为切入点,对企业项目提供帮助的咨询联盟,并引入项目管理评估体系,为企业提供一个项目展示的平台。陈学茂认为,项目评估其实是对企业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梳理,通过专家学者对企业项目的评估从而助力企业螺旋式上升,帮助会员单位获得社会上的认可,并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如果能够实现国际项目管理与贵州本土项目管理的无缝连接,通过对先进项目管理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总有一日能够改善贵州当地自主研发能力弱的现状。同时,通过建立咨询联盟能够帮助企业认清“病灶”,找到当前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盲点,提高改善项目管理发展水平。
第三,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项目管理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他希望自己在任期间的贵州省项目管理协会,不是一个专家学者的讲堂,而是一个能够将企业家实际经历融入其中的俱乐部,大家都能够畅所欲言,无论是负责大型国际项目、大型复杂项目、一般复杂项目,还是从事项目管理专业工作的人员,都能够在这里找到交流的对象。项目管理并不是局限于单一层面,他希望贵州省项目管理协会能够成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交流平台。
贵州省项目管理协会肩负着推进、宣传和促进贵州省项目管理事业高效、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肩负着贵州省项目管理专业人才、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历史重任。陈学茂作为协会的舵手,希望能够带领协会其他管理者共同促进协会的发展,让项目管理走入贵州,并且让贵州的企业通过项目管理走向世界。
“事情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人来做。”这句话一直挂在陈学茂的嘴边。在他看来,无论是贵州省项目管理协会,还是他所在的贵州新中水工程有限公司,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绝不能急于求成。做项目管理,既不是单纯希望通过项目做贡献,也不是为了从项目中谋取更高的回报,而应该在收入和投入中找到平衡点,只有维系平稳的心态,才能够不失衡,合理地控制风险。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秉持着“面向市场、立足企业、研究为主、服务为本”的办会宗旨,带领会员单位共筑贵州项目管理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