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2016-03-22唐三华
唐三华
【摘要】目的:探讨真武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6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真武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缓解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真武汤;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严重病症表现,患者在发病后,病情较复杂,病程较长,对患者的健康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1]。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西药配合真武场加减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病症,对患者的有效预后有着中重要的作用。我院在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6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6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7.5±5.6)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6.5±1.4)年;观察组患者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54-81岁,平均年龄(68.1±5.9)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9±1.8)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抗心衰以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真武场加减治疗,主要处方为[2]:白术、白芍各15g,茯苓、灸甘草、牛膝、桃仁各12g,制附子、红花各9g,若患者气虚则加人参、麦冬各12g,黄芪45g,若患者痰浊则加瓜蒌、半夏各12g,若患者寒凝则加桂枝12g、细辛9g;若患者阴虚则加麦冬、酸枣仁各15g,玄参12g;采用温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一个疗程为4周,连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
1.4疗效评定
按照中医辨证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心功能评分提高2各等级,心力衰竭达到有效控制;有效:患者的心功能评分提高1级,心力衰竭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心功能评分提高不到1级,心力衰竭症状未变化甚至加重[3]。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 )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心内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发生功能性改变,引起的冠脉血流供需不平衡,出现多种的心脏疾病,严重时将会导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正气亏虚、阳气虚弱、血流瘀滞以及血脉受阻所致,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活血化瘀,补气固阳等手段治疗,能够从本质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有效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中,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缓解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谭国喜.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0(12):470-471.
[2]陈虹年,尹玉平,吴本鄂.葶苈真武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11(08):607-608.
[3]王丽萍,郑海,唐海峰,袁肇凯.全真一气汤联合西药治疗心肾阳虚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12(0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