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夫利西单抗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2016-05-06陈香李兴华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6年2期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

陈香 李兴华

[摘 要] 目的:分析英夫利西单抗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IB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观察其治疗30周后肠道菌群变化、症状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UC患者治疗前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小梭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其真杆菌数量低于正常组;CD患者治疗前肠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其真杆菌、小梭菌数量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UC患者及C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6周后、治疗30周后改良Mayo评分及CDAI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周后,UC患者有效率为90.0%,CD患者有效率为87.5%。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2.1%,其不良反应以注射部位皮疹、皮肤瘙痒为主。结论:英夫利昔单抗能够调节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失衡状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 英夫利西单抗;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炎症指标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2-039-03

DOI:10.11876/mimt2016020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病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均可导致腹痛、腹泻、血便、贫血等临床表现[1]。最新研究表明,遗传、环境、免疫与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在IBD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2]。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杂交嵌合IgG1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TNF-α引发的免疫及炎性反应,该药在促进IBD患者黏膜愈合、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3]。但目前尚无文献研究英夫利昔单抗对IBD患者肠道菌群影响,为此,本文以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IBD患者为对象,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以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IBD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7例,女11例,年龄22~48岁,平均(35.91±6.42)岁,UC患者20例,占71.4%,CD患者8例,占28.6%。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确诊IBD[4];IBD病情处于活动期;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排除1)入组前1个月内有益生菌制剂、抗菌药物使用史;2)合并严重感染或结核;3)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4)合并恶性肿瘤、神经脱髓鞘病变;5)对硫唑嘌呤及6-巯基嘌呤有过敏史。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接受注射用英夫利昔单抗(商品名类克,瑞士Cilag AG公司生产,批准文号S20120012,规格100 mg/支)静脉注射,剂量5 mg/kg,分别于第1周、第2周、第6周行诱导期治疗,诱导期治疗后8周,以相同剂量及时间行维持期(巩固期)治疗[5]。

1.3 观察指标

肠道菌群结构:取患者治疗前、治疗30周后新鲜粪便5~15 g,置于肠道菌群琼脂培养基中,其中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选择需氧菌培养基,其他菌种选择厌氧菌培养基。取菌落培养结果对数LgN,单位为CFU/g[6]。观察其菌群数量变化。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组,对其肠道菌群结构进行检测,作为对照。

症状评分:参照文献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30周后克罗恩疾病活动指数(CDAI)、改良Mayo评分进行评价[7],并对其治疗有效率进行判定:UC:改良Mayo评分降低≥2分为有效;CD:CDAI评分降低≥100分为有效。

不良反应观察: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皮肤瘙痒、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UC患者治疗前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小梭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其真杆菌数量低于正常组;CD患者治疗前肠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其真杆菌、小梭菌数量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UC患者及C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症状评分变化

患者治疗6周后、治疗30周后改良Mayo评分及CDAI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30周后,UC患者的有效率为90.0%(18/20),CD患者的有效率为87.5%(7/8)。

2.3 不良反应观察

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其不良反应以注射部位皮疹、皮肤瘙痒多见(4例),急性输液反应3例,心衰2例。经暂时停药、对症治疗后均可有效缓解,未见上呼吸道感染、脓肿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5氨基水杨酸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过往IBD治疗的常用药物,但接受上述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仍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有学者认为,患者激素依赖状态可能是导致治疗效果受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应首选手术方式[8]。然而,手术治疗损伤大。因此,寻求一种个体化、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9]。

正常人体肠道菌群数量可达1×1014,包括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四大门类,周有连等[10]指出,肠道菌群数量改变或多样性改变是导致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前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菌群呈现失衡状态,酵母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的上升可导致肠道内原有微生态平衡失调,继而引发肠道屏障功能减弱、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肠道炎症反应发生风险[11],而乳杆菌作为一种肠黏膜屏障保护性因素,其数量亦显著升高,考虑与机体对抗肠道炎症出现的自我保护状态有关。应用英夫利昔单抗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逐渐恢复平衡状态,这对其肠黏膜微生态、肠上皮细胞对肠腔菌信号感知的恢复均具有积极意义[12]。

IBD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应答状态改变,并被认为是导致肠道菌群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13]。同时,肠道菌群对机体免疫功能和能量代谢的调节亦具有重要作用,故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往往一同出现,并形成恶性循环。作为一种应用最早的抗TNF-α单抗药物,英夫利昔单抗可通过中和结合或游离态TNF-α,发挥抗炎作用,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14]。随着患者免疫应答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其肠道菌群结构能够得到进一步恢复平衡,这一过程伴随着肠道通透性的降低,亦可大大降低肠黏膜损害风险。因此,我们认为,英夫利昔单抗在改善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同时,亦有助于其免疫功能的恢复,而免疫功能的恢复进一步促进了患者肠道菌群的平衡,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所需治疗时间的目的。

O'Meara等[15]认为虽然英夫利昔单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患者症状均较轻微,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可有效缓解,不会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耐受度造成影响。总体而言,该药治疗的安全性值得肯定。

参 考 文 献

[1] Ben-Horin S, Waterman M, Kopylov U, et al. Addition of an immunomodulator to infliximab therapy eliminates antidrug antibodies in serum and restores clinical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11(4): 444-447.

[2] Nanda KS, Cheifetz AS, Moss AC. Impact of antibodies to infliximab on clinical outcomes and serum infliximab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 meta-analysis[J]. Am J Gastroenterol, 2013,108(1):40-47.

[3] 黄频,余飞龙,李丽.早期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优势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8):643-643.

[4] Devlin SM, Cheifetz AS, Siegel CA, et al. Patient-specific approach to combination versus monotherapy with the use of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agent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2012, 41(2):411-428.

[5] 崔梅花,刘献民,牟方宏,等.英夫利昔单抗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2):15-19.

[6] Pariente B, Pineton de Chambrun G, Krzysiek R, et al. Trough levels and antibodies to infliximab may not predict response to intensification of infliximab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Inflamm Bowel Dis, 2012, 18(7):1199-1206.

[7] 高净,江学良,高净.低剂量英夫利昔单抗不同给药次数治疗激素抵抗型溃疡性结肠炎[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5):1453-1457.

[8] Khanna R, Sattin BD, Afif W, et al. Review article: a clinicians guide for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infliximab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3,38(5):447-459.

[9] DHaens G,Ferrante M,Vermeire S,et al.Fecal calprotectin is a surrogate marker for endoscopic lesion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Inflamm Bowel Dis,2012,18(12):2218-2224.

[10] 周有连,陈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12):1833-1838.

[11] 吴高珏,龚镭,胥明,等.英夫利昔单抗联合肠内营养在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中的临床优势[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2):2221-2227.

[12] Steenholdt C,Al-khalaf M,Brynskov J,et al.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variations in anti‐infliximab antibody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Inflamm Bowel Dis,2012,18(12):2209-2217.

[13] Ford AC, Sandborn WJ, Khan KJ, et al. Efficacy of biological therapi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m J Gastroenterol, 2011,106(4):644-659.

[14] Ordás I, Mould DR, Feagan BG, et al. Anti-TNF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harmacokinetics-based dosing paradigms[J]. Clin Pharmacol Ther, 2012, 91(4):635-646.

[15] OMeara S, Nanda KS, Moss AC. Antibodies to infliximab and risk of infusion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flamm Bowel Dis,2014,20(1):1-6.

猜你喜欢

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
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变化研究
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人唾液中7种短链脂肪酸
血清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3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