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2016-05-06涂洁
涂洁
摘 要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到语文课堂当中,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辅手段。多媒体手段运用得当,会使课堂氛围轻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对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却会造成影响教学目的实现、拖慢课堂效率、阻碍师生互动等不良后果,对此应当深刻反思,并寻求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05-02
多媒体教学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声电资料运用到教学中,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当下,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在小学、中学、大学课堂当中,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从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效率和师生互动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探求改进方法。
1 多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教学目的实现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初衷无非是希望借助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并非所有多媒体手段都能对课堂学习产生积极作用,运用不恰当,甚至会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说的那样,语文教育应当坚持“语文本位”,切不可“花了力气种了别人的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1]。即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语文教育都应该训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领悟作品内涵。
多媒体的不恰当应用对阻碍语文能力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古诗和散文的学习中。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一诗时,不少教师会在大屏幕上放一张春江花月夜的图来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春江、皓月、花林,美则美矣,然而学生通过图片能够真的体会诗歌的意境吗?换言之,原本应当通过诗歌语言架构的意境被一张图片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飘渺之美被冲淡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粗暴的直白表达。
学习诗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间接凝练的诗化语言,在脑海中搭建诗歌描绘的场景,透过意象领悟意境,从而与诗人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每个学生在脑海中还原的诗歌景象是不同的,所体会到的意境也有些许不同。这些理解上的细微差别与本人的阅历、性格都有关系,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正是这些差别的存在,使得语言艺术独具魅力。然而给学生展示的图片容易让学生对诗歌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限制了想象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人的理解千篇一律,了无生趣。
降低课堂效率 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因多媒体的使用不当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不少教师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在教学过程中为输给学生知识,加入很多课外材料,一堂中学语文课硬生生变成大学课堂。其实一堂课仅45分钟,时间有限,课堂容量也有限,倘若此时硬是塞进大量资料,学生根本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结果只能是走马观花地结束一堂课,学生实际什么也没有学到。况且课外拓展并非是无度的,高中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向他们介绍过多超出能力水平的文章、材料,反而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得不偿失。笔者并非反对在语文课堂上开拓学生眼界,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语文水平和理解能力极强的学生,不妨提升课外阅读的难度。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手段越是花样百出越能激发学生兴趣。《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介绍一位教师教学《西厢记长亭送别》(节选),这位喜欢音乐的教师不仅用上了黄梅戏《西厢记》选段,还融入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阿牛的《桃花朵朵开》以及刘若英的《分开旅行》[2]。如此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真的对课堂学习有帮助吗?实则并非如此。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影视资料,这本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的一个良好契机,若是用得不恰当,极有可能使学生的兴趣全被音乐和影视剧勾走,一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非常低效。还有的教师制作了精美的PPT,细节上也甚是用心,角角落落里都是可爱的动画,然而人的眼睛总是不自觉地被动态的东西吸引,倘若PPT上有太多动画,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动画,从而分散注意力,同样不利于课堂学习。
阻碍师生互动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教师的教授,也取决于学生的接受,而二者则是通过师生间互动联接到一起。若是与学生互动得少了,极容易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现象;与学生互动得多了,则容易出现“满堂问”的现象,满堂都是小组讨论、展示,学生根本来不及独立思考。这都不是恰当的师生互动途径。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极容易出现这种师生互动失衡的场面。
教学需要预设,事先的备课以及PPT等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制作也是预设。然而课堂的实际情况瞬息万变,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永远都能跟上学生的提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预设对教学进行合理调整,使教师预期目标与学生实际需要完美结合。然而制作一份事无巨细的PPT,容易使教师过于依赖预设,学生也容易被PPT牵着鼻子走,语文课堂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大打折扣。
另外,有的教师喜欢通过播放影视剧片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种方式固然有直观、有趣等优点,但是并不是所有课文都有必要播放其相关的影视剧,有时候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反而更有利于对人物情节的理解和把握,甚至有可能激发学生心底的创造力,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然而事实是,大量的影视剧视频入侵课堂,挤压了学生课本剧表演的发挥空间,使得学生平白丧失理解课文、展示自我的绝佳途径,令人惋惜。
与此同时,随着PPT在课堂的广泛应用,不少教师将全部的经历放在PPT制作、声电资料的收集上,忽视了板书的设计和应用。有的课堂板书成了一种摆设,甚至成为教师的累赘、负担,偌大的黑板上只有一行题目,有时甚至一个字也没有。PPT等电教软件的出现挤压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生存空间。与PPT相比,板书的确具有书写慢、容量小等弱点,然而并非教师上课讲的所有内容都需要面面俱到的板书,板书本身所起的只是归纳、总结、提醒的作用。如何将板书与PPT完美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思考。
2 多媒体教学应用改进策略
根据教学目的,巧用多媒体手段 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其实多媒体手段运用得当,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之初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有助于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课文。比如在学习古诗前,根据诗歌意境播放恰当的曲子,或宛转悠扬,或雄浑激亢,再由教师或学生伴随音乐吟诵诗歌。
或者将多媒体手段作为课本的延伸,巩固课堂知识,学以致用。比如剧本虽然可以看作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戏剧不能脱离表演而存在,因此,学习剧本时应当辅之以表演视频,从而让学生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有更全面的认知。在学习《雷雨》一课后,学生对剧本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于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雷雨》多个版本的话剧视频,让学生对比剧本分析不同版本的优劣得失,在实践中巩固课堂学习。
特级语文教师陈玉中对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三句箴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3]。说到底,语文的学习就是对语言的应用和对文学的感悟。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多媒体手段,都应当服务于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提高,回归到透过语言体味情感上来。
精选多媒体材料,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材料贵精不贵多,与其让各式材料满课堂飞,不如精选重点、有效的材料予以重点讲解;PPT的设计不宜过于花哨,每页的内容也不能总是黑压压的一片;至于那些无效的视频、音频资料,最好能省就省,切不可为了所谓的课堂气氛而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PPT内容既能发挥其演示文稿的功能,又不至于使师生过于依赖课件,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转变备课思路,加强师生沟通 精选多媒体材料有助于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再搭配有设计感的板书,有助于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效率。要知道,板书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种绝佳途径。与屏幕上的电脑字体相比,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的字更具有真实性,写在黑板上的大意、线索甚至是人名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教师边写边与学生互动,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写,这无论是对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还是学生的专心度来说,都是有帮助的。
“真正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是替代了教师的工作,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不只是课件的传递,教师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都是对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授课过程同时也是跟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研究,是教学和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如果单纯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替代会毁掉一个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通道。”[4]在探究多媒体手段应当如何恰当应用之余,也应当把注意力回到教学最本真的方式上来。多媒体的应用固然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却替代不了教师本身讲课的魅力。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钥匙,教师的个人魅力与班级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很大联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不恰当应用在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效率和师生互动三个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转变备课思路、精选多媒体材料、巧用多媒体手段等方式规避它们。总的来说,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完美融合仍是一个有待完成的课题,需要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在日常实践中继续寻找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黄厚江.本色语文[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1).
[2]肖远骑.语文教育要回家:兼谈文学作品的教学[J].江苏教育,2013(3).
[3]陈玉中.中学语文教学的“三句箴言”[J].江苏教育:中学语文,2013(9).
[4]于海洋.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