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原发性良性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

2016-05-04林秉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1期
关键词:腮腺诊断

林秉淞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腮腺原发性良性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性良性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 本组病例病灶均呈类圆性, 大小3~5 cm;部位均位于浅叶;境界清楚, 边缘规则;平扫呈软组织密度, 内部中心区见少许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到中度强化, 密度尚均匀, 与同层肌肉密度相仿, 内部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结论 腮腺原发性良性多形性腺瘤在CT上的表现容易与其他病变混淆而导致误诊, 仔细分析CT征象, 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 腮腺;多形性腺瘤;CT 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55

涎腺肿瘤属于头颈部肿瘤中的少见病种, 其中腮腺肿瘤占到绝大多数。而在腮腺肿瘤中, 良性肿瘤占80%~90%,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占75%以上[1]。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但是, 通过对其CT表现的仔细观察与分析, 提高对其CT表现特点特别是动态增强表现的认识, 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经术后病理确诊的9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例, 术前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 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 对比剂采用优维显(300 mgI/ml), 右肘正中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80 ml, 注射速率3 ml/s, 延迟时间30 s, 层厚层距3 cm。

2 结果

本组病例病灶均呈类圆性, 大小3~5 cm;部位均位于浅叶;境界清楚, 边缘规则;平扫呈软组织密度, 内部中心区见少许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到中度强化, 密度尚均匀, 与同层肌肉密度相仿, 内部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

3 讨论

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定性分析多从以下方面考虑:良性肿瘤多位于浅叶, 边缘清晰、光滑、锐利, 包膜完整, 患侧颈动脉鞘区极少见到肿大淋巴结, 邻近结构受推移。而恶性肿瘤多位于深叶, 形态不规则, 边缘模糊, 分解不清, 罕见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患侧颈动脉鞘区可见肿大淋巴结, 邻近结构受侵蚀。

腮腺多形性腺瘤右称为混合瘤, 源于具有多分化潜能的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 特点为组织像复杂且具有多形性, 不同肿瘤之间及同一个肿瘤不同部位组织成分可不一致。好发于中年女性, 40~50岁为发病高峰。多单发, 本组病例均为单发。病理上除了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外, 还含有黏液样物质、角化物、软骨、钙化等成分, 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坏死囊变较明显。罗德红等报道[2]病灶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 本组病例呈类圆性。Choi等[3]及李红等[4]报道MSCT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延迟扫描显示延迟强化, 认为是基质中细胞外间隙丰富, 对比剂停留时间较长所致。本组病例注射对比剂30 s后扫描, 病灶呈轻中度强化, 境界较平扫清晰。

多形性腺瘤的CT常见表现: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边缘清晰锐利, 常有完整包膜, 增强扫描体积较小的肿瘤强化均匀, 体积较大的肿瘤强化多不均匀。动态增强强化形式为渐进性强化。发生在深叶者因有较大的生长空间, 体积较大, 且囊变坏死较发生在浅叶者多见。

原发性良性多形性腺瘤主要与腺淋巴瘤鉴别。腺淋巴瘤是仅次于多形性腺瘤的腮腺良性肿瘤, 好发于50~70岁男性, 吸烟者尤甚。单发或多发, 大多为单侧单发, 其次为单侧多发, 双侧多发少见。多见于腮腺浅叶后下极。近年研究认为起源于颈部淋巴组织中异位的腺上皮成分, 肿瘤以细胞成分为主。CT表现为边界清晰锐利、内部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在增强早期迅速强化, 密度高于同层肌肉, 延迟扫描强化程度下降, 即所谓“快进快出”;包膜完整;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囊变、坏死。两者的鉴别主要依靠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内的囊变坏死及动态强化方式。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腮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特点, 仔细观察可以获得丰富信息。

除良性多形性腺瘤外, 尚有恶性多形性腺瘤。以下情况需考虑恶性多形性腺瘤:①良性多形性腺瘤合并癌;②癌与肉瘤并存;③良性多形性腺瘤有远处转移。其中①最多见。良性多形性腺瘤存在时间越长, 恶变率越高。

总结腮腺原发性良性多形性腺瘤主要CT表现特点:多发生于腮腺浅叶[5];形态呈类圆型, 境界清楚;软组织密度, 内部有稍低密度区;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 密度类似于同层肌肉, 延迟扫描持续强化并且轮廓更清晰。

本组病例在进行CT平扫后, 进行常规CT增强扫描, 未进行延迟扫描。延迟扫描能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 对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提供更多诊断依据。本组病例仅9例, 病例数较少, 后续观察增加病例数可以更好地归纳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目前,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使用和相关软件的深入开发与应用, 能提供病灶的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图像, 为诊断提供更好的空间分辨率, 在今后的观察研究中将进一步运用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涎腺肿瘤属于少见病, CT诊断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存在难点。在CT图像上, 需综合分析病灶发生部位、形态、大小, 特别是平扫和动态增强征象, 结合患者性别、年龄, 能够提高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刘复生, 刘彤华.肿瘤病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589.

[2] 罗德红, 石木兰.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2):106-109.

[3] Choi DS, Na DG, Byun HS, et al. Salivary gland tumors: Evaluation with two-phase helical CT. Radiology, 2000, 214(1):231-236.

[4] 李红, 敖国昆, 全昌斌, 等. 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对比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1, 15(6):548-551.

[收稿日期:2015-12-08]

猜你喜欢

腮腺诊断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临床疗效观察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导管与并发涎腺瘘的探讨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隐患来自腮腺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