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功能影响观察
2016-05-06孔令刚
孔令刚
[摘 要]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6月至2013 年8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口服曲美他嗪。比较疗效及治疗6个月后血浆内皮素-1及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浆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浆内皮素-1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曲美他嗪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曲美他嗪;慢性心力衰竭;内皮功能;一氧化氮;内皮素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2-063-02
DOI:10.11876/mimt201602023
研究显示,血管内皮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与心衰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改善心血管内皮功能对于缓解心衰病情有积极意义。曲美他嗪为当前临床较为常用的长链3-酮酰辅酶A硫解酶哌嗪类衍生物抑制剂,可有效改善血管内血液流动和调节血管内神经拮抗[1-2],
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和血管内皮功能有明确效果。本次研究将以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128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考察曲美他嗪对慢性心衰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以曲阜市中医院心内科于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128例慢性心衰[3]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4例。对照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46~76岁,平均(56.3±5.45)岁,病程1.5~12年,平均病程(6.14±2.87)年。研究组男40例,女性24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8.23±6.11)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5.97±2.75)年。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HYA)进行[4],其中对照组Ⅱ级19例,Ⅲ级23例,Ⅳ级22例,治疗组Ⅱ级21例,Ⅲ级22例,Ⅳ级24例。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及心脏功能分级等基线资料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研究患者接受治疗前,未服用过曲美他嗪或其类似物,近期所用药物对本次研究无影响。无重度心肺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炎等基础疾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吸氧、呋塞米等强利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剂等扩血管药物,洋地黄类等强心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口服(3次/d,20mg/次)。两组持续治疗6个月。
1.2.2 指标测定及疗效评价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水平。
参考相关文献[5-6],制订疗效判断标准如下:1)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2)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3)无效: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1.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集后,均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查。两组间检验水平α=0.05,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45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2%,治疗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4、14、12例,总有效率81.3%,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用曲美他嗪能够有效提高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前血浆ET-1及NO水平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血浆ET-1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O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在病理方面,慢性心衰以心肌收缩力持续性下降、出心血量减少等为典型特征,如何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对于缓解慢性心衰病情至关重要[7-8],心衰发病期间,受损心肌产生大量自由基可直接损伤自主神经功能,且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的抑制,神经功能的失衡程度与心衰的恶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9-10]。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可增加ET-1的分泌和降低NO的分泌,增加心衰病人大血管病变程度,抑制ET-1和NO的异常表达对于防治慢性心衰的大血管病变有着积极意义。
曲美他嗪作为抗心肌缺血药物,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在改善人体心肌功能、增加心脏收缩力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11]。通过促進血管再生和修复,抑制血管内氧化应激和炎性活动,维持NO/ET-1释放平衡治疗心衰 [12-13]。此外,曲美他嗪还可以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心肌葡萄糖代谢,在改善心肌氧利用率、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防止心肌酸中毒方面也有着明确临床效果。
纵观近年来关于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衰研究,均证实曲美他嗪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14-15],本次研究亦明确证实该药在改善血管ET-1和NO水平方面的积极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等.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2] 庄海舟,沈潞华.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C].// 2003年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年会暨国际介入治疗学大会论文.2003:234-237.
[3] Takishima I,Nakamura T,Hirano M,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serial assessment of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Int J Cardiol,2012,158 (3):417-422.
[4] Gong KZ, Zhang ZG,Sun XN,et al. The nonspecific anti- in-flammation therapy with methotrexat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failure[J]. Am Heart J ,2006 ,151(1):62-68.
[5] 邢晓春,罗芝宽,何峰,等.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29):44-45.
[6] Szwed H,Sadowski X,Pactocki R,etal.Anti-ische efficacy andtolerability oftrimetazi-dine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gina [J] .Clin DrugsInvest,2000,19 (1):91-98.
[7] Dedkova EN,Seidlmayer LK,Blatter LA. Mitochondria-mediated cardioprotection by trimetazidine in rabbit heart failure[J].J Mol Cell.Cardiol,2013,(1)59: 41-54.
[8] 高想,张锋莉,唐艳芬,等.曲美他嗪对大鼠心衰模型心肌能量代谢的干预[C].//全国临床医学新进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3-5.
[9] Levine AB,Punihaole D,Levine TB.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ole of nitric oxide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J].Cardiology,2012,122(1):55-68.
[10] Di Napoli P,Chierchia S,Taccardi AA,et al. Trimetazidine im- proves post-ischemic recovery by preserving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xpression in isolated working rat hearts [J]. Nitric Oxide,2007,16(2):228 -236.
[11] Shantsila E,Wrigley BJ,Blann AD,et al.A contemporary view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2012,14(8):873-881.
[12] Masson S,Latini R,Anand IS,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ig en-dothelin-1 in more than 2 300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enrolled in the Valsartan Heart Failure Trial[J].J Card Fail,2006,12(5):375-380.
[13] Yin WH,Chen YH,Wei J,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endothelin -1 and adiponecti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Cardiology,2011,118(4):207-216.
[14] 彭澍.曲美他嗪對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系统评价[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
[15] 庄海舟.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北京:首都医科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