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法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效果评价
2016-05-04秦维香张晓艳马媛媛
秦维香 张晓艳 马媛媛
【摘要】 目的 探究免疫组化法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112例肿瘤患者, 根据病理诊断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6例。对照组采用活检穿刺法检验, 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验, 对比两种诊断方案的阳性率, 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两组患者的诊断体验情况。结果 观察组染色后细胞结构为变异型, 甲胎蛋白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异常表达48例, 阳性率85.7%、满意度82.1%, 对照组的阳性率50.0%、满意度57.1%,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诊断体验调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免疫组化法应用于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患者体验度更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肿瘤;免疫组化法;活检穿刺法;病理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17
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 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 早期临床症状均不典型, 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在中晚期才能确诊, 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影响了患者的预后[1]。因此, 对于早期肿瘤的诊断是目前临床所关注的一大重点。目前早期肿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案, 常规方案包括CT、超声弹性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 但此类方案的漏诊、误诊率较高[2]。病理诊断作为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测标准, 虽然具有准确度高的特点, 但具有一定损伤性, 患者体验较差, 此外, 对于病理诊断中的不同技术应用价值尚存在争议。一般的病理检验多以活检穿刺诊断为主, 该方案虽然能够确定疾病类型及分期, 但患者体验较差[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免疫组化技术融入了抗原修复、敏感检测及自动免疫染色系统, 不但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更改善了检查体验。本文就免疫组化法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肿瘤患者, 男61例, 女51例, 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43.9±11.4)岁;肺癌22例, 肝癌37例, 转移性肿瘤51例, 血管瘤2例。根据病理诊断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6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采用穿刺活检法进行诊断, 根据影像学显示的病灶部位进行穿刺, 超声下取出组织进行活检, 与标准组织进行对比。
1. 2. 2 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诊断, 主要试剂包括脱水剂、固定剂、蒸馏水、透明液、浸蜡液、树胶等。取患者0.2 cm×1.0 cm×2.0 cm的1块组织置于甲醛溶液中充分浸泡2 h, 置于透明液1 h, 之后用脱水剂脱水1 h, 置于浸蜡液1 h, 埋于石蜡中常规切片, 层厚2 μm, 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在37℃下置于3%过氧化氢溶液中孵育10 min, 蒸馏水冲洗3 min, 高压修复2 min, PBS洗涤5 min, 常温孵育2 h, PBS洗涤5 min, 加入UltrasenSitive SP试剂, 孵育后DBA显色, 树胶封固。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检测结果, 包括甲胎蛋白、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等, 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者的诊断体验, 主要包括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3个维度, 每个维度10个条目, 每个条目根据患者回答情况赋分0~10分, 分值越高这说明患者对该检验方案的体验度越好, 总分≥200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阳性率对比 观察组染色后细胞结构为变异型, 甲胎蛋白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异常表达48例, 阳性率85.7%、满意度82.1%, 对照组的阳性率50.0%、满意度57.1%,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2 患者体验对比 诊断体验调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免疫组化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肿瘤患者的诊断, 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的准确率必须以可靠的免疫组化切片为基础, 因此在诊断中要加强医生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性, 确保免疫组化切片顺利完成, 但由于技术仍不够成熟, 目前免疫组化技术也不能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几率[4]。
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 免疫组化法的使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①固定, 在对组织进行固定时要采用10%的甲醛固定液, 能够更好、更长时间的固定组织, 能够确保目标组织3个月内具有稳定的阳性率[5];②烤片, 在烤片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把握, 通常在65℃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加热烤片, 但要避免温度过高;③修复, 对目标组织进行抗原修复的时间应该控制在8 min, 然后让切片自然冷却并染色;④染色, 既要对组织进行反复染色, 又要避免染色过深影响观察。而免疫组化法的基本机制依赖于酶促反应, 主要是通过酶联反应来使过氧化物酶形成有颜色的复合物, 但是由于肿瘤类型较多, 不同组织标本也存在抗原含量的差异, 因此显色时间不同[6], 要充分显色才能便于准确观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染色后细胞结构为变异型, 甲胎蛋白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异常表达48例, 阳性率85.7%、满意度82.1%,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50.0%、满意度57.1%(P<0.05)。免疫组化法与活检穿刺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诊断过程中能清晰的观察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并对抗原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并对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物进行标记来确定细胞内的抗原[7]。目前应用较多的标本包括细胞标本和组织标本, 并采用石蜡切片观察, 石蜡切片能够便于长时间保存, 在过程中使用甲醛固定能够进行修复, 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 而且免疫组化法的检验过程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有效消除了患者的负面情绪, 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 从本次研究数据来看,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说明免疫组化法的诊断体验更好。
综上所述, 免疫组化法应用于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患者体验度更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鲁波, 任丽芳, 李美平, 等.双拼对照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应用.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 30(3):337-338.
[2] 苏冬梅.探讨消除免疫组织化学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 20(2):127.
[3] 吴丹桔.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4(15):3428-3429.
[4] 陈海玲, 杨杰, 牛多山.免疫组化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16):196-197.
[5] 王红, 王庆梅, 蒋毅, 等.扁桃体Burkitt 淋巴瘤1 例伴文献复习.安徽医药, 2012, 16(6):801-804.
[6] 吴秉铨, 刘彦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476-483.
[7] 李红英.免疫组化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29):969.
[收稿日期:2015-12-15]