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调查:家长的视角

2016-05-04卿素兰

中国德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团队精神道德品质

一、问题与方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吹响了号角,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从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处于一个深刻而激烈的博弈之中。我们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既是家长的期望,也是学校教育的追求,同时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尤其是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的家长更应该具有更为长远而宽阔的视野,面对学校教育,家长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和价值取向呢?鉴于此,我们特别想了解发达地区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新需求和价值取向,以期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结构访谈。调研主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道德品质、团队精神、生活能力等因素进行深入了解。本研究选取深圳南山区15所公办中小学学校(包括小学二至五年级家长、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家长和高中二年级家长),每所学校整体抽样两个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家长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家长问卷138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4份,问卷有效率是99.71%。本调查问卷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关注道德品质成为深圳家长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新常态。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孩子的发展,从家长希望学校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学业成绩、道德品质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来看,家长对学校教育需求的价值取向,排在第一位的是道德品质,其次是身心健康,然后才是学习成绩和团队精神。可见发达地区家长并未将学业成绩看成是最重要的,而是更为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这已经表现出一种家长对教育发展诉求的新常态。

2.在最为关注道德品质的前提下,父亲更关注学业成绩。考察父母在学校教育需求上的特点,结合数据分析发现,道德品质是父母对学校教育的最大需求,而且母亲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其他四个维度上,父亲对学业成绩的关注程度要远大于母亲。说明父亲在关注道德品质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见图1)

3.在最为关注道德品质的前提下,家长对学业成绩的关注度随着学段升高而不断提升。考察不同学段家长在学校教育需求上的特点,结合数据分析发现,尽管在学业成绩上,随着学段的不断升高,家长对学业成绩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道德品质始终是家长最为关注的,这在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见图2)

4.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受关注度随着家长学历的升高而不断增强。数据显示,参与此次调查的65.28%的家长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其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比例为9.82%,这是深圳现代化城区的重要表现,同时这些高学历家长的需求也为我们预测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考察不同学历家长在学校教育需求上的特点,结合数据分析发现,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最为关注的是身心健康,大学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最为关注的是道德品质,而且呈现出随着家长学历升高道德品质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的特点。(见图3)

图3 不同学历家长对学校教育需求的分布情况

5.在最为关注道德品质的前提下,在企业工作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数据显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家长59.40%在企业工作,其中34.08%的家长是企业的高层或中层管理者,这既反映了深圳区各类企业云集的区域特点,也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考察不同职业家长在学校教育需求上的特点,结合数据分析发现,除“其他”外,四类职业人群的家长对学校教育需求表现出共同特点,即最为关注道德品质,其次是身心健康;但不同的是,在企业工作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公务员和自由职业者更关注孩子的团队精神。(见图4)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当前的家长,尤其是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发达、高新企业和高端人才云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城区,不论家长的身份、学历、职业和孩子所处的学段,就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与价值取向而言,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需求,也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方面,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孩子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和团队精神,可以说这已经成为了家长对学校教育需求的新常态。

1.发达地区尤其要深化课程改革,让“立德树人”不再虚化。人才,无非是“德”与“能”的统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一切贤达有识之士无一不把“立德”作为“树人”的首要准则。而德育的核心是建立价值体系。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道德底线,没有行为标准,其行为模式就会紊乱。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器”,对于发达地区这样拥有高学历、职业中的佼佼者这类家长而言,他们知道,成“小器”靠的是知识,成“中器”靠的是能力,成“大器”靠的是品德。因此发达地区的家长,其思想境界和和价值追求已经远非停留在追求分数层面。可见,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深化课程改革尤其是德育课程改革尤为重要。

2.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德育新范式。“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因此要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培育和养成中的作用,在实践中探索德育的新范式。德育课程改革,首先需要让德育课程改革首先动起来。因为真正的德育方式应该在自然活动中进行,应让孩子在自然的日常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验什么是高尚和卑鄙;什么是伟大和渺小;什么是善和恶;什么是美和丑;做什么会受到尊重和鄙视……通过这些体验,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和行为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德育不能只靠口耳相传,它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得到道德熏陶、道德体验、道德感悟和道德实践。熟记《思想品德》课本上的条条框框难以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德育课程不能只靠教师的说教和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体验、践行和升华,让学生在日常的行为方式表现上,在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处理中去感悟、体验和践行,这样才能真正摈弃应试教育导致的道德教育的虚化。

3.建立家长参与机制,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审视当前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校内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家长的期望、选择和参与正在成为影响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改革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时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客户、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利参与学校管理与变革,也有权利对学校做出评价。另一方面,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就要实施透明化管理,对外开放信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逐渐实现家校合作的法制化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如台湾的家校合作已走上法制化道路,为我们在该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示例。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各项相关法令中明确规定家长的参与方式,例如学校决策、人员聘任、经费收支、课程发展等,并颁布相关法令作为规范依据。为此,建立家长听证制度、家长参与学校课程改革和家长舆情分析机制都显得非常有意义。

总之,从发达地区的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需求和价值取向看,已经产生了由关注学业成绩向关注道德品质的转变。这不仅是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成效的重大体现,也与当前我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的教育改革措施相一致。同时,也对学校教育尤其是未来的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卿素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肖茂红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团队精神道德品质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编者的话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好奇”的代价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体育游戏,魅力无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