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例中暑临床分析
2016-05-04秦静李巧玲贺今
秦静 李巧玲 贺今
【摘要】 目的 对30例中暑患者的临床救治进行探讨。方法 对30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临床救治对策。结果 30例中暑患者经及时救治, 无一例转为重症病例及出现并发症。结论 中暑后及时就诊并正确救治能避免重症病例的发生, 确保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能痊愈康复。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暑;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98
中暑是指人体持续处在高温高湿环境中, 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 突然发生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意识丧失或惊厥等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疾病。若处理不及时会引起严重后果, 重症中暑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病死率很高[1]。除了高温作业、烈日暴晒外, 时间过长、过度疲劳、身体免疫力低均为常见诱因, 个体差异性较大。本院两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3年8月~2015年7月收治30例中暑患者, 经过及时救治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访调查本院2013年8月~2015年7月长盛社区和燕山社区30例中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中暑分型标准[2]。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25~46岁, 平均年龄32岁。按照病情分为轻度中暑26例和重度中暑4例, 既往无其他病史。其中20例患者为高温下作业引起, 为职业性中暑患者, 均为建筑及修路等职业因素引起, 其中4例重度中暑均为职业性中暑患者, 按照《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3], 患者符合热射病诊断。每例患者从发病时间到就诊时间为0.5~48 h。
1. 2 临床表现 就诊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乏力、精神不振不适, 继而出现高热、脉搏细速、胸闷、不同程度呼吸困难, 均无嗜睡、意识障碍。30例患者体温情况:38~39℃ 20例, 39~40℃ 8例, 40~41℃ 2例。中暑原因:高温作业中暑20例(室外15例, 室内5例), 烈日下暴晒5例, 睡眠不足及过度疲劳5例。4例热射病患者因仅仅表现为高热无汗, 均无意识障碍。患者就诊后进行常规血糖、血常规、心电图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疾病。
1. 3 治疗方法
1. 3. 1 20例职业性中暑患者治疗分析 20例职业性中暑患者中, 15例男性患者均为夏季高热、高湿天气从事露天建筑及修路作业, 5例女性患者为从事室内建筑作业。20例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 伴头晕、心慌、明显乏力, 无意识障碍, 被工友们就近送至社区门诊。
1. 3. 2 10例轻度非劳力性中暑患者治疗分析 患者发病时间均较短就诊, 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昏、口渴、多汗、乏力、胸闷、心慌、恶心等临床表现, 无明显烦躁及意识障碍。体温均在38~40℃, 符合轻度中暑诊断。来本院社区门诊后立即在有空调房间治疗, 在患者的头部、颈部放置冰袋, 冰袋表面包上毛巾;同时开放静脉通道, 适当补充5%葡萄糖氯化钠液体, 鼓励患者经口服含盐饮料。10例轻度中暑患者均在1~2 d内症状全部控制。
2 结果
30例中暑患者均得到及时救治后痊愈, 无并发症发生。对患者随访2周, 随访期间, 患者未出现其他不适及后遗症。3 讨论
中暑易发生在闷热季节, 对非劳力者而言, 烈日暴晒下在没有遮阳物的道路上步行及运动健身者易中暑。非劳力者中暑是夏季常见突发疾病, 多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等诱因, 对轻度中暑患者需要立即转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 降温措施应该以物理降温为主, 适当口服补充含盐饮料, 口渴、头晕症状较明显的可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经补液及物理降温后体温多能降至正常, 不支持早期应用地塞米松作为常规退热处理。对劳力者而言, 在高温(室温>35℃)环境下工作, 或室内温度偏高而室内湿度大, 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也易中暑。本文中室内作业中暑劳力患者均为高温高湿作业环境, 因此夏季户内应加强通风、降温措施, 大量出汗后一定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同时加强含盐饮料的补充, 防止低钠血症的发生, 避免向重度中暑发展。
中暑是热应激症候群的总称或俗称。20例职业性中暑患者按照《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 又分为三型:热衰竭、热射病和热痉挛, 本文中4例高热无汗的劳力患者符合热射病诊断标准。高温作业职业性中暑在夏日经常发生, 一般认为应脱离高温作业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给予含盐饮料等处理多可自行缓解, 但作者收治的患者均有疲劳作业、睡眠不足等诱因, 经过上述处理体温仍高温不降, 有1例患者经过48 h体温仍在40~41℃, 但患者意识清醒、精神状态好, 因此必须经过药物治疗体温才能降低至正常。本文中20例职业性中暑患者年龄均为青壮年, 与杨丽文等[4]报道一致, 虽然有4例热射病患者, 但由于就诊及时且均无意识障碍, 均治疗后完全痊愈。所以在职业性中暑的治疗上要特别注意降低体温, 纠正失水, 就会防止继发脑水肿, 从而阻断病情的继续进展。
4 附:病例报告
患者, 男, 35岁, 就诊时已经高热2 d, 物理降温无效, 最高体温41℃, 神志清, 精神一般, 查体无阳性体征。测血糖、心电图、血常规均正常。予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500 ml、氯丙嗪25 mg、地塞米松5 mg 2 d后, 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嘱多饮水、休息3 d后再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鑫森. 重症中暑抢救的临床分析. 中国伤残医学, 2015(17): 512.
[2]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58-961.
[3] 罗时. 高温作业中暑的预防与现场处置 .劳动保护, 2014(7): 89-91.
[4] 杨丽文, 郑倩玲, 张宗军, 等. 32例职业性重症中暑临床分析.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6):932-934.
[收稿日期: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