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中职数学翻转课堂概念教学设计

2016-05-06刘海周倩

教师·上 2016年4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刘海+周倩

摘 要:本文以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教学为例,经过设计—反思—再设计—上课—再反思—调整,从而确定教学设计,优化翻转课堂教学。在进行概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直观感性的基础上,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发挥其自主学习潜力,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念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是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经过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在中职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方面有了自己的做法,下面我就通过函数单调性概念教学的设计来谈一谈。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1)观察函数y=x2的图象。

(2)引导学生发现图象的变化规律(在从左向右变化过程中的升降情况)。

(3)学生总结,教师概括,得出增函数的自然语言描述。

(4)教师直接给出增函数的数学定义。

【课前反思】

要不要进行定义发生的过程教学,给出数学化的自然描述?怎样进行具体操作?开始我认为高考中只要求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会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定义的发生过程对高考没有直接作用。后来再想一想这个定义发生过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涉及图形语言、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引导学生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数学素养的载体。根据反思结果,我对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开始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

(1)(使用几何画板展示)观察函数y=x2的图象。

(2)(使用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图象的变化规律(在从左向右变化过程中的升降情况)。

(3)学生总结,教师概括,得出增函数的自然语言描述。

(4)学生列表计算数值,结合自然语言描述,得出增函数的数学定义。

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请大家列表计算数值。

教师:请大家观察自己所列表格,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并试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x越大时,y越大。

因为学生的回答没有到位,我有点着急,点名请了几个学生回答,基本上仍停留在自然语言性态的描述。最后,我只能自己给出定义。关于增函数的数学定义的教学过程大约花了36分钟。

【课后反思】

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观察图象、发现规律、抽象概括、自然语言描述的任务。但是,从自然语言描述过渡到数学语言描述却无法。问题出在哪儿,怎么办?让学生进行数值计算并观察归纳是一种好的设想,可以在图象直观、自然语言描述数学语言描述之间架起桥梁。其中分三次计算,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任意性。然而,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入手。这个“桥”铺设得是否恰当?还要不要向45分钟要效率?所以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势在必行。

三、第三次教学设计

(1)(使用几何画板展示)观察函数y=x2的图象。

(2)(使用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图象的变化规律(在从左向右变化过程中的升降情况)。

(3)学生总结,教师概括,得出增函数的自然语言描述。

(4)让学生对“增大”的词义进行讨论、体会,产生“对比”的思想。显示数值对比(利用图表)。

(5)让学生通过直观图象,体会用数值对比表示增大的意义,并对两个函数值进行比较。

(6)让学生尝试把两个点的函数值的对比用数学符号表示,进而得出定义。

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请大家举例说一说增大两个字的含义。

学生:字典上解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

学生:比原来大。

教师:“比”字用得好,“增大”是一种比较,是一种对比的方法。

教师:那,同学们能否用这种思想方法,通过观察图象(屏幕上),计算数值(用鼠标指向两个点,并闪动,显示大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示“增大”的含义?

巡视课堂,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用数学语言给出描述,形成概念。

【教学感悟】

概念教学,我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是:“要不要进行概念发生过程的教学?”答案是肯定的。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首先要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自然性与合理性。“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在这里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是对函数图象形态的一种数学描述,它经历了从直观图象特征到自然语言描述,再进行数学语言描述的“进化”过程,体现了数学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

其次要关注的问题是:“怎样进行概念的发生教学?”答案是在直观感性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思维。在这节课里,我采用了观察图象特征、发现规律、归纳概括成自然语言、尝试探究等手段来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感性认识,进而用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抽象的数学语言给出概念,从而上升到抽象、理性的认识。这基本符合美国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再次要关注的问题是:“怎样由图象、自然语言描述转化到数学语言描述?”关键是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把握好设问的度,让学生“稍微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在第一次设计中,设问“请大家观察图像的特征,给出函数单调增加的定义”过于宽泛,学生“够不着”。前两次设计无法达到要求。在第三次设计中,抓住了“增大”的数学本质(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学生用对比的思想去观察、发现规律,将图象中的连续变化转化成任意两个符合条件的点的数值比较,这样学生“稍微跳一跳”就 “够得着”了。

最后要关注的问题是:“新课标下,还要不要向45分钟要效率?”答案当然是要的。前两次并未达到高效率,第三次设计用对比的思想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发现、数学描述、数学思维,使课堂恰当、经济、有效。新课标下,概念教学要强化概念的生成过程教学,但也要防止走到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1]刘健智,王 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2]陈秀霞,柯善伦.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思考与尝试[J].素质教育论坛,2010,(6).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环保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