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有效培养
2016-05-06赵丽
赵丽
摘 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提升小学生思想素质,也是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存在问题,小学品德老师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品德老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探索意识,实现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自主探究意识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内容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旨在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我国新课标的重新定义下,“品德与社会”的目标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品德教育要将学生情感、行为、知识以及技能等进行充分整合,并实现内在统一,同时,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准则,从而确保小学生在做事的基础之上,学会如何做人,并将做事和做人进行有机统一。
一、提高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具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体现小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核心。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小学品德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此外,小学品德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是生存的重要技能之一。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锻炼学生对各类资料的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资料的加工和利用,这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学习过程。实践和探究贯穿于整个信息收集和整理过程,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小学品德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交流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在课外收集和整理的材料,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需要将重点放在拓宽学生视野以及领域上面,并进行课外拓展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拓展性教学活动与知识的学习不存在冲突,而是将二者进行统一。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小学品德教师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密切联系,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小学品德教师要以课本知识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样的话,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了解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小学教育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从而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将品德与社会进行充分结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小学生不断丰富内心,从而养成积极健康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通过这样一个培养过程,小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品德教育对自身积极的影响,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举例来说,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这篇文章时,我们采用类比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并让学生针对参与劳动的感受进行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农村的品德。
四、基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新课标的实行,将小学各门课程进行了合理整合,包括语文、历史以及地理等,有着极强的综合性。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品德教师要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重中之重,从具体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小学品德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1)利用交往型活动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品德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各类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我送老师一枝花》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表达自己对教师自己的情感等,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心中的老师,从而实现学生与老师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行为爱戴和尊敬老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2)通过体验型活动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坚持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对象,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体验中去,在拓宽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索的能力。举例来说,小学品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考察及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参观之前进行信息的搜集,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其次,让学生明确参观的目标是什么;最后,在参观完之后,要学生对本次参观活动的收获进行总结。小学品德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所在社区的志愿者服务,让学生感受劳动过程中的苦与甜,体验社会实践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小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对待残疾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将优良的品德落实到位。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去实现。创新能力,是人在成长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该能力的实现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同时,还需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比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品德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思路,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避免出现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探索的现象。此外,小学品德老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意识上来,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杨今宁.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3]杨今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设现状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2).
[4]李春景.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J].学周刊,2014,(28).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县首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