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质防治痹病探微
2016-05-05胡笑珍喻建平胡林飞罗红梅
胡笑珍 喻建平 胡林飞 罗红梅
【摘 要】 从中医体质出发,对体质因素在痹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中医体质与痹证发病有密切关系,体质是痹病证候形成的基础及痹病存在特异基因等。提出辨体论治痹病时治病求本与“治未病”思想理论相结合,并以中医体质为基石增强痹病防治的效果,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
【关键词】 痹病;体质;防治;治未病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4.011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质的特征及生理、病理,分析疾病的病态、病势、转归预后,从而指导疾病防治的一门学说[1]。痹病是因人体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以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畸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2],包括现代医学常见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产后风湿等。痹病具有渐进性、反复性、致残性、治愈率低的特点。形成痹病证候的基础是体质,体质差异影响着人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发病过程有即时发病、伏而后发、复发及转归预后的倾向性。注重体质的诊察——因人制宜,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稳定防复的目的,进一步丰富痹病的临床防治思路。现从体质对痹病的防治进行相关探讨。
1 体质的概述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的、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存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的差异性,脏腑、经络的结构变化和功能盛衰,精气血津液的盈亏都是决定人体体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影响着人体对某些病因或疾病的易患性及疾病转归预后的倾向性[1]。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相对稳定性、可变性等特点。中医体质学说,历代医家多有所见,源于《黄帝内经》,有“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体质论述;《伤寒杂病论》有“汗家”“淋家”“亡血家”“湿家”等诸多病理体质论述;金元医家有“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的论述;现代王琦[3]更提出“体质可分”“体质可辨”“体质可调”等论断。体质的分类渊源于《内经》,如按五行分类法、情志分类法等。王琦[3]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黄煌[4]开创经方体质,“桂枝体质”“柴胡体质”“麻黄体质”“大黄体质”“黄芪体质”“半夏体质”“葛根体质”“人参体质”8种体质。以上体质的特性均决定其在养生防病或临床防治中需得到重视。
2 体质与痹病的相关性
2.1 痹病发病与体质的相关性 《内经》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患者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因,正气虚则易感风湿寒热病邪,罹患痹病。体质秉承父母的先天之本,具有个体差异。不同体质对发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发病与否、发病情况、发病时期、发病类型。在感邪发病后,体质因素影响病机的从化及决定疾病的传变;在病程中,疾病又使偏颇体质变化发展。体质与疾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RA遗传因素表明,有轻度家族聚集性及孪生子共同患病现象。DR4阳性的个体易感性增强及MHC在遗传效应中作用约占30%[5]。痹病的发病与体质因素有关,SLE发病之初以肾阴亏虚为主,可逐渐发展成肾阳虚体质。病程越长,阳虚体质越多。SLE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情绪,可能是由于SLE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相关免疫炎性因子引起,但它同时也反作用于患者体质,从多方面影响着SLE患者的
病情[6]。
2.2 痹病辨证用药与体质的相关性 《医门棒喝》曰:“治病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在疾病发生前,可考虑运用药物改善体质,以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在疾病过程中,也可考虑运用药物改善体质状况,治疗疾病。体质的确定,是有效并且安全使用中药的基础。体质是形成证候的内在基础,影响疾病证候及人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痹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随着不同体质而呈现出不同的证候。因人制宜,主要讲的就是体质差异的问题。痹病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多属正虚邪恋,感邪日久,也必然改变原有的体质。体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可变性。尪痹属痹病一个典型代表,有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之间的骨质破坏程度不一样,阳虚质易发生在关节骨质破坏的早期,此时调整体质状况,抑制疾病进展;随着病程进展或失于调治,疾病影响体质逐渐转化为痰湿质或者久病必瘀的瘀血体质,患者顽痰蕴结,粘滞缠着于筋骨之间,经络闭阻,关节肿大畸形,活动障碍,均表明了关节功能分期与中医体质可能有一定的趋向性,均可以从相关体质角度具体辨证。历代诸家在痹病的治疗中注重扶助正气,调整体质,减缓病情进展。风湿病在现代医学中均属于系统性、慢性疑难病,从体质入手,相对证型来说,体质稳定而简化。类风湿关节炎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调整体质状态为主,类风湿关节炎用药周期长,若不针对体质用药,常常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喻建平等[7]就不同体质选方用药干预生物制剂带来的不良反应,主张气虚质——补中益气
汤;阳虚质——肾气丸;阴虚质——六味地黄丸;痰
湿质——涤痰汤;湿热质——宣痹汤;血瘀质——血府逐瘀汤:气郁质——逍遥散;特禀质——玉屏风散。结果发现中医干预治疗能显著降低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 体质理论在痹病防治中的指导性作用
3.1 指导痹病治未病思想的运用 重视早期干预,辨证与体质相结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是关键,针对肾阳虚患者,可采取中药补肾祛寒,调整体质治疗,临证可加附子、淫羊藿、补骨脂、杜仲、桂枝等温补肾阳,改善偏颇体质,使其倾向平和质,卫气根于肾,调和营卫,腠理固密,肾精充足,抗邪有源,则能有效延缓风寒湿邪的深入,降低痹病缠绵难愈及愈后复发率。阎小萍[8]对痹病“治未病”思想主张:①顽固性风湿病在疾病早期就发生骨质疏松和骨质破坏等问题,早用补肾壮骨,减缓骨质受损;②痹病缠绵难愈,愈后复发,逐渐加重,注重调和营卫,健运中土,祛除湿邪,断病缠绵,减少疾病反复;③明辨体质,用药因病因人制宜,治之以“和”,尽量纠正偏颇体质,防止风湿病由“五体痹”向“五脏痹”等顽痹转化;④谨察风湿病“动变制化”和“从化”规律,用药防变为先。《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先天遗传以及后天因素均参与体质的形成,重视后天因素对体质的作用,体质的调节除采取药物干预,还可运用多方式调节阴阳气血津液平衡,纠正偏颇体质,如穴位贴敷,秋冬膏方进补,针灸疗法,慎房室、清淡营养饮食、劳逸结合,起居作息有规律,户外有氧运动,生活环境勿寒冷潮湿等,最终使机体平和,降低罹患痹病的机率。
3.2 指导痹病的临床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状态,在发作期与稳定期均应抓住体质用药这一关键,痰湿质、阳虚质者,予以健脾化痰或补肾以助益气。何洪阳[9]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痹病后期遣方:①属久痹瘀血阻络者,常用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②属痰瘀互结之顽痹者,常用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③属痹病后期肝肾两亏、督脉空虚、久痹不愈者,常用独活寄生汤。张艳珍等[10]治疗风湿病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在疾病的急性期或者活动期主张利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快速抗炎镇痛,控制症状,待病情平稳,非甾体抗炎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开始逐渐减量,并同时予以中医药治疗,其称之为“西药治标,中医治本,各展所长”;在疾病的稳定期或者缓解期,西药减量维持规范用药,但仍有部分副作用不可避免,而用中药改善患者的体质及消除西药的部分毒副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的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出两颧潮红、口干咽燥,夜间盗汗、手足心汗、舌质红,苔少少津、脉弦细数等一派阴虚火旺证候,喻建
平[11]喜予知柏地黄丸加减以滋阴补肾兼清热以改善不良反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
预后。
4 结语与展望
面对痹病痛苦的困扰,人们对健康有更高的期望,辨体治疗越来越得到中医师的认可。将辨体与辨痹结合起来,丰富痹病治疗思路,提高中医药对痹病的防治水平。然而,痹病从体质方面的运用与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体质学说运用于痹病临床,各家之言的临床用药,缺少佐证,临床复杂不可重复,增加了调整痹病患者体质有效方剂的开发难度。痹病体质的复杂,也难以制成相似的动物模型。这些研究不仅对痹病治疗具有临床研究价值,也会使体质理论在防治痹病疗效上大大提高,减少或者替代西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汤希孟.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25-133.
[2] 姚血明,马武开,唐芳,等.中医外治法在痹证中的应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5):73-75.
[3]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
[4]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5] 刘湘源.图表式临床风湿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96.
[6] 张明英,关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医体质调查报告[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4):454-457,462.
[7] 喻建平,张艳珍,陈国忠.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生物制剂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92-93.
[8] 高积粮,程守纲,彭会娟.阎小萍治疗风湿病“治未病”学术思想浅识[J].世界中医药,2015,10(5):736-739.
[9] 张弛,段小英,杨志伟.何洪阳教授治疗痹证选方用药经验[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73-74.
[10] 张艳珍,喻建平.滋阴补肾清热法治疗大量糖皮质激素使用后副作用[J].江西中医药,2012,43(7):48-49.
[11] 喻建平.风湿病研究的中医临床思考[J].江西中医药,2004,35(4):22-23.
收稿日期:2015-11-12;修回日期: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